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要被AI技術綁架

AI(人工智能)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應用開始越來越普遍了,雷達監測算法、客觀預報方法、模式訂正與檢驗等等,都在積極的采用AI技術進行産品品質上的提升。但是,技術需要遵循客觀規律,沒有太多捷徑可循。老老實實通過技術進行産品品質的提升本身是個非常好的發展路徑。學習并使用真正的AI技術無可厚非,也是我推崇并倡導的方式,但是我卻看到了一些比較奇怪的現象。

盲目崇拜:隻要用到人工智能就是高科技

“科技改變生活”,“AI改變世界”!這不是廣告詞,而是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深入人心。的确如此,AI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以前隻是想象中的情景利用人工智能卻逐漸變成了現實。但是,将AI技術當做解決複雜問題的萬能鑰匙就顯得有點盲目崇拜了。這幾年,AI技術的興起還是得益于計算機科學(資料、計算、網絡)的發展,是以我們要用數字化的思維去了解智能的實質。現在的機器人、語言識别、圖像識别、自然語言處理、專家系統、自動駕駛等領域的AI理論和技術發展日漸成熟起來,于是便形成一種“唯AI論”的崇拜傾向,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基礎性研究的課題申報上,常常充斥着各種AI技術,不管是解決什麼問題,在什麼場景下應用,隻要用到人工智能就有一種“技高一籌”的感覺。這其實有點盲目,更有點不科學了!AI技術是數字化時代的産物,一定是有其适合的應用條件,也有其擅長的應用領域。氣象領域的一些基礎研究,還是要科學謹慎的看待人工智能技術,不是用到的就能提高科技含量,就能解決任何問題。

勉強跟風:大家都在用,我也要用

我們做事情“順勢而為”要好過“逆勢而上”,但是這個順勢的潮流不應該是沒有主見的勉強跟風,在AI技術的應用上,我看到很多跟風現象,特别是在氣象服務的産品開發上。積極使用AI技術來提升氣象服務産品的品質,這本來是個好事兒。既然要使用AI技術,那我們就踏踏實實的研究一下真正的AI技術,認認真真的思考分析一下怎麼用好這個技術,是否具備使用AI技術的條件之後再決定不好嗎?可在實際的應用中,為了跟上人工智能這個“潮流”與“快車”,根本無暇思考是不是能用人工智能、适不适合應用AI技術,直接調用AI技術平台的開放接口(google、facebook、微軟、百度、阿裡都有開放的AI接口),哪個簡單好用就用哪個,沒有技術分析、選型、測試、驗證以及改進和完善的必要流程。所謂使用AI技術,就是用了一個技術“黑匣子”做了一次“過濾”和“再輸出”,這樣的技術跟風實屬“費力不讨好”的無效工作,即使輸出結果比較理想,那也算是運氣好,根本不是在真正使用AI技術。其實人工智能是一種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技術工作,既需要懂得計算機知識,還需了解很多交叉學科知識,這是有技術門檻的,而不是學會了調用AI算法包就是在用人工智能。

過度包裝:簡單一個統計算法也鼓吹成人工智能

有時候我在想:什麼是産品思維?對産品應該如何包裝?這個問題我們不在這裡讨論,今天隻聊聊産品的包裝,因為見過很多應用AI技術開發出來的氣象産品,或多或少都存在過度包裝問題。氣象産品屬于資訊類的産品,它的包裝依靠的是宣傳與傳播的方式,通俗的來說是依靠文字描述進行包裝,而不是實體産品那個“一見傾心”的包裝盒。但是,用什麼樣的文字描述來包裝産品,進而讓使用者“過目不忘”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常見的方法就是“特征突出”法,編寫包裝詞的時候常常會找到産品的一兩個特點進行重點描述,進而達到讓人印象深刻的目的。無論采用什麼樣的包裝方法,都要本着對使用者負責的态度,适度包裝。AI技術目前是熱門技術,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産品包裝過程中盡量以人工智能為重點。可能整個産品開發過程中隻用了一個簡單的統計回歸算法(也是機器學習的一種算法),就大肆鼓吹采用了最新的最先進的深度學習算法,并達到了多高的水準等等,這種過度包裝手段我認為并不可取。這樣的包裝可能最快時間的吸引到使用者,但是“欲速則不達”,一旦使用者意識到産品的包裝誇大其詞,就會形成長期的不良的“口碑效應”,再想扭轉市場形象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簡單小結一下今天的讨論話題:AI技術用在氣象領域,我們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做足準備,來跨過那道技術門檻,并且要尊重技術,更要遵循技術的發展規律。懂得人工智能技術的數字化本質,不要對AI盲目崇拜;不勉強跟風,先分析AI的應用條件,堅決不做“調包俠”;對于采用AI技術開發的産品,要清楚他的品質和科技含量,适度包裝!我們要做的是應用AI技術的主人,而不是被AI技術所“綁架”!今天是周末,祝大家周末愉快。以上純屬個人愚見,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讀者見諒。當然我也希望将您的想法給我留言,我們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