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魚山記

作者:南喬888

從芒砀山大漢雄風往北,大約十餘裡的路程,便到了有“睡美人”之稱的魚山。

遊魚山記

永城魚山

魚山,又稱虞山、女娲山、美人魚,為芒砀群山餘脈。遠遠望去,就像一位身姿婀娜的睡美人,安然仰卧在永城北部這片沃野之上。此山雖無泰山之雄、華山之險,但因與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女娲緣殊,又處數省結合‬部,素有“雞鳴聞兩省,一山望七縣”的美譽,吸引着周邊商徐宿淮等地的驢友。

“芒砀山,千丈高,不到魚山半山腰”,這句俗語是當地人用來形容魚山之高的。其實,魚山海拔僅有145米,比芒砀山主峰海拔還略低。為什麼會有這句令人費解的俗語呢?

遊魚山記

永城魚山

魚山高不高,暫且不說。魚山的陡,确時是芒砀群山其它山峰無法相比的。如若喜歡登山,最好從最險峻的魚山西頭開始攀爬。在半山腰處,有一個被稱為“石捧鵝”的地方,這是魚山必看景點“風擺石”。它是由上下兩塊碩大的石頭組成的,猶如花果山孕育孫悟空的仙石,看上去随時有掉下來的危險。

遊魚山記

魚山風擺石

傳說當年天漏個大窟窿,陰雨綿綿不絕,中原大地一片澤國,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女娲娘娘不忍百姓受苦,遂在此煉七彩石補天,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辛苦勞作,終于把天補好了,但是她也耗盡了自己的心血,躺在了這方大地長眠不起,化成一座大山永遠守護着天下蒼生,這就是魚山。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經過億萬年的風吹日曬,就成了現在的“風擺石”。

據說,古時候有兩個外地商人路經此地,看到這塊奇石後非常好奇。其中一個商人爬到上面想把石頭推下來,他用力一推,石頭就搖晃起來,眼看就要掉下來。他趕緊呼喊同伴來幫忙,結果兩人一起推,石頭反而一動也不動了。未知傳說真假,但也不好去驗證,雖然我手無縛雞之力,但是萬一失手把石頭弄下去,豈不罪過。

觀罷風擺石,斬棘披荊,尋路覓徑,貼石而上,繼續攀登,費了好大勁才到達山頂。此時有點兒了解那句俗語的意思了,大概是因為魚山陡峭程度遠甚于芒砀山,攀登所需時間較長而顯得高的緣故吧。

遊魚山記

永城魚山

山上奇石甚多,形态各異,有的若鳥雀閉目養神,有的如神龜悠閑探海,有的似金蟾引頸望月,有的像夫妻深情偎依。尤其是那對夫妻石,同根而生,互相依靠着,像是在彼此訴說着永遠也講不完的綿綿情話。還有一塊岩石,仿佛如來佛的手掌,五指并攏直插雲天,莫不是在此鎮着那枚仙石?

遊魚山記

魚山如來佛手掌

關于夫妻石,在魚山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山下村子有一對名叫劉龍和鴛鴦的年輕人相戀。有一天鴛鴦的父親因為拖延了賦稅,被兇惡的官吏亂棒打死,鴛鴦也被搶走抵稅。劉龍得知這一消息,欲哭無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萬般無奈之下,劉龍當晚提着砍刀前往縣衙,想解救鴛鴦。這時昏庸的縣太爺正和手下飲酒作樂,商議着納鴛鴦為妾呢。憤怒的劉龍一腳踢開門,砍下了縣太爺的頭顱,并救走了鴛鴦,兩人朝魚山方向跑去。

官兵一路追到魚山,隻見山上怪石林立,林茂草密,野獸出沒,根本無法找到他們。最後氣急敗壞的官兵放火燒山,頓時魚山一片火海,烈火中的劉龍和鴛鴦緊緊擁抱在一起,彼此用自己的身體保護着對方,雙雙葬身于火海。

翌年,一陣春雨過後,魚山又長出了漫山遍野的草木,郁郁蔥蔥掩蓋了大火留下的累累傷痕。劉龍和鴛鴦葬身處,奇迹般升起了兩塊互相偎依的巨石,遠遠望去就像一對濃情相依的戀人,生生世世永不分離。後人感慨萬千,遂把這兩塊連根而生的石頭叫做“夫妻石”。

遊魚山記

魚山夫妻石

夫妻石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槐樹,另一棵也是槐樹。隻不過一棵枝葉繁茂,喜鵲巢其上,另一棵成了枯株朽木,毫無生氣矣。兩棵樹,一生一死,共同陪伴着夫妻石,它們诠釋着什麼叫不離不棄和生死相依。

魚山文化底蘊深厚,據說山上曾有三寺七廟二十四景,還出土過楚币“殊布當釿”,隻不過很多景觀都湮滅在曆史的長河裡,唯有上古有虞氏的圖騰“驺虞”摩崖石刻等少數遺迹留存至今。如今又恢複興建了白果禅寺、仿唐磚塔及聖祖宮等。據說明末闖王李自成率部進軍北京,路過虞山,曾宿于白果寺院内,還留有《李闖王白果樹賠款》故事呢。

遊魚山記

魚山白果禅寺

種種傳說,為魚山蒙上了層層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人們前來遊玩、探索。遊玩過後,在山頂尋一方石,坐下喝口水歇歇腳,沐舒暢南風,賞怪石奇景,歎世事沉浮,看雲卷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