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一返程到處堵,讓開車更輕松的輔助駕駛何時真正普及和平權?

作者:HDAuto
智駕普及和平權邁出了一小步,接下去還有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五一返程到處堵,讓開車更輕松的輔助駕駛何時真正普及和平權?

文|Toretto

在剛剛過去的上海車展上,智能化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之一,智能駕駛尤其是高階輔助駕駛正在成為各家車企的必争之地。

車展前,王傳福曾批評自動駕駛是扯淡和忽悠,是皇帝的新裝,最終就是一個進階輔助駕駛。這并沒有錯,行業其實也在向着這個方向走:從仰望星空的L4、L5開始關注更腳踏實地的L2+等輔助駕駛功能。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表示,2022年國内L2級輔助駕駛技術在燃油車上的搭載率達到32%,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滲透率甚至達到了46%。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智能汽車技術買單,車展前,蔚來宣布正式開啟輔助駕駛訂閱收費模式,華為緊随其後,其智能駕駛系統也推出了包括一次性買斷和訂閱服務等多種選擇。

另一方面,供應商也在發力,中國自動駕駛公司福瑞泰克在車展期間首次提出“智駕平台即服務”的商業戰略,來迎接汽車行業的新消費時代。

智駕普及并不等于智駕平權

早前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2.0》給國内的智能駕駛定了幾個小目标:2025年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占年銷量50%以上,到2030年,PA和CA新車銷量占比到70%。

輔助駕駛量産落地正在加速,未來的市場必将更為廣闊,上述路線圖給出的占比并不是天花闆。

小鵬G6在車展期間正式亮相,被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聯席總裁夏珩稱為“無人駕駛前的最後一款車”,其搭載了已經量産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XNGP。據了解,小鵬汽車目前已開放上海、廣州和深圳的城市NGP功能。

越來越多的車企喜歡宣傳自己輔助駕駛功能無限接近L3,城市點對點、城市道路的變道、超車、上下匝道的能力更是宣傳重點,然而消費者真正需求是什麼?

五一返程到處堵,讓開車更輕松的輔助駕駛何時真正普及和平權?

麥肯錫釋出此前報告稱,對于輔助駕駛,消費者最願意買單和願意支付最高金額的功能是碰撞避免或碰撞預警系統,緊随其後的是自适應巡航ACC和車道保持系統。更進階的自動駕駛,消費者首選自動泊車和擁堵路段的自動跟車。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報告則顯示, 90%的消費者希望車輛能在擁堵路況下有更智能的跟車能力,防加塞、不變道等等。

而其中很多功能甚至可以通過1V1R(一個攝像頭和一個雷達)的傳感器配置實作,并不需要太多傳感器和太高算力的堆砌。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越豐富的功能必然需要更加強大的硬體和軟體支援,成本也就越高,對消費者來說并不是特别友好。

作為智能駕駛的堅定支援者,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曾表态,15萬是智能汽車的分水嶺,“在智能(汽車)領域,如果沒有15萬是不可能真正把智能做好的。”10萬元以下的智能電動汽車實際上隻是電動汽車,後來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晖也做了類似的表态。

隻是,可以聯網可以更新的電動汽車,也具備L2輔助駕駛功能,隻因為價格低廉,就要被剝奪“智能”的頭銜嗎?這并不科學。

360在入股哪吒汽車之後,其董事長周鴻祎就表示,現在15萬以下的車占了中國所有車型總銷量的70%,如果要颠覆智能汽車這個行業,大衆化是必須的。

MAXIEYE創始人周聖硯也認為,從技術火種到科技平權,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演進和發展,最終都應着眼于服務最廣大的使用者群體。

上汽通用五菱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在他們看來,駕駛輔助功能應該與實際使用場景緊密結合,而不是單純進行功能堆砌。以“泊車”和“擁堵路況”為核心的靈犀智駕系統就落地在了售價8.78萬-10.28 萬元的車型上。

相較于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宣傳,平易近人的價格是普及一項技術更好的手段。畢竟“用得起”是大衆消費者使用這項服務的重要基礎,這是平權之路的起點。

當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足夠安全且便利的服務那一刻,才是輔助駕駛真正爆發的原點。

如何讓使用者“用得起”

無論是小鵬、華為還是智己汽車,其城市道路的輔助駕駛體驗都是相當好的,但雷射雷達等硬體的上車以及軟體邊際效益還未出現,購買的成本其實不低。

目前來看,消費者對于輔助駕駛的需求并未真正釋放,車企銷售意願強于使用者的購買需求,少數車型甚至有些“強買強賣”,硬體已經預埋了,使用者買車的時候就已經支付了這部分的價格。

“現在消費者對于汽車科技屬性的感覺和認可更多集中在智能座艙方面,自動駕駛這塊還是處于消費者教育階段。”業内人士對HD Auto直言,自動駕駛功能在購車過程中是加分項,而非必選項。

五一返程到處堵,讓開車更輕松的輔助駕駛何時真正普及和平權?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攀比心理”,當消費者購車的時候,會将輔助駕駛納入到對比标準當中,比如說,同價位的車,有些車型搭載了輔助駕駛功能,另一些沒有,消費者當然願意購買更多功能的産品。

兩者疊加造成了智能駕駛的内卷加劇,車企提高了成本,部分使用者也在為他們用不到的附加功能和硬體支付溢價。

從智能駕駛系統提供商的角度來說,降低成本是他們的必然選擇。

以福瑞泰克為例,這家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在去年釋出了ODIN智能駕駛數智底座,以積木式子產品化的服務,聯合客戶及合作夥伴持續進行系統內建與智能駕駛技術疊代和優化,實作真正平台化、客制化、高成本效益的量産解決方案。而在今年上海車展,他們釋出了中央計算平台解決方案包括高成本效益行泊一體解決方案以及高性能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随着越來越多的輔助駕駛車型量産落地,成本效益是越來越多的供應商提到的詞彙,車企的關鍵訴求就是安全+物美價廉,但同時又需要和其他公司的産品有差異化。

這對于供應商來說是不小的挑戰,畢竟高昂的研發投入需要規模化效應攤薄,差異化的訴求經常導緻的結果是增量不增利,訂單越多,成本越高。

通過軟硬體解耦的方式,自動駕駛系統的提供商們更多投入在實作系統平台化、功能子產品化等領域,進而以期降本增效。福瑞泰克在這些基礎上,做到了硬體可插拔、算力可拓展等,順應了車企的需求變化。

五一返程到處堵,讓開車更輕松的輔助駕駛何時真正普及和平權?

福瑞泰克董事長張林表示,在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廠商和使用者将由一次性的買賣關系轉化為全生命周期的合作關系,商業模式正在由“制造”轉變為“制造+服務”。

車企确實也正在做出改變,其中商業模式或者說收費方式的變革或許能夠反向給車企以動力。

蔚來此前就已經開始嘗試NAD的按月收費,今年4月宣布NOP+支援按月訂閱,價格為每月380元。而車展前,華為宣布其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基礎包和進階包随車标配,而高階包也可選擇訂閱模式,價格比蔚來更高,HUAWEI ADS 1.0和2.0訂閱包月價格分别為640元和720元。

相較于一次性收費已經是一個進步,車企對于使用需求有更多信心,同時,使用者的軟體使用成本也更加低廉,降低了他們使用的資金門檻。

未來按時長或者裡程收費的模式會是對消費者更友好的方式,有理由相信,對自己技術和使用者需求有信心的車企會越來越多采用這一模式。

不止于“用得起”

隻不過随着智能駕駛的内卷,輔助駕駛的硬體預埋正在成為車企打造新車的一個“标配”,而軟體大多需要另外收費。

有分析師告訴HD Auto,很多消費者其實并不需要過多的輔助駕駛功能,很大一部分使用者在為他們用不到的附加功能和硬體支付溢價。

上汽通用五菱就發現,很多新車的智能駕駛使用率并不高,既有消費者的信任度問題,也有學習成本較高的因素,是以使用者不敢甚至是不會使用L2+的輔助駕駛功能。

如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所言,自動駕駛這邊還是處于消費者教育的階段,一部分因為目前的輔助駕駛所能從事的功能相對比較有限,僅僅是輔助方面的,還做不到更大程度的幫助和掌控。

五一返程到處堵,讓開車更輕松的輔助駕駛何時真正普及和平權?

換句話說,“用得起”哪怕是被迫“用得起”的情況下,具備L2甚至L3功能的新車數量基礎已經存在,車企要做的下一步是讓消費者“會使用”,然後再是“願意用”。

要讓使用者“會用”輔助駕駛功能,很關鍵的是“第一次”。目前,并沒有車企透露過使用者什麼時候第一次使用輔助駕駛功能。

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消費者到店試駕時,很多銷售人員會介紹車輛的輔助駕駛功能基本很少有使用者會在道路上開啟相關功能進行體驗。

當購車之後,或許可以看視訊或者說明書進行學習,但是在涉及個人安全的情況下,又有多少車主敢在高速或者擁堵情況下打開可以自動變道、超車的輔助駕駛功能呢?

誠然,羅蘭貝格釋出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長期接受消費電子教育的Z時代消費者(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新能源車消費者易于接受自動駕駛功能等看起來非常“新潮”的功能,且這批人并非極少數,約占新能源車消費者的30%。

但更多的使用者确實缺少一個“受教育”的過程,沒有人指導或者教學的情況下開啟L2或者L2+輔助駕駛功能需要勇氣,特别是行車安全涉及駕駛員和乘客的生命健康,第一次開啟更是存在心理障礙。

車企該如何教育或者說幫助使用者學習使用輔助駕駛功能,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好在目前解決方案越來越多。首先是高精度地圖使用資質的放開,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正在允許越來越多的車輛開啟使用高精度地圖的輔助駕駛功能。

此外,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開始強調“輕地圖”甚至是“無地圖”,減輕對于現成高精地圖的依賴,既是降低成本的考量,也是避開法規友善技術落地。

隻是實時生成高精度地圖是否需要資質的問題也開始了讨論,或許會成為無圖低成本解決方案的攔路虎。

無論如何,使用者隻要能夠在城市道路上試駕之時就體驗高階輔助駕駛,就能夠增強對于這些功能的信心,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

再往下走,即使是嘗試開啟過輔助駕駛功能的“會用”消費者,要讓他們“願意用”則是更重要的工作。

有使用者對HD Auto表示,因為對輔助功能的不夠信任,開啟幾次之後發現整個人的心理壓力更大,最後放棄使用。

在許多車企的布局中,軟體收費的嘗試就是從智能駕駛開始的。不斷OTA的疊代或者是按月、按天、按裡程的訂閱收費方式,都是希望直接和使用者建立觸點的車企正在嘗試的新商業模式。

以之前某家公司釋出的車機系統為例,這套系統上車之後,每次OTA更新的時候,都有30%左右的使用者拒絕更新,兩次更新之後隻有一半的使用者在用新系統,這是一場“災難”。

想必車企并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在輔助駕駛系統上再一次發生,如何讓輔助駕駛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開啟更為簡單和易操作、退出的提示更為明顯、遇到緊急情況真正能夠保證消費者安全等方面,都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五一返程到處堵,讓開車更輕松的輔助駕駛何時真正普及和平權?

隻有消費者“願意用”,才能夠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否則這樣“填鴨式”地裝配、預埋,隻是單純在加重消費者的負擔。

科技,本應讓駕駛更安全,也更輕松和舒适,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賺錢工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