天天看點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作者:活力網小編

巴黎時間2019年4月15日18時50分,巴黎聖母院發生重大火災,這座已有856年曆史的哥特式建築,塔尖頂與建築主體中後部倒塌,教堂正面及結構骨架相對完整,2/3的天花闆在大火中化為灰燼,架構、窗、拱頂等情況尚未知曉。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01 曆史回顧

巴黎聖母院,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位于塞納河中小島西堤島的東側南岸,教堂正門面對西方。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裡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是以,它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征。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現在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是法國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于19世紀全面修整而來。巴黎聖母院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而關于巴黎聖母院的前身,衆說紛纭,根據教堂發掘的文物,甚至可以回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可以确定的是,在10世紀時,巴黎聖母院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1163年,巴黎主教莫裡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奠下教堂的第一顆基石,象征着教堂的修建計劃開啟。而奠下的第一顆基石,屬于唱詩班席結構的一部分,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1182年,聖母院的基本功能大緻成形。之後聖母院一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逐漸将哥特式建築風格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13世紀後,第三任建築師動工教堂正面的雙塔造型;1220年,由第四位建築師将艙頂部分接合完成。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巴黎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教堂修整的次數與幅度不多。直至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幸免沒有被熔毀,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1831年,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出版,文章中對聖母院充滿詩意的描繪,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并且發起募捐計劃。這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

1844年,修複計劃開啟,由建築師兼曆史學家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主持,工程持續了23年,他擅長修複中世紀建築,巴黎聖母院中很多元素都是由他來重新诠釋的,比如最有代表性的石像鬼。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02 建築結構分析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

巴黎聖母院坐東朝西,平面呈橫翼較短、中軸較長的十字形;西端為正門立面,東端為聖壇,教堂全長128米,全寬40米,穹頂寬度35米;中庭是一個寬度12.5米的長方形大廳,供衆多的信徒做禮拜用;中庭上方有一個高達93米的尖塔,塔頂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據說,耶稣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尖塔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西門正立面

巴黎聖母院的正立面高69米,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九塊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長方形塊組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間一塊是缺的,兩邊為一對鐘塔,是以其實是由8塊長方塊組合而成。這些長方塊的水準與豎直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看上去十分和諧。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立面裝飾上,除了正中的那個玫瑰圓窗,其它的門和窗都是尖拱形的,但大小、比例、高低、繁簡各不相同,看上去層次豐富,但不雜亂。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正立面整體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洞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着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頂連成一氣。

左邊是聖母門,描繪聖母受難複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後審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于右邊拱門,描述的是聖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裡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門洞上方為衆王廊,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重建過的,原來的雕像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君王,被破壞拆除。1977年找到後,雕像又重新被複刻并放回原位。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棂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九公尺(約10米),俗稱“玫瑰玻璃窗”。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杆。在這裡的設計中,瓦雷裡·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欄杆上,塑造了一個由衆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着腳下迷蒙的城市;還有一些精靈如鳥狀,但又帶着奇怪的翅膀;出現在教堂頂端的各個角落裡。它們或在尖頂後面,或在欄杆邊緣,若隐若現,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裡裡,思索它們腳下那群巴黎城裡的人們的命運。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頂層兩側的大廈沒有塔尖,也就是雨果筆下的“鐘樓”。北鐘樓有一個387級的階梯;南鐘樓懸挂着一口重達13噸的大鐘,也就是《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鐘,敲擊時鐘聲洪亮,全城可聞。據說這口鐘的鑄造材料中,加入的金銀均來自巴黎虔誠的女信徒的奉獻。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中庭部分

走進這座教堂裡,首先為它的宏偉氣勢所震驚,兩列直徑5米,高達24米的大圓柱,直通屋頂;柱子間距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内部被分為五個殿,連拱廊上方是一帶雙層窗戶的走廊。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詩堂周圍還有兩個回廊環繞,四處可見虔誠的信徒雙手交叉合攏抵住下巴,閉眼凝神虔誠的祈禱,莊重肅穆。教堂的頂部采用一排連續的尖拱,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中庭翼部

主殿翼部的兩端都有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是13世紀時制作的富麗堂皇的彩繪玻璃書。南側玫瑰花形圓窗,這扇巨型窗戶建于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作過修複,上面刻畫了耶稣基督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斓的光線射向室内的每一個角落。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聖母院後殿

聖母院後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組建築的終端,而且還創造了一種影響到每一部位結構的動感,高低腳拱半徑達15米左右,從高低腳拱到肋狀構架,都展現了這種動感。院内擺置很多的壁畫、雕塑、聖像,是以前來觀覽的遊客絡繹不絕。廳内擺置着很多的壁畫、雕塑、聖像,還有著名的大管風琴,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别适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聖母院内右側安放一排排燭台,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内洋溢着柔和的氣氛。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設有講台,講台後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Pieta),耶稣橫卧于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别具一格的後殿建築不愧為歌特建築的傑出之作。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地下墓室

從巴黎聖母院前面一個不惹眼的樓梯,可以進入地下考古墓室。這個墓室收集了從羅馬時代開始的這個城市的遺迹。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來觀賞這個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但是如果到地下墓室,你永遠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在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的中心。

曾經無數人在巴黎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擁有800多年曆史的巴黎聖母院,在一場大火中支離破碎,令人唏噓。

然而近年來,我國多地的古建築和文物博物館也屢遭火劫。

2014年1月11日,雲南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燒毀242棟房屋,1300年曆史的古城核心區變成廢墟,财産損失上億元。

2015年1月3日,擁有600多年曆史的雲南巍山古城拱辰樓,在一場大火中化為廢墟,燒毀面積約765平方米,拱辰樓木構部分基本燒毀。

2017年12月9日,位于四川省綿竹市,始建于明崇祯年間的靈官樓突發大火,灰飛煙滅。

關于古建築起火的原因,主要在于木質結構。巴黎聖母院高達93米的尖塔與屋頂均為木質結構,近500名消防員冒着生命危險,鏖戰近5個小時,仍無法完全滅火,也是一個例證。

曾經無數人在聖母院裡祈禱,

如今輪到人們為她祈禱了……

--------------------------------------The End----------------------------------------

活力網(www.uzing.net),讓你輕松學設計!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衆号:活力網TV

歡迎加微信号:Caigle02,共同探讨SketchUp、AutoCAD、3DMax、Vray等軟體學習和使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