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R,VR的差別

首先說一個基本概念,如果說VR硬體制造的難度等同造汽車,那麼AR硬體的制作難度就等同于造宇宙飛船。為啥等我慢慢細說~

VR主要的核心點在于三個

1. 全視角的虛拟畫面。這個就像你用IPHONE拍全景圖一樣,要生成一個實時動态的360度可見的世界,所謂的虛拟世界就是這麼個基礎。這個目前來說,通過既有的3D遊戲引擎可以輕松實作。

2. 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同步。這個東西聽起來比較玄妙,其實原理不難。首先了解使用者頭部或者眼部的旋轉動作,如果有偵測行走的,還需要偵測行走距離,然後快速、準确的反應到虛拟世界中去。比如腦袋轉了半圈,那麼虛拟世界中畫面也要轉相應的角度,這個是目前VR領域最最重要的。人們常說戴上VR頭盔、眼鏡時候有眩暈感,這個眩暈感就來自于不同步。但技術并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技術,綜合來講,就是九軸動作感應器和相應的算法,難的是快、準。

3. 控制。這個各家有各路,有些是遊戲搖桿,有些是體感搖桿,不細說了~

當然還有一些顯示部分的,螢幕分辨率與放大鏡片,但因為不需要考慮太多現實環境制約,各家沒什麼大差別。還有一些實體尺寸制約什麼的。就不講了。

轉到AR,就是個技術巨坑了

AR的重點在于和現實世界疊加的顯示。那麼

STEP1:

感覺和分析現實世界,要在對的位置顯示對的内容,那就涉及到計算機視覺,深度傳感器,gps等等,目的就是要讓機器看懂你看到的絕大部分環境。這個就是微軟Hololens和Magic Leap比最早google glass的高明之處。

STEP2:

基于第一步之後的近眼現實疊加,那麼就有兩個點,AR裝置不可能像VR裝置一樣不再介意個頭大小。那麼就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最短的距離裡實作虛拟畫面。

光學反射,早期的Google glass就是基于光學反射,有點混合了投影、反射式望遠鏡的原理,基本能實作3米外40寸左右的畫面,但也隻能在這個大小和距離,那就無法真正把資訊疊加到對的位置。這是目前唯一有量産的技術,這個也是O.S.G 開源智能眼鏡的光學顯示起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