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号搜尋“大型揚聲器” 原創作者:膠片
JBL Hartsfield
以Hi-Fi音響開篇的“發燒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我今天要講的也許是對主流Hi-End認知的挑戰和颠覆。Hi-Fi是英語High-Fidelity的縮寫,直譯為“高保真”,其定義是:與原來的聲音高度相似的重放聲音。然而在我看來,在各種音響軟文中司空見慣的“高保真音響”,并不能做到名符其實,嚴格意義上隻能叫做“進階音響”。
“高保真音響”的局限
音響産業發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将近百年,經曆了電子管和半導體、模拟和數字時代,一個久已被忽視的事實是:單件音響産品的保真度是非常低的。此時一定會出現一個反駁的聲音:進階音響無論在聲音細節的營造能力,還是人耳可聞(20~20000Hz)的頻寬呈現,都已做到極緻,怎麼能說保真度很低呢?細節刻畫能力強的音響展示出音樂中細緻入微的層次,顯得音響很進階且“保真”。
但實際上,重播的保真更依賴音樂中“大”的方面是否準确,比如琴腔共鳴是否準确表達鋼琴的體積,吉他撥弦聲的木頭感和金屬感比例是否适當,男低音的歌聲是喉嚨發出的還是能聽出胸腔共鳴……以上種種,并非細節和頻寬做好就可以解決,更依賴于中頻的量感,以及聲音高中低三個頻段正确的比例關系。在廣泛存在的發燒文章裡,聲音三個頻段的比例及其平衡性是很少被讨論的話題。
我們考察市面上一線和超一線的音響品牌,就算它們的頂級型号,對三頻比例關系的再現亦遠沒有達到标準化的程度。音源、功放、音箱是音響系統不可或缺的三個部分,我們以标準化程度最高的功放為例,市面上不乏頂級産品可以達到20~20000Hz平直頻率響應,失真度達到萬分之五甚至低不可測。然而這隻是測試條件獲得名額,在實際使用條件,驅動目标音箱的時候,面對喇叭單元的反電動勢,以及有些難推的高阻尼密閉箱體(比如世霸Extrema),功放的推力克服不了喇叭的阻尼,不僅低頻出不來,連中頻也會被憋住。反映到音樂聽感上,唱歌的人像是被捏住了喉嚨在“歡唱”,這樣三頻比例失衡,荒腔走闆的聲音,能說是“高保真”嗎?
Extrema的中低音單元上,可以看到塗覆的阻尼物質
Extrema堅固的密閉箱體(箱體後部安裝有不插電的背輻低音)
高、中、低三個頻段的不同價值
高、中、低三個頻段對音樂表達和聆聽的重要性并非等同。低頻作為聲音的下盤,呈現音樂的氣勢和規模感;高頻表達樂器泛音和聲音色彩,是音樂的精緻裝飾;而中頻作為絕大部分樂器和人聲的基音所在區間,它才是音樂的基礎和核心。
1950年以前,由于錄音技術的局限,高頻和低頻無法拾取,黃金時代大師們的演奏隻能被記錄下中頻。這些頻寬并不完整的唱片,因為有着現代演奏家難以企及的美學價值,被一代又一代愛樂者反複聆聽,有些唱片至今仍非常昂貴,備受追捧。這些隻記錄中頻的曆史錄音能夠長盛不衰,是否足以說明,中頻在音樂聆聽裡的重要性大于高頻和低頻?
黃金時代的大師演奏(單聲道壓片)
黃金時代的大師演奏(立體聲方式壓片)
現代高保真音響在追求全頻寬的過程中,受到技術局限和設計取舍,主動或被迫對中頻做了犧牲,造成聲音的薄瘦細和扁平化。中頻扁平讓音樂失去感染力基礎和價值核心,隻能指望高頻的裝飾性給聲音提供精美的外表。這好比一個内涵不足卻裝扮備援的人,徒然穿着昂貴華麗的外衣,反而會招來明眼人厭煩。
高頻當然有其價值所在。從充分表達音樂、再現音樂内涵角度考慮高頻,适當的高頻延伸讓聲音細緻化。表現交響樂等大編制音樂的多個聲部和複雜音場時,音樂結構能夠更加立體化、清晰化并區分上百件樂器。
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大家聽單聲道時期的曆史錄音,喜歡樂器件數較少的四重奏和奏鳴曲;而在聆聽交響樂等大編制的時候,更願意選擇1958年後出現的立體聲錄音。然而仍有一個例外:富特文格勒。他的所有交響樂都是單聲道錄音,盡管頻寬有限,沒有細膩的高頻再現各聲部的分離度和準确位置,但仍然以氣吞山河、酣暢透徹的指揮風格感動和震撼着一代又一代愛樂者,具有永恒不可替代的魅力。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音樂的内涵大于音效,音效要服務于音樂内涵,而不是幹擾它。
富特文格勒二戰戰時指揮的貝三
富特文格勒1951年指揮的貝九
三頻平衡是高保真的首要因素
就像人體的頭、軀幹、四肢需要有适當的比例關系一樣,聲音的高、中、低三個頻段也需要有适當的比例關系。有些進階音響過分追求高頻的細緻,不得不配以輕薄的中頻,與之相接的低頻也隻能是點到為止。用這樣的系統,聽小作品讓人覺得不夠“力”,不能觸動内心,聽大作品想要驚心動魄時它隻能呈現“隔靴搔癢”。很多音響豪客沾沾自喜于天價音響的高頻表現力出衆,認為聲音精緻是成功和多金才能擁有的高雅品味,反過來譏諷“砸門的低頻”是沒文化的暴發戶所為。
然而,德沃夏克、布魯克納、馬勒等作曲家的交響樂都對低頻的量感和速度有極高的要求,Pink Floyd的作品《迷牆》更是在演唱會現場引入了直升機降落,螺旋槳帶起的低頻巨浪滾滾而來,動人心魄。進階音響的重播讓這些偉大作品殘疾化,如何對得起“進階”二字?既然如此,為何進階音響為了高頻那點延伸和細膩,甯願對更有價值的中頻和低頻加以取舍呢?作為喇叭單元驅動力的重要因素——磁體,60年代以前采用鋼磁(Alnico)的磁力遠高于現代制造單元所使用的粉磁(Ferrite)。粉磁時代想造出厚度和質感優勝的中頻單元實在太難。
另外,80年代末取代黑膠唱片作為主流音源的CD在中頻方面表現平淡,進一步從聲音源頭對音響的中頻表現力釜底抽薪,是以現代進階音響不得不放棄中頻厚度,以高頻延伸和細膩作為自己賣出昂貴售價的支點。現代音響過分追求在高頻方面的裝飾性是不是正和當代經濟愈發發達,大衆審美過分趨向精緻化暗合?
(圖檔來源于網絡)
三頻平衡的本質是中頻一直能繃住不被幹擾、不被掩蓋的平衡。在音樂演奏的任意時刻,無論樂聲驚天動地還是細若遊絲,中頻都是聲音的核心,任何時候不能被高頻壓制或掩蓋。聲音信号經分頻器分頻之後,高、中、低三個單元分别發聲。由于高音單元的靈敏度遠遠高于中低音單元,在聲音信号非常微弱的時候,不平衡系統的中頻單元不發聲或發聲極弱,而高頻單元發聲較大,這就造成了在弱信号時中頻被高頻蓋住,相應樂段的情感表達不能延續,失去音樂感染力。
追求中頻充足的系統,會面臨相反的問題。在音樂高潮時,全頻能量很強,高頻單元可能會被過度驅動,聲音發飙,搶耳的聲音對音樂美感的幹擾和破壞同樣緻命。這裡又要說到音響器材的非标準化問題,同一件器材,在最弱信号和最強信号時,對三個頻段的響應做不到線性。我們搭配器材的結果隻能憑聽感去判斷,在最弱音時中頻不斷,最強音時高頻不飚,低頻量感可以滿足大編制樂隊的氣勢和規模需求,這樣就是三頻平衡的聲音。
實作“高保真”的聲音是系統工程
前面提到,音響系統中的每一件器材都是非标準化的,改變任何一件器材,都會讓聲音三個頻段的量感、表現力和比例關系發生變化。有豪客不吝把最貴的音響器材放在一起,大機率要出現非常難聽的聲音。
嚴格意義上講,每件器材都是半成品。我們的音響搭配,正是利用這一點,通過了解和使用器材的長處來彌補其他器材的短處,最終實作聲音在每一個頻段都具備完善的表現力和正确的三頻關系。
我使用JBL五十年代的音箱Hartsfield,播放施納貝爾(Schnabel)在三十年代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高度風單聲道唱頭和黑膠唱片提供了厚實的中頻信号,盡管是九十年前的錄音,哈飛音箱通過15寸低音單元和Z型号角通道,仍然非常準确地共振出演奏鋼琴的琴腔形體感,施納貝爾九十年前每一根手指的演奏力度至今清晰可聞可感。我不禁非常詫異,這種沒有高頻泛音的鋼琴演奏,相較于後期錄音高頻泛音缭繞但鋼琴形體發虛的聲音,到底哪個更像是真實的鋼琴和真實的演奏,哪個更接近所謂的“高保真”呢?
這真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