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糧食殺手”橫掃南方:能飛又能生,曾三個月蔓延印度全境

另一種生物入侵者闖入中國:憑借其優越的飛行能力,它很容易越過邊境口岸的層層。

這是一種起源于美洲的害蟲 - 草竺夜蟲。美洲傳播後,迅速傳播到非洲、南亞、東南亞,今年1月,首次在中國雲南省,然後迅速傳播到南方的幾個省份。由于害蟲危害極大,甚至可能導緻作物滅絕。

截至5月13日,中國已有13個省(市和區)受到害蟲的影響。為此,農業部門高度重視加密監控預警的必要性,做好防控應對工作,努力實作"蟲口食品"保持良好收成。

草原俗稱秋季粘液昆蟲,是原産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害蟲吃量大,主要用于危害玉米、水稻、甘蔗、煙草等大學植物,且繁殖力強,移動能力強。也被稱為秋粘蟲,它被稱為秋粘蟲,因為它是一種貪食症害蟲,成群結隊地戰鬥,每天啃玉米地,然後啃掉它,然後遷移到下一個。

“糧食殺手”橫掃南方:能飛又能生,曾三個月蔓延印度全境

Brunk農産品收集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告訴第一财經記者,草貪婪夜蟲作為一種新的生物入侵,現在西南地區出現了害蟲,最終将演變成類似水産養殖爆發的非洲豬瘟,進而對行業産生了重大影響,還需要繼續追蹤。

"秋三蟲"進入中國的可能路徑

原産于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草原貪夜蟲,雜食性強,繁殖能力強,遷徙迅速,是玉米的主要遷徙害蟲,玉米幼苗一般可減産10%-25%,嚴重危害田間可造成物種滅絕的破壞。

害蟲随後蔓延到墨西哥,美國和加拿大。據統計,巴西每年的防控成本達到6億多美元。

蚱蜢于2016年1月在非洲首次被發現;2017年4月28日,12個非洲國家正式報告了入侵事件;2018年1月,草地夜蟲入侵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幾乎所有44個國家。

據統計,2018年,這種害蟲将對非洲的農業生産造成20億至30億美元的損失。

“糧食殺手”橫掃南方:能飛又能生,曾三個月蔓延印度全境

2018年5月,草地入侵印度,并蔓延到全國各地三個月。到8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釋出了全球警告。然後,在11月下旬,它入侵了孟加拉國和斯裡蘭卡。12月中旬,又一次入侵緬甸。

據農業農村部官網報道,今年1月,中國雲南省首次發現草原貪婪夜間入侵隐患。

5月6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官網釋出公告顯示:目前,西南、華南、江南等地進入春季玉米播種和生長,适合草原貪夜食為危害。5月,随着調查的深入,西南、華南、江南地區将發現新的草原,作為夜莺的災區。随着西南季風的到來,從5月中旬開始,成蟲可以進一步遷徙到中國的長江和江淮河流域,而在6-7月,它們可以繼續向北移動到黃淮、華北甚至東北和西北地區,昆蟲情況有蔓延的危險。

5月13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全省草原貪婪夜莺應急防控現場教育訓練班,清除草原貪夜草已在四川安定為災,并宣布啟動應急工作,全面開展"蟲口搶糧"行動。

截至5月13日,中國已有13個省(市和區)受到害蟲的影響。

草貪婪的夜蟲可以飛得超級好,成蟲一夜能飛100公裡,産卵前母子能飛500公裡,這是基于事實的。有報道稱,草鼻蠕蟲可以在30小時内從美國密西西比州移動到加拿大南部,距離可達1,600公裡。根據這種計算,在風速等有利條件下,平均速度可達每小時53公裡,如果按大小比計算,速度更快,飛行遷移能力非常驚人。

然而,美洲與其他大陸有巨大的海洋屏障,使得飛蛾很難飛過。

據業内人士猜測,草原貪婪夜蟲在其他地區的傳播,很有可能是通過國際貿易商品中含有滅活草的貪婪夜蟲或其卵傳播的。自1月11日入侵中國雲南西南部以來,這種害蟲一直在南方蔓延。如果進入華中華北地區的後期階段,我國的糧食生産将産生嚴重影響。

林國發說,從草原貪婪的夜蟲路徑來看,害蟲通過緬甸進入國内的機會更大,也不排除國内從南美進口的糧食,含有滅活的草夜蟲或其卵,最終導緻草蛔貪夜蟲在國内。

他認為,國際農業貿易國家有相應的檢驗檢疫規定,主要是因為害怕外來物種的入侵。由于入侵物種缺乏天敵,是以在自己的國家很容易發生嚴重的生物災難。

業内人士金成林(化名)告訴第一财經記者,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不過,從最初在雲南發現的害蟲來看,可以推測,很可能是來自印度、緬甸的害蟲遷徙,"因為如果是從貿易出發,就應該在兩個地區傳播,而不是雲南。"

是以,他認為,在國内草原上一直在加強對夜莺的防控,也從南亞、東南亞、非洲、美洲進口農産品,加強檢驗檢疫。

需要全球聯合控制"秋三月蟲"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釋出了《2019年草祛夜防治技術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加強監測預警,劃定重點防控,做好應急防控準備,確定早發現、早控。

“糧食殺手”橫掃南方:能飛又能生,曾三個月蔓延印度全境

《方案》提出了總體目标:防控處置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比例達到30%以上,綜合防控效果達到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内。并引入不同地區相應的防控監測方法,雲南入侵地區堅持生态防控的指導思想,加強防控。南方玉米區做好病蟲害種群動态監測控制工作,減少遷入長江中下遊及區北部蟲源基地數量,加強黃淮海及東北主産區的監測,做好應急防控準備。

該方案還提到使用實體和化學誘殺裝置來控制成年種群,抓住幼蟲控制的關鍵時期,加強人口普查,并側重于區域聯合防禦和控制。

林國發認為,目前,害蟲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由于西南地區生物多樣性突出,可以發揮生物多樣性的自然防治優勢,形成生态攔截區,對害蟲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由于草棚的超飛,也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如果蔓延到華中、華北甚至東北,将對中國的糧食生産産生重大影響。

他的理由是,在我國中部、北部和東北部,作物栽培相對單一,缺乏生物捕食者,再加上平原的特點,容易形成風,會增加食草夜蛾的傳播速度。此外,華北、東北是重要的玉米産區,約占我國玉米産量的90%,而華中和東北是我國水稻的主要産區,如果病蟲害蔓延到華中、華北、東北,無疑會威脅到糧食生産。

他告訴First Financial News記者,應該對沒有發生害蟲的地區進行調查和監測。生物控制和應急預防可用于已經發生的地區。例如,在生物防治方面,殺蟲劑和生物農藥用于卵孵化的早期階段。如果是應急防控,則選擇防治夜蟲害蟲的高效低毒殺蟲劑噴霧劑來預防和控制。

此外,還可以參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關于防治草業熱潮和國外農藥注冊的指南,早期應用殺菌劑和Bt等生物農藥,認真陸地施用乙基鹽、氯蟲苯二氮卓類、拟除蟲菊酯、乙基殺菌劑等藥劑進行防治,以低蟲源為基地, 遏制害蟲的傳播。

金成林建議,在國内,應加強省際監測和協調,利用大資料和物聯網以及衛星監測系統,及時準确地監測和預測有害生物的傳播。

另外,要小心遵循步驟并使用殺蟲劑,而不是出現。藥物是必要的,但以往的措施,如在疫區和非疫區邊境地區,采用黑光誘捕、激素誘捕等綜合防治措施,防止蟲害擴散——誘殺是環境最有效的措施,化學防控是最後一道防線。

“糧食殺手”橫掃南方:能飛又能生,曾三個月蔓延印度全境

他認為,目前全球糧食價格的下跌,大米、玉米、小麥價格将對亞洲水稻、北半球玉米和春小麥播種産生負面影響,很可能導緻全球種植面積下降。然而,與此同時,全球化肥和柴油價格大幅上漲,估計這将使生産糧食作物的成本增加15%至20%。鑒于秋季三月蟲的全球流行,它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全球糧食成本,影響全球糧食生産,進而對2019/2020年的全球糧食供應産生負面影響。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對"秋行蟲"進行全球聯合控制。在國際上,面對"秋行蟲"在世界範圍内的迅速蔓延和可能發生的嚴重危害,他建議中國、美國、印度等國政府以及國際組織應積極應對,保護全球農業生産和全球糧食供應。

從國内情況看,農産品、工業價格指數均呈現上升勢頭,非糧食作物價格大幅上漲,糧食價格大幅下跌,農民更多地選擇非糧食作物生産,減少大米和玉米産量,将影響新的年度玉米、水稻産量,這可能導緻糧食價格滞後。在畜牧業生産中,非洲豬瘟在國内的流行,也對水産養殖業産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金成林認為,面對内外環境,畜牧業應加強對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養殖業應加強對"秋行蟲"的防控,隻有穩定的養殖和畜牧業生産力,才能為經濟社會穩定提供堅實的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