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作者:金羊網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給航天工作者回信、緻電,同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天地通話”……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大陸航天事業發展。

全年實施宇航發射任務64次,再創曆史新高;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夢圓“天宮”;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中國再添“太空印記”……過去一年,中國航天以高品質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正邁得更穩更遠。

在4月24日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航天以勃發之氣,巡天探宇叩問蒼穹,向着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标勇毅前行。

成就不凡:中國航天奮楫再揚帆

“這麼美的地方,我還會再來,我必須再來。”2005年,随神舟六号載人飛船在太空俯視地球的航天員費俊龍,面對蒼穹許下了心願。

多年後,在距離地面400多公裡的軌道上,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2023年4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員張陸結束出艙任務傳回問天實驗艙時揮手緻意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 攝

4月15日,航天員費俊龍、張陸在地面從業人員和艙内航天員鄧清明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神舟十五号航天員乘組第四次出艙活動,重新整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

航天員在空間站忙碌的同時,地面上的南海之濱,從業人員為長征七号遙七運載火箭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保駕護航”。它的“乘客”天舟六号貨運飛船正等待與其攜手遨遊星漢,續寫中國空間站的傳奇。

由蔚藍星球飛向浩瀚星空,中國航天奮楫再揚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傳回地球,對于樣品的研究随即緊鑼密鼓地展開。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2021年10月15日,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實體研究所月球樣品潔淨室,田恒次副研究員在處理月球樣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經國家航天局準許,自2021年7月12日發放首批月球科研樣品以來,已經向98個科研團隊發放五批樣品,共計發放198份65.1克,已有60多項成果在國内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

“月壤每一顆都非常珍貴,研究團隊是一顆一顆挑選着、計算着使用。”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第一批月球樣品責任人黃志新研究員說。

正是在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中,大陸科學家分離出一顆方圓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并成功解譯其晶體結構。

首次發現的月球上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大陸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現月球上新礦物的國家。

此外,通過對樣品中的輝石、橄榄石和斜長石礦物開展研究,科學家分析了不同礦物中水的成因、含量與賦存狀态。

中國科學家發現嫦娥五号着陸區礦物表層中存在大量的太陽風成因水,證明了月表礦物是水的重要“儲庫”,為月表中緯度地區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參考。

水是生命之源。“嫦娥”在月球發現了水的蹤影,“祝融”也在火星“找水”。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這是2022年9月21日在法國巴黎拍攝的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團隊成果介紹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大陸科學家介紹,在地質年代較年輕的祝融号着陸區發現了水的活動迹象,表明火星該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以天為盤,以星做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飛天的夢想。從一個個航天器的命名中,人們讀懂了千年問天的中國式浪漫——

“神舟”往返、“天宮”建成、“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名字,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深邃的人文關懷,又彰顯着當代中國人探索、進取、求真的科學精神和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已步入快車道,探索宇宙的腳步更加铿锵。

頂天立地: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4月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戈壁灘上騰“風雲”。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2023年4月16日9時36分,大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号乙運載火箭成功将風雲三号07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不久前,大陸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雲三号G星,搭乘長征四号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沖霄漢,全球降水測量衛星家族首添“中國造”。

太空中,顆顆中國明“星”熠熠生輝——不論何方,“北鬥”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為你預知天象;地處偏遠,通信衛星助你聯通世界。

不僅“頂天”,更要“立地”。航天技術正走進千家萬戶,賦能千行百業。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2023年3月3日,在甯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銀星村,一台裝有北鬥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播種機進行播種作業。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據統計,大陸在軌運作工作航天器數量超過600顆,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服務國計民生,在國土、測繪、環保、應急救援等重要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目前,大陸遙感衛星應用邁入了一個新階段,農業、自然資源、生态環境、水利、林草等重點行業已經實作由示範應用轉入主體業務服務,遙感衛星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資料中心主任趙堅說。

航天領域先進成果如何推動地方高品質發展?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的主場活動舉辦地安徽省合肥市能夠找到答案。

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張亞偉介紹,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國内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号”、“天仙星座”首發星“巢湖一号”等多顆衛星,推動安徽省空天資訊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如今,安徽省已形成以合肥、蕪湖為帶動,以航天宏圖、中科星圖為牽引,集聚110多家上下遊企業、研發機構的産業叢集,彰顯出厚積薄發、動能強勁的發展态勢。

在這個萬物勃發的春天,創新的種子一經播撒,就會迅速生根、發芽。

不久前,2023年先進技術成果交易大會在江蘇蘇州舉行,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落戶一年多以來,實作132個項目落地,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們探索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成果轉化路徑,期望為全國開展成果轉化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說,期待各方進一步并肩攜手,彙聚先進技術,培養專業隊伍,尊重市場規律,用好資本力量,持續挖掘釋放先進技術成果潛能,為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夢為馬:加快建設航天強國

“與天和核心艙不同,問天實驗艙裡的睡眠方向是縱向的。”“天宮課堂”上,航天員劉洋在空間站裡一邊“飛着”,一邊給孩子們講課。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2022年10月12日,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地面主課堂,學生收看“天宮課堂”第三課。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另一邊,在地面的教室裡,師生們發出陣陣驚歎。身臨其境的科普體驗,讓夢想不再遙遠。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今年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2》火熱上映,片中許多的科幻場景令人歎為觀止。

航天重大工程的進展為繁榮航天文化藝術創作厚植了良好的土壤和環境。隻有點亮航天夢想,做好科學普及,才能不斷彙聚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之力。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4月21日,在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伴随着北京玉泉國小兒童合唱團同學們悅耳的歌聲,院士代表、大國工匠、青年航天人、中國小師生彙聚一堂,共慶即将到來的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并釋出最新編寫的《追夢空天》《砺劍空天》系列圖書。

近年來,航天題材文化藝術影視作品不斷湧現,航天文旅産業發展壯大,一大批航天科普圖書、航天科普課程等深受喜愛。今年航天日期間,系列科普活動看點更足。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2023年1月7日,一名兒童在國家海洋博物館參觀“探索·星辰大海──航天科技主題成果巡回展”。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我們将舉辦航天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有關交流與研讨等一系列活動。”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呂波說,相關航天展館、航天設施将集中向社會公衆和大中國小生開放,一批院士專家走進校園,為青少年進行科普宣講。

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一代代航天人踔厲奮發,一批批報國者以夢為馬。

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重點在于人類和宇宙、大自然應是緊密聯系、和諧統一的。

現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的創始者齊奧爾科夫斯基也曾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展望未來,人類終有一天會走出地月系邁入行星際。而中國必将秉持和平與合作的“和合”理念,凝心聚力啟新程。

張克儉表示,大陸将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發射“嫦娥六号”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采樣傳回,發射“嫦娥七号”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着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号”任務關鍵技術攻關,與相關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夥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探索浩瀚宇宙,中國的目光不僅局限于月球——

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采樣傳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論證太陽系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一項項面向前沿的重大航天任務工程正有條不紊向前推進。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正在航天人的接續奮鬥中一點點實作,其積澱而成的航天精神,猶如璀璨星辰,必将激勵無數來者叩問蒼穹、探索不停。

編輯:吳方舟

來源:解放軍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