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見過最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捧場”,到底有多厲害?

我見過最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捧場”,到底有多厲害?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人欣賞。”

捧場的父母,能看見孩子的問題,也能看見孩子努力和掙紮。

1

去年網上有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連續50天被誇獎的女孩子,真的會變美。

日本一檔綜藝上播出了這樣一段實驗:

節目組邀請了幾個内向、不自信的女孩,讓身邊的人每天在她耳邊說彩虹一樣的贊美之詞。

堅持50天後,這些女孩子變得精神很多,笑容燦爛,整個人的氣質真的變化很大。

這就是欣賞的力量,反之,一個人如果身邊充滿了貶低的聲音,很容易就變得萎靡起來。

孩子亦然,每個孩子都想聽到來自父母的正向回報。

曾在幼稚園門口,看到一個孩子一身汗地跑向媽媽,興奮地說:

“媽媽!媽媽!我們班今天平衡車比賽赢啦!”

媽媽一臉驚喜地蹲下來抱起孩子:

“真的嗎?那你肯定玩得很認真!太好了!媽媽晚上做好吃的慶祝下!”

不一會兒,同班的另外一個孩子告訴來接他的奶奶這個消息,卻被奶奶扯着衣服問:

“有什麼用!你看你,衣服搞這麼髒!”

這孩子瞬間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了。

孩子的快樂很簡單,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小心翼翼地捧在手裡,希望父母能看見,得到他們的肯定。

遺憾地是,大人要麼看不見,要麼看見了潑冷水。

心理學家史金勒通過動物實驗證明:

因好行為受到獎賞的動物, 其學習速度快,持續時間也更久;因壞行為而受處罰的動物,則不論速度或持續力都比較差。

是惡言,還是善語,帶來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父母的話能給孩子開一扇窗,也能給他關上一道門。

作家三毛寫信給父親說: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喜歡潑冷水又不會捧場的父母,孩子可能需要用一生去追尋一聲肯定。

我見過最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捧場”,到底有多厲害?

2

蘇格拉底說:

“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内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喚醒孩子的内在力量,靠的從不是打擊和否定,而是父母發自内心的賞識、了解和鼓勵。

如何做孩子的“捧場王”,是父母人生的必修課。

記得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時,陶虹女兒因和王俊凱搭戲引起關注。

網友覺得陶虹女兒樣貌平平,完全是靠父母才獲得的資源,給了很多毒舌評價。

女兒已不是第一次被嘲笑,回到家嚎啕大哭。

陶虹看到孩子難過的樣子,先是安慰女兒,共情孩子的情緒。

等女兒平複後,她沒誇張地說:“你是大美女”這類的話。

而是誠懇地說:

“孩子,你不醜,也不屬于漂亮的美女,但是媽媽告訴你一個特别贊的事,你是獨一無二的,誰都無法複制。”

女兒聽完,眼神中折射出前所未有的自信。

李玫瑾教授曾說:

“聰明的父母,一定懂得拿捏贊揚的尺度。”

言過其實的贊譽有時會讓孩子看不清自己,真正會捧場的父母不但會從心裡欣賞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更會堅定不移地信任孩子,給孩子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回想起孩子從咿呀學語時,會的每一個發音,我們都欣喜如狂;孩子學走路時,即使摔跤,我們也會鼓勵引導孩子。

因為父母帶着賞識的目光,是以孩子才學得快。

可随着孩子的成長,漸漸的我們心态變了,開始吝啬贊美、收起笑容,慢慢丢失初心。

周弘說:

“每個孩子身上都潛藏着兩個孩子,一個‘壞孩子’,一個‘好孩子’,賞識教育就是教你如何把‘好孩子’喚醒。”

孩子鋼琴彈得不好,别着急數落,先肯定他的堅持;

孩子考試成績下滑,那不是他的本意,給他力量,讓孩子重拾信心;

孩子情緒低落,多用一些激勵的話給孩子賦能,“别放棄,我陪着你一起”,“相信自己,再試試”。

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貶損,而是貶損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

在孩子賽跑的馬拉松賽道上,沒到終點前,父母随時可以更改結局。

想起一首振奮人心的英文歌曲《you raise me up》,歌詞寫得特别好: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巅;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闖海暴之險;

我變得更強,隻因借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自己的從前”。

當孩子感受到有人捧場的幸福,他才有展翅飛翔的能量。

3

作為父母,我們如何能更好地“看見”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呢?

接納孩子的平凡

據權威統計,在任何領域優秀的人永遠隻有5%,95%都是普通人。大部分孩子隻是平凡的孩子,父母要調整過高的期望值,去發現孩子哪怕是最細微的進步,而不是不足。

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不以别人家的孩子為标準,用發展的眼光留心孩子的進步。換個角度去看待孩子,從“缺點”中找到優點。比如,不順從的孩子蘊含獨立意識,倔強的孩子有堅毅的品質。

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孩子與衆不同的個性中,往往也隐藏着獨一無二的優勢和潛能。尊重并發掘這些獨特之處,不僅僅用成績來衡量孩子,讓孩子有可能在其他方面發展成為優秀的人。

瑞士心理學家米勒說:

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尊重孩子,将他視為他自己生活的中心。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見和被贊賞。

問題再多的孩子,也等着父母去發現、去了解,并以孩子需要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宮崎駿說:

“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了解、欣賞、和鼓勵。”

多給孩子鼓勵,少一點打擊,别吝啬欣賞的眼光,孩子在未來的路上才能走得更有信心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