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魚類搬家,珊瑚礁白化,水母成災······海洋“熱翻天”生物該何去何從?

作者: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魚類搬家,珊瑚礁白化,水母成災······海洋“熱翻天”生物該何去何從?

作者:徐勇,李新政(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

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環境變化影響到海洋生态系統的各個方面和海洋生物的生存。魚兒選擇移動是因為海水溫度上升,沒有"長腳"的珊瑚礁隻能"待命",海洋中多樣化的浮遊生物也面臨着新的生存挑戰,我們去看看"熱天"的海面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忙着移動的魚

雖然人類喜歡溫暖的氣候,但不斷上升的海面溫度正在使許多海洋生物處于危險之中。因為,地表海水溫度的升高會改變海洋生物的分布,導緻一些物種原本分布在熱帶至溫帶海洋(溫水物種)向冷溫帶,冷區洄遊擴散,而冷溫帶物種(冷水物種)的分布範圍被壓縮。據近期觀察,在英吉利海峽西部的浮遊動物和潮間帶生物中,溫水物種的生境範圍擴大,種群增加,生境北界向北移動222.2公裡,而冷水物種,相反,生境範圍縮小,種群減少。随着海水變暖,格陵蘭島周圍水域許多魚類的分布和數量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黑線鳕魚和單鳍鳕魚等新物種。西北大西洋中型浮遊動物冷水物種的分布正在縮小,而溫水物種的分布正在向北移動1000公裡。

近年來,中國台灣海峽出現了13種新品種的魚類,如回栖豆魚、蛞蝓和豹子,這些魚類以前都分布在南海;東海動物園和亞熱帶物種數量不斷增加,而冷暖物種數量卻在減少,這是近年來随着海洋變暖而出現的海洋生物新分布格局。

珊瑚礁顔色的喪失

氣溫上升也導緻北半球珊瑚分布向北移動,以及由于地表海溫上升而導緻的白化,這是全球珊瑚礁減少的重要原因。衆所周知,珊瑚的顔色主要來自與其共存的單細胞藻類,即蠕蟲黃藻。一旦海水溫度上升到25攝氏度,藻類就會大量逃逸,留下共生珊瑚,當水溫上升到30攝氏度時,藻類就會大量死亡。當藻類死亡或從珊瑚中脫落時,珊瑚的鈣骨就會顯露出來,造成珊瑚白化,導緻珊瑚失去主要食物來源,并在大面積死亡。202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南中國海水溫上升也導緻了當地珊瑚礁的白化。許多海洋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在珊瑚礁栖息地繁殖和覓食,一旦珊瑚礁被漂白,栖息地被破壞,這些海洋生物就會失去家園,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魚類搬家,珊瑚礁白化,水母成災······海洋“熱翻天”生物該何去何從?
魚類搬家,珊瑚礁白化,水母成災······海洋“熱翻天”生物該何去何從?

海溫上升導緻珊瑚礁褪色

海溫上升會導緻海平面上升,威脅到近岸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一些島嶼甚至可能消失,原來的潮間帶栖息地也會消失,潮間帶的海洋生物将失去家園。海平面上升也容易發生台風、風暴潮等海洋自然災害,擾亂了地表海水的正常循環,對于浮遊生物在海洋生物史上的存在有着非常負面的影響,台風和劇烈的洋流甚至會破壞珊瑚礁。雖然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相對較低,但它也會影響珊瑚的生長,因為進入海洋的陽光較少,影響藻類的光合作用,進而減少珊瑚的食物供應,對珊瑚種群極為不利。

浮遊生物的新旅程

地表海水海水溫度的上升,對有浮遊生物幼蟲的海洋動物在其生活史上也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由于溫度升高超過這些浮遊生物幼蟲的可居住溫度範圍,存活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這些浮遊生物幼蟲的主要食物是單細胞藻類,它們在25°C以上的溫度下生長繁殖緩慢或死亡,這些海洋動物的浮遊生物幼蟲餓死。由于溫度變化可以驅動浮遊生物繁殖高峰的變化,浮遊生物食物網也可能被破壞,導緻生态系統失去平衡和崩潰。此外,一些龜地産卵的孵化時間也受到海面海水溫度上升的影響,導緻孵化時間縮短,成活率降低。

魚類搬家,珊瑚礁白化,水母成災······海洋“熱翻天”生物該何去何從?
魚類搬家,珊瑚礁白化,水母成災······海洋“熱翻天”生物該何去何從?

沿海苔藓爆發

魚類搬家,珊瑚礁白化,水母成災······海洋“熱翻天”生物該何去何從?

水母成倍增加災難

研究表明,海水溫度上升也是海上苔藓爆發和大型水母災害等生态系統災害頻繁的原因。由于氣溫上升,春季提前達到苔藓大規模繁殖所需的溫度,而天敵等苔藓控制因素尚未達到控制數,使苔藓失控和大規模繁殖和快速生長形成綠色潮汐災難;

在科幻電影《後天》中,北冰洋冰川融化,大量淡水湧入北大西洋,淡水層漂浮在海平面以上,形成鹽度跳躍,海水的垂直流動受阻,阻礙了墨西哥灣暖流向北,而北歐和西歐氣溫則明顯下降, 導緻寒冷,龍卷風,海嘯。雖然這部電影是虛構的,但它也讓人們意識到氣候異常的危險。未來,需要加強對全球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影響的研究,增加模拟實驗和模型分析,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找到應對政策,做好應急準備,災害片情節不分現實上演。

(負責編輯 / 黃瑩瑩藝術編輯 / 環球導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