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棠 憑顔值走紅的“花中神仙”

作者:京報網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海棠,從口中吐出這兩個字時仿佛就帶着一股芬芳。海棠被人們譽為富貴嬌豔的“花中神仙”,今天我們就來一道破解它的身世之謎。

海棠 憑顔值走紅的“花中神仙”
2023年3月30日,以“陶然芳菲 萬棠盛景”為主題的陶然亭公園第八屆海棠春花文化節拉開大幕。程功

《詩經》中的“木瓜”與海棠

海棠,落葉喬木或灌木,是薔薇科蘋果屬果實直徑小于5cm的種類,以及薔薇科木瓜屬的部分植物的總稱。海棠主要分布在北溫帶,橫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中國是海棠的分布中心,具有豐富的野生海棠資源。蘋果屬海棠全世界有35個種,中國有22個,包括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山荊子、三葉海棠、花紅、楸子等;木瓜屬海棠全世界有5個種,除日本海棠外,其餘4個均為中國原産,即木瓜、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和西藏木瓜。

海棠栽培曆史悠久,是中國傳統名花,素有“花貴妃”“國豔”的美稱。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将蘋果屬的垂絲海棠、西府海棠和木瓜屬的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并譽為“海棠四品”。

西府海棠在大陸北方十分常見,就觀賞價值而言,屬“海棠四品”中的上品。它樹幹直立,樹形多姿,似亭亭少女般挺拔、勻稱。進入四月,它的花蕾小而紅豔,似胭脂點點,含蓄明媚;幾日之後,花瓣綻開,花色則由濃到淡,漸變成粉紅,抑或粉白,如曉天明霞,爛漫動人,嬌豔而不張揚。花謝之後,新葉亮綠,枝繁葉茂。到了深秋,一株株碧綠的西府海棠樹上,挂滿了像小燈籠一樣紅黃相間、小巧可愛的海棠果。海棠果酸甜可口,略有澀感。冬天的雪後,一些海棠樹的樹尖上,還零星地挂着深紅色的海棠幹果。這些被人遺忘了的小果子在雪被的覆寫下若隐若現,給人一種“雪映紅梅”之感。

垂絲海棠因花梗細弱下垂呈絲狀而得名,又因開花時樹枝微微下垂,也被稱作垂枝海棠。垂絲海棠多生于南方,花色豔麗,花姿優美,花期也在四月。垂絲海棠的葉是卵形或橢圓形,花朵簇生于頂端,花瓣呈玫瑰紅色,朵朵彎曲下垂,如遇微風則飄飄蕩蕩,嬌柔紅豔,遠望猶如彤雲密布,美不勝收。垂絲海棠的果實比西府海棠的更小,成熟後為紫紅色,也可以直接食用。

貼梗海棠和木瓜海棠是木瓜屬植物家族中的成員。這兩種海棠雖是灌木,卻與身為喬木的蘋果屬海棠有頗多相似之處:樹幹高大挺拔,葉片呈橢圓形,每年4月前後開花,花朵為淡粉色,清新可愛,花謝後長葉,秋季葉片脫落。不同的是,蘋果屬海棠的葉片邊緣是光滑的,木瓜屬海棠的葉片邊緣有刺芒狀尖銳鋸齒;木瓜屬海棠的果實為青綠色瓜狀,和蘋果一點兒也不像。貼梗海棠,顧名思義,果梗短或近于無梗。它枝幹黝黑,彎曲如鐵絲,花朵以猩紅色居多,緊緊地貼在樹枝上綻放,果實成熟後微微縮皺,是以名為皺皮木瓜,是一味中藥。木瓜海棠花的外形與貼梗海棠花很像,但花色比貼梗海棠淡雅。

薔薇科木瓜屬是中國特有的植物資源,家族成員以海棠為主,東至遼東、浙江,西至新疆、西藏,南至雲南、廣西,北至陝西、河北都有野生海棠分布栽培。“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詩經·衛風·木瓜》,就以木瓜和瓊琚描寫了古人禮尚往來、永以為好的真摯情誼,是證明這類植物原産大陸的最好證據。而我們現在常吃的熱帶水果木瓜,是番木瓜科植物,并不是薔薇科木瓜。

木瓜屬海棠在花期過後會結出長橢圓形果實,果實開始為綠色,成熟後變成暗黃色,有芳香的氣味,但是直接食用十分酸澀。也許正是因為口感不佳,《詩經》才采用類比的手法,将木瓜作為禮物贈送他人,展現禮輕情意重之意。《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木瓜性脆,可蜜漬之為果。去子蒸爛,搗泥入蜜與姜作煎,冬月飲,尤佳。”在雲南,少數民族同胞會用木瓜來做木瓜酸湯魚,酸鮮爽口,唇齒留香。

目前,蘋果屬海棠經過漫長的自然生長演變和持續的人工培育,品種數量不斷增加,全世界人工培育的栽培品種已達700多種。木瓜屬海棠演變出的觀賞品種則有30多個。無論哪種海棠,都是喜光植物,較耐寒、耐旱,對土壤适應性強,比較容易栽培。

海棠 憑顔值走紅的“花中神仙”
名稱身世之謎

雖然名為海棠,但“海”與“棠”這兩個字都不能反映它的真實身份。“海棠”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唐代賈耽所著的《百花譜》中:“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産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賈耽是河北滄州人,在唐德宗時當過宰相。他在《百花譜》中為什麼提到“海棠”這個稱謂?同朝代稍後時期的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記》(又名《平泉花木記》)中給出了解釋:“花木以海為名悉從海上來,如海棠之類是也。”之後,曆代後人關于海棠的起源解釋多引用此句。大詩人李白說過:“海紅(海棠)乃花名,出新羅國(北韓半島)甚多。”明代李時珍便根據李德裕、李白之說得出結論:“則海棠之自海外有據矣。”在名人效應下,海棠系舶來植物的說法在古代流傳甚廣。

現代學者則通過大量研究證明,“海棠四品”确系中國本土植物。中國是世界上蘋果屬的起源地之一,且是種類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蘋果屬植物很容易發生自然雜交,産生新品種,是以,“海棠四品”極有可能是原始種類雜交而來。

雖然海棠之“海”古今有别,但海棠家族的“海外天團”确實龐大,而且當代還出現了“海外天團”的“出口轉内銷”。1780年,中國的蘋果屬海棠傳入北美,後于19世紀傳至歐洲。歐美植物學家用山荊子、三葉海棠等,與當地的草原海棠、花冠海棠等進行雜交,經過多年選育,培育出數百種觀賞價值較高的雜交品種,英文統稱為crabapple。因20世紀90年代前後,大陸最初引進的該類品種群主要來自于北美,因而習慣稱其為北美海棠,其實,稱之為歐美海棠更合适。截止到目前,大陸大約引進了百餘種北美海棠,并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更多新品類。

傲大貼梗海棠是日本的木瓜屬海棠觀賞品種。20世紀60年代,日本園藝學家将來自中國的貼梗海棠和原産于日本的植株矮小、柔弱的日本海棠(又名倭海棠)進行雜交,培育出了一系列優良品種,被稱為傲大貼梗海棠(或華麗木瓜)。“傲大”表示相對于日本海棠而言植株較為高壯。該類海棠具有花色多樣的優點,紅色、橘紅色、黃色、淡綠色、白色、粉色、漸變色,另外還具有跳枝(一株花色不同)、灑金(一朵花花色不同)現象,是以很受現代人歡迎,大陸的各大公園也紛紛引進。

被古人誤讀的不隻“海”,還有“棠”。“棠”字最早見于《詩經·國風·召南》中的《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詩文通過對甘棠樹的贊美和愛護,表達了對召公的贊美和懷念。

甘棠,杜梨也,白者為棠,赤者為杜。杜梨在現代還有,為梨屬植物。而當代的蘋果屬下的許多種類,如山荊子、西府海棠、湖北海棠等花形與杜梨極其相似,果實均小且具有甘酸澀的口感特點。是以,有學者推測,當時人們尚未将蘋果屬與梨屬植物區分開,作為文學作品的《詩經》中的“棠”既包括梨屬的杜梨,也包括今天蘋果屬中的一些小果類植物,是古代典型的同名異物現象。

從現存文獻分析,大陸先民對蘋果屬植物與梨屬植物的區分,大約始于西漢時期。在西漢劉歆編撰的《西京雜記》中,将“柰”與“棠”區分,“棠”指梨屬植物,“柰”指蘋果屬植物。唐中期以前,文人多關注柰實,如杜甫有“小子幽園至,輕籠熟柰香”之句。唐代中期開始,才注意到柰花的美麗,并開始分化:以觀花為主要目的、果實較小的一類植物,稱之為海棠;以食果為目的、果實較大的,稱之為蘋婆果,即蘋果。從此,海棠開始以其獨立的觀賞性,逐漸從杜梨、柰等中間分離出來。在稱謂上,“海棠”兩字出現前,還出現了“野棠”“海紅”等稱謂。

曾為“百花之首”

從《百花譜》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唐朝中期,海棠花一出道就得到“花中神仙”的評價。唐宋以來,歌頌海棠花的詩歌俯拾皆是,帶有海棠元素的畫作、藝術品也多如牛毛。在植物學不太發達的古代,正是這些文學和藝術作品,使得海棠的名字流傳下來,并形成了獨特的海棠文化。

海棠花姿超逸絕俗,花開粲然,嬌豔而大氣,天然帶着一種貴氣。自古以來,海棠是一種代表富貴吉祥的花卉,因為“棠”與“堂”諧音,海棠花開,象征富貴滿堂。海棠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富貴”;與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報壽滿堂”;與五個柿子相配,寓意“五世同堂”。是以,海棠不僅受到文人的垂青,也一直受到皇族和王公貴族的喜愛。

宋代詩人釋惠洪所著《冷齋夜話》記錄了這樣一則轶事:“(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顔殘妝,鬓亂钗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便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是以,海棠除了“花中神仙”的雅号,還有“花中貴妃”之稱,宋代文學家蘇轼還曾據此作過詩句:“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宋代詩人陸遊也有相關的詩雲:“雖豔無俗姿,太皇真富貴。”

到了宋代,海棠的名望超過牡丹,成為“百花之首”。宋真宗曾為禦花園的花作詩,均以海棠為首章。宋徽宗在京城開封建造著名的傳奇皇家園林“艮嶽”中,專門用一“洲”種海棠,名曰“海棠川”。

金元明清時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北遷,海棠,特别是西府海棠,在北京落地生根,走進了北方的皇家園林、王府花園,清朝禦花園的绛雪軒就植有古海棠。據載,乾隆帝常與群臣吟詠于此,禦制海棠詩。另外,頤和園、圓明園、什刹海、恭王府、醇王府也都種植大量西府海棠,北京古迹中,無處不見西府海棠的倩影,紅牆、綠葉、粉棠構成了北京獨有的海棠風景,也成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歌詠海棠的神仙貴氣,古代文人墨客也常借雨打海棠表達惜花傷春之情。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由“海棠依舊”而至“綠肥紅瘦”,詞人使用拟人的手法,以花自喻,發出青春易逝的感慨。“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垂柳邊。”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柳枝詞》中的一句,借垂絲海棠表達了花開花落、紅消香斷的寂寞和無奈。

《紅樓夢》的怡紅院中,也有一株西府海棠,“院中點襯幾塊山石,一邊種着數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之後,海棠無故死了半邊,對應晴雯之死;忽然(十一月)開得很好,預示着不祥之兆。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選擇海棠作為反映女兒命運、寄托寶玉情思的重要載體。

果實别有風味

現在,一說到海棠,更多關注的是“觀其花”,其實,海棠本身是果樹,隻不過憑顔值走紅。蘋果屬海棠的果子很好吃,除了鮮食,還可以做成海棠醬、海棠酒和海棠幹,其中比較獨特的是北方的凍海棠。

北京人的院裡講究栽果樹,西府海棠是常種的一種。春天的海棠賞花,秋後的海棠看果:小果子由青變黃,又漸漸染上了一抹紅,等深秋了,果子也成了通紅的小燈籠,一串串垂挂在樹枝上,給暗淡、寒冷的秋冬平添了一抹亮色。

新鮮的海棠果好看,咬起來有些發艮,酸甜裡還帶着些苦澀。是以海棠熟了,有經驗的居民都是先摘一半,當作秋果或做成果醬;另一半則不着急摘,而是讓它挂在樹上,等它完全熟得發紫、自然掉在地上,再撿起來放在室外。到了寒冬臘月,室外的海棠果皮上會挂一層淡淡的白霜,裡面已經凍成了瓷實的冰球,這就是别具風味的凍海棠。

凍過的海棠,就像凍過的柿子一樣,苦澀全無,還濃縮了一股略帶發酵味兒的果香。凍海棠很硬,要想吃凍海棠,需先放進涼的清水裡解凍才行,這個過程北京人叫做“拔”:捧上一把凍海棠,放進涼水裡,冰會漸漸融化,凍海棠緩緩化成豔紅透亮的果子,帶着冰碴兒放進嘴裡含住,感覺像含了冰球,一口咬下去,舌頭上甜絲絲的,身上覺得透心兒涼,牙齒和太陽穴都冰得發緊,腦子也清醒了不少,真是一種奇妙的品嘗體驗。

吃凍海棠一定要現拔現吃,吃多少拔多少。如果拔出來不吃,放上一會兒,果皮顔色暗了不說,果肉也軟乎了,吃起來面乎乎的,像吃爛海棠。另外,吃凍海棠一定要用涼水拔,不能用熱水化,吃用熱水化過的凍海棠也是吃爛海棠的感覺。

上世紀90年代前,凍海棠很容易吃到。一到冬天,小攤兒、店鋪都有賣的,有些幹果鋪裡還把它和炒香的癟花生“半空兒”、凍柿子一起趣稱為“歲寒三友”。現在,冬天的水果多了,北京市面兒上很難看到凍海棠了,但在東北還有,和凍梨、凍山楂一起,成為東北特色。

偉人與花

西花廳的海棠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搬進中南海西花廳。西花廳庭院種植有許多海棠樹,從此西花廳的海棠便和周總理結下了不解之緣。海棠年年都花豐葉茂,樹影婆娑。每年海棠花開時,日理萬機的周總理總要抽空和鄧穎超一起漫步,欣賞如霞似錦的海棠花。每每工作到深夜,周總理也會走到海棠樹下伫立良久,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似乎一切勞頓頃刻便可消除。

1954年,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而此時,周總理遠在瑞士日内瓦,不能欣賞海棠花。細心的鄧穎超特意剪了一枝海棠,做成标本托人帶給周總理。在日内瓦參加會議的周總理在百忙中做了一朵芍藥标本托人帶回給鄧穎超。回國時,周總理不忘把那枝海棠花标本帶回。鄧穎超後來把海棠和芍藥的标本同框裝裱。

周總理離世後,鄧穎超睹物思人,寫下《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一文,回憶周總理在西花廳的點點滴滴。鄧穎超無限深情地寫道:“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們中間。”海棠花古樸溫和,恰如周恩來總理的品格。西花廳的海棠依舊,共産黨人的初心依舊。

冷杉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31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