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推動沙伊複交為對話協商解決沖突樹立良好示範—— 中東地區出現“和解潮”(國際視點)

作者:環球網

來源:人民日報

沙特與伊朗恢複外交關系,叙利亞外長12年來首次通路沙特,葉門和平程序出現積極進展,卡達和巴林決定恢複外交關系,土耳其和埃及改善雙邊關系……近期,中東地區長期以來的緊張局勢呈現持續緩和勢頭,多國走向和解。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國等國際積極力量推動下,中東格局正經曆深刻調整,謀和平、求發展、促團結成為地區國家普遍共識。

雙邊關系陸續實作“破冰”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4月17日表示,伊朗總統萊希與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已互相邀請對方通路各自國家。伊朗外長阿蔔杜拉希揚和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也已經互相發出通路邀請,兩國各級别官員的互訪将在完成必要規劃後進行,兩國還在推進經貿、文化、體育、安全等領域合作協定的落實。

在中方支援下,沙伊兩國代表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對話。中沙伊三方簽署并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雙方同意恢複外交關系,強調三方将共同努力,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促進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4月6日,沙伊兩國外長在北京舉行會晤,在中方見證下,沙伊雙方簽署聯合聲明,宣布即日起恢複外交關系。

據阿聯酋《海灣時報》報道,卡達與巴林外交部4月12日晚宣布,兩國已同意正式恢複外交關系。這是2017年卡達遭周邊阿拉伯國家集體斷交以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内部修複關系的最新進展。卡達外交部表示,兩國複交基于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有利于發展雙邊關系、增強海灣國家團結合作。報道指出,卡達與巴林關系實作和解,是在地區國家努力推動解決争端的背景下實作的。

土耳其與埃及的關系也在持續改善。3月,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通路埃及,成為10餘年來首次通路埃及的土耳其外長。4月13日,兩國外長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再次舉行會晤,同意改善雙邊關系,把兩國外交關系恢複到大使級。

中東媒體及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沙伊兩國在緩和關系的道路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對加強地區團結合作、緩解地區緊張局勢具有重大意義,在對話協商解決沖突方面樹立了良好示範。

“推動地區國家間關系正常化是維護中東長期和平與繁榮的關鍵。”阿聯酋政策中心主席埃蔔特薩姆·凱比告訴本報記者,中方積極斡旋沙伊複交,有力展現了中國的責任擔當。阿拉伯國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通過對話和政治途徑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的重要意義,相信外交接觸和合作有利于推動地區和解程序不斷向前發展。

地區熱點問題逐漸降溫

“沙特和伊朗實作關系正常化,展示出雙方超越分歧的務實态度,對動蕩的中東地區來說意義重大。”約旦政治分析人士奧薩馬·謝裡夫對本報記者表示,沙伊關系改善為地區關系緩和開辟了道路,有利于推動葉門、叙利亞和利比亞等中東熱點問題降溫并逐漸實作和平解決,為維護中東地區和平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目前,葉門政治程序保持良好勢頭。4月14日起,葉門政府、沙特阿拉伯上司的多國聯軍和胡塞武裝進行了為期3天的大規模換俘行動,各方共釋放超過880名戰俘。4月6日,葉門政府進階官員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與沙特國防大臣哈立德·本·薩勒曼舉行會談,商議全面恢複葉門和平路線圖,并讨論了組建包含胡塞武裝在内的聯合政府的可能方案。9日,胡塞武裝進階官員邁赫迪·馬沙特在葉門首都薩那會見沙特駐葉門大使穆罕默德·賈比爾率領的沙特代表團,雙方讨論了續簽2022年10月到期的停火協定等議題。聯合國秘書長葉門問題特使格倫德貝格在安理會通報情況時表示,葉門正處于結束8年内戰的“關鍵時刻”。

叙利亞與多個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也迎來新進展。4月12日,叙利亞外長梅克達德抵達沙特西部港口城市吉達,對沙特進行通路并與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舉行會晤。這是自2011年叙利亞危機爆發以來叙外長首次通路沙特。18日,費薩爾通路叙利亞,叙總統巴沙爾在首都大馬士革會見了費薩爾。巴沙爾表示,叙利亞和沙特之間的“良好關系”是“應該的自然狀态”,這一關系“不僅符合兩國利益,也反映了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利益”。費薩爾在會見時表示,沙特支援維護叙利亞領土完整、安全和穩定,支援“叙利亞和阿拉伯兄弟國家間的關系恢複正常”。

海合會6個成員國以及埃及、伊拉克、約旦的外長4月14日在沙特城市吉達舉行會議,針對叙利亞危機達成共識,強調“阿拉伯世界在結束危機的努力中發揮上司作用的重要性”,并同意加強磋商以確定這些努力取得成功。

奧薩馬認為,叙利亞危機曠日持久,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意識到一些西方國家企圖改變叙利亞政權的做法已走進死胡同,目前已經到了尋求政治解決方案的時候,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幫助叙利亞擺脫孤立和分裂。

全球安全倡議可信可行

中東地區分析人士普遍指出,面對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美聯儲激進加息等挑戰,謀和平、求發展、促團結成為地區國家的普遍共識。正如沙特國際問題專家阿蔔杜勒·阿齊茲·沙巴尼所說,沙特和伊朗恢複外交關系以及中東地區出現的其他和解進展,根本原因是追求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本地區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各國對發展的渴求使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成為本地區當務之急,各國外交戰略自主性正不斷增強。

中國積極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和解,在促進中東地區和平穩定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赢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黎巴嫩《白天報》政治事務編輯薩爾基斯·卡薩爾揚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推動沙特和伊朗雙邊關系改善,有效緩解了中東地區緊張局勢,為地區和世界和平與安全貢獻了重要力量,也讓世界看到了全球安全倡議不僅是可信的,更是可行的。中國緻力于在中東地區發揮建設性作用,不僅有利于維護中東地區和平與安全,也讓曆經動蕩的中東地區人民進一步了解了全球安全倡議的深刻内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唐志超認為,近期中東出現“和解潮”,是國際和地區局勢多重作用的結果。地區國家日益意識到沖突和對抗不利于地區穩定,嚴重影響自身發展與轉型,并引發外部勢力幹涉。中國作為中立、公正、友好的第三方,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勸和促談作用,是中東安全穩定的促進者、發展繁榮的合作者、團結自強的推動者。中國成功調解沙伊沖突,是中方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有力促進了中東和平與穩定。

“中國在中東問題上始終秉持公平正義,支援地區國家通過談判協商處了解決地區安全問題,不摻雜一己私利,得到地區國家的認可、支援和積極回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晖對本報記者表示,“拉一派、打一派”“分而治之”“陣營對抗”從來不是處理安全問題的正确方式,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以建構安全共同體為長遠目标,通過發展化解沖突,消除不安全的土壤,才是解決中東問題的正确途徑。“此次沙伊複交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和積極反響,越來越多的國家由此更堅信,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是解決國際争端的一劑良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