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共鳴,而不是教他怎麼做

  從小到大,經常會有人在我們耳邊告訴我們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做那個。

  老師教,家長教,長輩教,朋友也教。

  甚至,有時我們做一個決策前,往往都要習慣性的問問别人的意見,參考一下别人的想法,自己都不會做決定了。

  很多大學生每天都在面臨着這樣的問題:

  我要不要考研?

  我今天吃什麼?

  我該不該找個男(女)朋友?

  我要找個什麼樣的工作?去哪個城市?

  這些問題看似是因為迷茫,而導緻迷茫的核心原因就是:教育!

  我們一直在被教育應該做什麼,卻沒有被教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共鳴,而不是教他做什麼。

  比如:玩手機,打遊戲,刷朋友圈對還不是對?應不應該?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不對,但是,卻又無法控制。

  因為,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或不對的問題,而是應該讓當事者自己體驗,自己感覺,你若想改變他,隻需要建立共鳴即可;

  比如:分享玩遊戲之後的空虛,一起制訂改變政策;分享人生的真正意義,以後可以幹的事兒,将來會成為什麼樣子;而不是一味的管教,告訴他不能做什麼。

  其實溝通何嘗不是如此?

  是告訴對方、指令對方做什麼,還是與對方建立共鳴?

  沒有人喜歡被管,但又不能不理他,是以,管理的境界在于,不管他,但要“理”他,理他,就是建立共鳴,傾聽,陪伴,了解,認同,引導。

  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有主見,有上司能力呢?

  就是那些小時侯沒怎麼被管過的人,他們小時侯的生活是自由的,多種嘗試,找到感覺;

  每個生物都有偉大的生存本能,這些是基因中的記憶,這些記憶通過後天生活、經曆的刺激和喚醒,會形成一套與自然連接配接的能量智慧體系,然後這種體系就會生發各種能力、思維,指導這個生物本身。

  而如果你不讓他體驗,不給他機會,而是用你的經曆、經驗将對方限制,他的這種潛力就得不到開發,然後就會信賴,表現就是無主見,沒主意,恐懼。

  同時對于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經驗一定要放在嘗試之後,也就是說,造成不要讓經驗限制了我們的體驗!

  經驗,隻是一種因時因景産生的一種記憶;屬性是過去,本質是虛幻的;

  而體驗,是當下連接配接産生的感覺,是純現在,是真實的。

  經驗頂多用來參考,一旦成為教條,人就直接活在狹隘的“腦補”中。虧大了!

  之前我們經常講:真正的學習,是潛意識;而不是意識。

  意識學會是“我感覺我明白了”,是“我知道我收獲了這些”,很多人迷戀這個。

  而潛意識學會是“我不記得我學過什麼,但發生事自然會處理了”。

  就像打球,真正動起來不是用腦的,而是用感覺的。不是用意識的,而是用潛意識的。

  體驗,就是直接與潛意識對接。

  經驗,就是與意識對接。

  告訴他怎麼做,就是意識層面;

  和他一起分享,建立共鳴,就是潛意識層面。

  有些讓你心動的東西,你不嘗試,它就會壓抑,最終會用更大的能量爆發。

  比如:你會發現貪官之前幾乎都是窮苦出身。

  因為他之前缺少體驗,是以容易過激,感覺永遠不夠。

  比如:高中前很好的學生,到了大學突然非常堕落,天天玩遊戲;

  其實就是因為之前沒玩夠。

  小時侯家裡越不讓玩,以後反彈越厲害。

  如果我們學會了與别人建立共鳴的能力,我們會怎麼樣??

  首先,你會了解所有人,知道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道理;你不再會因為想控制對方,未遂,而自己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