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文|易牟

近日,有人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

今年來,港A兩地都很争氣,科創闆也對二次上市敞開懷抱,以螞蟻金服為首的一些超級大獨角獸,甚至在港A兩地同步上市,在可見的未來,效仿的公司肯定也更多。

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問題也随之而來。

一直以來,港A兩地的股票一直面臨着嚴重的折溢價問題,那些即将兩地上市的新興科技公司,是否會有所不同?又将如何面對?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港A折溢價,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港A兩地的折溢價,一直非常嚴重,也是老韭菜從資本市場套利的一大參考名額。

理論上來說,同一個公司如果A股價格低于H股價格,則A股具有估值優勢,若A股價格高于H股價格,則A股的有估值較高的嫌疑。在現實中,大部分H+A的股票中,香港市場都要相比于A股折價,或者說内地A股市場獲得了溢價。

二十幾年來,港股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H+A公司,它們以傳統領域的企業居多,同時國企标簽也非常濃厚。

根據wind資料,截止到7月30日A/H兩地上市的股票一共123隻股票,市值達15.7萬億港元,占港股總市值的25.7%,其中不乏“四大行”“三桶油”“四大保險”這樣的大龍頭。

先來看A/H股溢價率。根據計算公式,A/H股溢價 =A股(人民币元)/H股的匯率後的價位(H股,港元)。在個股之外,還有一個恒生AH溢價指數,指數越高,代表A股相對H股越貴(溢價越高),反之,指數越低代表A股相對H股越便宜。

過去十幾年,AH股溢價平均指數在100-120之間,國内牛市時候,溢價指數可達140以上,因為A股波動更大一些,容易短期暴漲,低迷的市場的時候,溢價指數甚至低于100。

截止到7月30日,AH溢價平均指數為133,在牛市線附近徘徊。根據wind資料顯示,128隻A/H股中,全部相對于港股折價,這也間接說明A股已經不再便宜。

那麼, 這種價差是怎麼形成的呢?

最基本的股價定價模型告訴我們,股票的價值等于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在目前的貼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股價決定因素是企業的盈利(分子)和折現率(分母)。作為分母的折現率包括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前者主要由本國央行視經濟情況而定,後者主要由投資者結構決定,受到情緒的一定影響。

從定價模型出發,A/H兩地上市公司是相同的,企業盈利也一樣,是以價差就來自于折現率。

由于港元與美元是關聯體系,匯率恒定在7.75~7.8之間,美聯儲又長期保持低利率水準,導緻香港的利率水準也非常低。而内地金融市場無風險利率由央行決定,無風險利率長期高于香港。是以按道理,A股應該對港股折價。但事實并非如此,反而是A股長期相對于港股溢價,港股通之後,這種現象“變本加厲”。

這說明,A/H股折溢價的決定性因素,并不是利率水準決定的,而是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風險偏好的背後,估值體系存在根本差異

首先,内地市場以散戶為主,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内地市場的投資者偏愛小盤股或成長股,香港市場的投資者偏愛大盤藍籌,是以流動性主要聚集在大盤股上。

是以我們能夠看到,那些溢價率低的都是一些大盤股。

舉個例子,在全部的128隻A/H股票中,溢價率最高的是洛陽玻璃,港股價格為每股2.7港元,市值15.3億港元。它在A股的價格則是15.3元人民币,市值達到84.6億人民币,溢價率高達508%。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再看大盤股,溢價率最低的是中國平安,僅僅隻有2.79%,說明港股和A股的價差極小,在近期的波動中甚至一度A股相對于港股還要折價。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造成的現象就是,雖然AH股溢價平均指數為133,但是128隻A/H股的平均溢價為118,也直接說明折溢價的兩極分化嚴重。

其次,海外投資者購買A/H股的時候,更多的将其視為投資内地資産的一種替代,在投資同類公司的時候自然也容易與全球同類公司的估值做比較,而内地市場由于同類标的有限,可對比的空間很小,是以更受貨币政策和情緒驅動。

不僅如此,海外投資者在給同類公司做估值的時候,不僅會考慮其股權價值,還會考慮債券風險,由于内地公司的杠杆率普遍不高,是以對應的ROE也就會低很多。

以地産公司為例,海内外投資者都以NVA(資産淨值)估值方法來對内房股定價,但是海外投資者會更看重中國房地産整體的系統性風險,更傾向于确定性更高的盈利和現金流,然後折價重估,A股則不然。在内房股轉型的時候,國内投資者更關注估值是否提升,而海外投資者更關注轉型資金占用對于杠杆率(淨負債率)的影響以及轉型帶來的風險。

另一方面,由于A股的環境問題,A股股價更多反應盈利預期,港股股價更多反應内生價值。A股投資者對行業層面的景氣拐點、行業政策的盈利預期,包括對個股重組、并購等重大事項的盈利預期,一旦有利好或利空資訊,A股投資者往往反應更加迅速,股價波動更為強烈。而港股,投資者更看重利好落實到盈利。

顯而易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港股上市的公司會特别注重對公司内在名額的宣傳,将每年的業績會和股東大會安排在香港,就是為了迎合海外投資者的風格和習慣。

是以,綜合一系列對比,我們明白了港股市場相對于A股折價的原理,也明白了折溢價對于一個A/H兩地上市公司的影響。那麼,這種情況有發生了過什麼變化?對即将到來的科技股有什麼影響呢?

新興科技股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在這裡,我們應該明确一個概念,如何定義一個新興科技股的概念,以及我們的研究對象。

2018年以前,港股的科技屬性十分薄弱,傳統行業如金融、地産、資源型産業,它們的估值普遍較保守,這也使得它成了全球主要市場中的估值“窪地”。

2018年之後,小米、美團、同程藝龍、閱文、百濟神州、阿裡、網易、京東等一大批新興科技公司登陸港股,改變了它的結構,疊加港股通的活躍,于是港股新興科技公司的估值邏輯也發生了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大公司與小公司的兩地上市的願望并不一緻。對于大公司(或獨角獸)來說,由于融資和股東結構等方面的要求,會主動H+A兩地上市,而對于小獨角獸來說,A股已經能夠足夠消化,去香港上市反而攤薄了公司的價格,分析的價值不大。

由于新興科技股H+A兩地上市的趨勢才剛剛打開,我們可以參考的标的并不多,近期回A上市的中芯國際應該最接近。

我們可以看到,從宣布回A上市之後,中芯國際的H股價格就一路走高,登陸A股後估值更是高得吓人,截止7月29日,中芯國際(0981.HK)以港股價格計算的話,總市值2097億港元,而A股(688981.SH)計價市值則達到5629億元人民币,AH折溢價率達到了193%。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這主要是,内地科創闆的投資氛圍與港股市場迥異,即便是中芯國際的H股價格被内地投資者拉高了,仍然與科創闆存在不少價差。

根據上交所資料,截止7月28日,科創闆140隻股票中市盈率(PE,TTM)超過100倍的達到60隻,平均市盈率為99.1倍,而主機闆僅僅為14.77倍。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由此可見,科創闆相比于A股主機闆存在巨大溢價,比港股的溢價就更高。

但是,“螳螂财經”以為,這并不代表如螞蟻金服,或者是滴滴等這種大獨角獸也能享受到這一波紅利。

前面我們就說了,不同行業的折價水準不盡相同,市值越大的公司折價水準越低,A股和港股兩地市場中,龍頭股的風險溢價和流動性差異并不十分明顯。

從這一方面來推導,未來如螞蟻金服在A/H兩地上市之後,肯定會有A股溢價問題,但是我們正常來看,排除中芯國際這種情緒炒作加上打新的公司,其實中外對于科技股的估值體系是差不多的。

從阿裡、京東、網易赴港二次上市來看,美股與港股的估值差距正在縮小,反應出來的差異更多是由于不同交易時差,所導緻出來的當日盤中波動所緻。

螞蟻金服、滴滴們掀起A/H上市潮,它們能打破折溢價的煩惱嗎?

今天,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逐漸與國際接軌,陸港通與QFII的擴大正在逐漸改變A股的投資邏輯,伴随着創業闆注冊制的施行,當A股标的的優勝劣汰加速,中外的估值邏輯會逐漸出現接軌。

至于科創闆的普遍高估,這與科技股特性有關,中外主要市場都曾經經曆過這樣的階段。舉個例子,1990~2000年,思科的股價漲了750倍,微軟在1993~1999年上漲了18倍,科技股對消息敏感,爆發性強,易泡沫化,同時也容易大起大落,即使是科技類的龍頭公司也一樣,壓根不看短期盈利名額,在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期間,大起大落的公司比比皆是。

從這一點看,并不是A股的投資者炒作,估值體系與境外主流市場不同,确确實實全球市場對科技股的追捧曆來如此,或許與氣氛有關,但深層次的原因中,高估值對于科創闆來說并不奇怪,在情理之中。

是以,未來A/H兩地上市的新興科技股越來越多,而龍頭的折溢價問題也将逐漸收斂。

當然,僅僅是靠投資邏輯的改變,來收斂折溢價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不夠的,随着A/H兩地上市的新興科技公司增加,更深層次定價權也是推動港股折溢價的一大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H股定價權存在天然缺陷,由于港币是非主權貨币,是以匯率風險、市場風險都在港股中得到展現,國際投資者通過控制定價權(路演、認購、分銷等等),攥取了巨大的利益,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各大銀行等,都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在香港IPO,簡直就像是利益輸送。

但是沒辦法,由于定價權被握在外資手裡,在2015年中國中車首次采取A+H以前,内地企業兩地上市都是采取的“先H後A”的H+A模式。

因為“A+H”與“H+A”是明顯不同的,甚至“A+H”比“H+A”要難得多。

因為A股相對于H股溢價,是以通常情況下,同樣一隻股票在A股的發行價要比H股的發行價高。先H後A能明顯增厚H股股東的權益,而不損害H股股東的利益,是以“H+A”是最沒有阻力、最容易實作的。

相反,“A+H”和“同步發售”就不一樣了。

如果是“A+H”的話,就存在一個對A股股東利益損害的問題,容易遭到A股股東抵制,甚至是影響到管理層對“A+H”發股的審批,中興通訊第一次提出“A+H”時就以失敗而告終,就是一個前車之鑒。

“同步發售”也比較特殊,由于同次發行的新股發行價格必須保持一緻,如果以A股發行價為依據,H股投資者難以接受,而如果以H股發行價為依據,A股投資者當然樂意,但上市公司又将少得一部分A股發行的溢價融資額,上市公司自己又不樂意。

螞蟻金服就适用于這一種情況,由于A+H兩地同步上市,也注定它要放棄一部分可溢價的融資額。

根據市場推測,未來滴滴和攜程,甚至是有意回港回A的拼多多和百度等都要面臨這一問題。但是,它們又将不得不做。

以當初發行H股或者紅籌股為例,一為收集外彙,二為在東亞金融危機後扶持香港市場,三因A股市場容量過小,隻能在“大局”之下行無奈之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