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筆記整理
- 1.計算機網絡性能名額
-
-
- 1.1速率:
- 1.2帶寬
- 1.3吞吐量
- 1.4時延
- 1.4.1發送時延
- 1.4.2傳播時延
- 1.4.3排隊時延
- 1.4.4處理時延
- 1.5時延帶寬積
- 1.6往返時間RTT
- 1.7使用率
- 1.7.1信道使用率
- 1.7.2網絡使用率
- 1.7.3時延和使用率的關系圖
-
- 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
-
- 2.1為什麼要分層?
- 2.2.分層的基本原則
- 2.3分層結構
- 2.4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定的集合
- 2.4.1各層功能簡介
- 2.5 TCP/IP參考模型
- 2.5.1參考模型的傳輸過程簡介
- 2.6協定與服務的差別
-
1.計算機網絡性能名額
1.1速率:
速率即資料率或稱資料傳輸率或比特率,即連接配接在計算機網絡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資料位數速率
機關:b/s kb/s Mb/s Gb/s Tb/s
存儲容量 1kb=2的十次方B
1.2帶寬
原本指某個信号具有的頻帶寬度,即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機關是赫茲(Hz)
計算機網絡中的帶寬
帶寬用來表示網絡的通信線路傳送資料的能力,通常是指機關時間内從網絡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資料率”。機關是比特每秒,網絡裝置所支援的最高速度(理想狀況)
機關b/s(bps),1Kb/s=210 bps ;1Mb/s=220 bps ;1Gb/s=230 bps;1Tb/s=240 bps
1.3吞吐量
表示在機關時間内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實際的資料量,機關b/s, kb/s, Mb/s
吞吐量受網絡的帶寬或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1.4時延
指資料(封包/分組/比特流)從網絡(或鍊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也叫 延遲 或 遲延,機關是s
1.4.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内部)
從發送分組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分組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發送時延=資料長度/信道帶寬(發送速率)

1.4.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 信道上)
取決于電磁波傳播速度和鍊路長度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 (勞工背着比特流跑起來)
1.4.3排隊時延
主機線路由分析首部、提取資料部分、差錯檢測、路由選擇等需花費的時間
自我了解:等待輸出/輸入 鍊路可用的時間
1.4.4處理時延
在路由的輸入隊列中等待時間長度,檢錯找出口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注意事項2→容易産生的錯誤概念:
①.對于高速網絡鍊路,我們提高的僅僅是資料的發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鍊路上的傳播速率。
②.提高鍊路帶寬減小了資料的發送時延。
1.5時延帶寬積
表示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到達終點時已發送比特數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又稱為以 比特為機關的鍊路長度 即“某段鍊路現在有多少比特” 描述資料容量性能名額
1.6往返時間RTT
從發送方發送資料開始,到發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認(接收方收到資料後立刻發送确認),總共經曆的時延
- RTT越大,在收到确認之前,可以發送的資料越多
-
RTT包括:
往返傳播時延=傳播時延*2(重要)
末端處理時間
1.7使用率
1.7.1信道使用率
信道使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資料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使用率是零。
1.7.2網絡使用率
網絡使用率則是全網絡的信道使用率的權重平均值
- 注意→①.信道使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②.時延D與網絡使用率U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若令 D0 表示網絡空閑時的時延,D 表示網絡目前的時延,則在适當的假定條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簡單公式表示 D 和 D0之間的關系:
1.7.3時延和使用率的關系圖
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2.1為什麼要分層?
互相通信的兩個計算機系統必須高度協調工作才行,而這種“協調”是相當複雜的。“分層”可将龐大而複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幹較小的局部問題,而這些較小的局部問題就比較易于研究和處理。
2.2.分層的基本原則
- 各層之間互相獨立,每層隻實作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
- 每層之間界面自然清晰,易于了解,互相交流盡可能少
- 結構上可以分割開,每層都采用最合适的技術來實作
- 保持下層對上層的獨立性,上層單向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
- 整個分層結構應該能促進标準化工作
2.3分層結構
2.4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定的集合
2.4.1各層功能簡介
①.應用層:直接為使用者應用程序服務
②.運輸層:為兩個主機中程序之間通信提供服務
③.網絡層:将運輸層封包封裝後進行傳送,并選擇路由
④.資料鍊路層:在相鄰兩個主機間點對點傳送
⑤.實體層:透明傳輸比特流
2.5 TCP/IP參考模型
2.5.1參考模型的傳輸過程簡介
5層參考模型解析
5層參考模型的資料封裝與解封裝
2.6協定與服務的差別
實體→任何可發送或接收資訊的硬體或軟體程序;
協定→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①.協定的實作保證了向上層提供服務,下面的實體是透明的,上層隻能看到下層的服務,看不到協定
②.協定是水準的,而服務是垂直的;
服務資料機關→層與層之間交換的資料的機關;
通路服務點→相鄰層交換資訊的地方稱;
部分圖檔參考
2019王道考研 計算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