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内部網關協定(RIP)

定義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資訊協定,是内部網關協定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定;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于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定,是網際網路的标準協定,其最大優點就是簡單。

内部網關協定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即在一個自治系統内部使用的路由選擇協定,而這與在網際網路中的其它自治系統選用什麼路由選擇協定無關。目前這類路由器選擇協定使用的最多。如RIP和OSPF;

::自治系統

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是一個有權自主地決定在本系統中應采用何種路由協定的小型機關。------百度百科

(AS)是在一個或多個網絡營運商的控制下代表單個管理實體或域的連接配接的IP協定路由字首的集合,其呈現共同的,明确定義的路由政策。-------維基百科

AS是一個單一技術管理下的一組路由器,而這個路由器選擇一種路由選擇協定和共同的度量(向量或矢量);

一個AS對另一個AS表現出的是一個單一的和一緻的路由選擇政策;

::分布式和集中式

分布式路由選擇算法是每一個節點通過定期得與相鄰節點交換路由選擇得狀态資訊來修改各自的路由表,這樣使整個網絡的路由選擇經常處于一種動态變化的狀況。集中式路由選擇算法是網絡中設定一個節點,專門收集各個節點定期發送的狀态資訊,然後由該節點根據網絡狀态資訊,動态的計算出每一個節點的路由表,再将新的路由表發送給各個節點。

::距離向量算法

對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RIP封包,進行以下步驟:

(1)對相鄰位址為X的路由器發來的RIP封包,先修改封包中的所有項目:把‘下一跳’的位址都改為X,并把所有的‘距離’字段值+1;

每一個項目都有三個關鍵資料,即:到目的網絡N,距離是D,下一跳路由器是X;

那麼假設位于位址X的相鄰路由器發來的RIP封包的某一個項目是(NetS,3,K)解釋為經過路由器K到網絡NetS的距離是3,那麼就可以推斷出經過路由器X到達NetS的距離為3+1=4即(NetS,4,X);

(2)對修改後的RIP封包中的每一個項目,進行以下步驟:

若原來的路由表中沒有目的網絡NetS,則把改項目添加到路由表中,否則就在該項目中檢視下一跳的路由器位址;

(?,?,?)->(NetS,?,?);

若下一跳路由器位址是X,則把收到的項目替換原路由表中的項目(一切以更新為準,盡管跳數更少);

(NetS,D-1,X)->(NetS,D,X);

否則(下一跳路由器不是X的情況):

若收到的項目中的距離D小于路由表中的距離,則進行更新,否則什麼也不做;

(NetS,D,X)->(NetS,D-n,?);

(3)若三分鐘還沒有收到相鄰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則把此相鄰路由器記為不可達的路由器,把距離置為16(協定中16表示不可達);

(4)傳回

特點

(1)僅和相鄰的路由器交換資訊。如果兩個路由器之間的通信不經過另外一個路由器,那麼這兩個路由器是相鄰的。RIP協定規定,不相鄰的路由器之間不交換資訊;

(2)路由器交換的資訊是目前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資訊,即自己現在的路由表。也就是說,交換的資訊是:“我到本自治系統中所有網絡的(最短)距離,以及到每個網絡應經過的下一跳路由器”;

(3)按固定時間交換路由資訊,如,每隔30秒,然後路由器根據收到的路由資訊更新路由表。當網絡拓撲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也及時向相鄰路由器通告拓撲變化後的路由資訊;

路由器在剛剛開始工作時時,它的路由表是空的;

接着計算出直接相連的幾個相鄰的網絡(該距離為1);和相鄰路由器交換并更新路由資訊;

最後随着拓撲的繼續,經過若幹次更新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絡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的位址;

RIP讓一個AS中的所有路由器都和自己的相鄰路由器定期交換路由資訊,并不斷更新其路由表,似的從每一個路由器到每一個目的網絡的路由都是最短的(跳數最少)。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