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努力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世界越是動蕩,越需要穩定人心的強大力量。

目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社會正經曆罕見的多重風險挑戰。面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錯綜交織,霸權霸道霸淩行徑危害深重,“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作共同安全”,成為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時代課題。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鳌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彌補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一年來,在全球安全倡議核心理念和原則指導下,中方積極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緻力于同各方開展合作,取得一系列進展和成果,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和積極響應,為推動建構人類安全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

以新理念為人類和平發展指明道路

安全問題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人類的前途命運。

曆史告訴我們,和平是人類共同僚業,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維護。隻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隻有人人都記取戰争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有希望。面對動蕩不安的世界,我們要不忘聯合國憲章初心,牢記守護和平使命。

目前,地區安全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疊加。國際社會迫切需要以新理念為人類和平發展指明道路,以新方案推動維護全球和平與安全——

“沖出迷霧走向光明,最強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濟。”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以團結精神适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赢思維應對複雜交織的安全挑戰,旨在消弭國際沖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動國際社會攜手為動蕩變化的時代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确定性,為實作世界持久和平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争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六個堅持”彼此聯系、互相呼應。

一年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深入诠釋全球安全倡議的時代意涵,推動這一國際公共産品更好造福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

“中方願同金磚夥伴一道,推動全球安全倡議落地見效,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為世界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中國始終秉持正确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發展對非關系,願同非洲朋友一道,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建構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

“為彌補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中方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各國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推動建構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

“中方歡迎阿方參與全球安全倡議,願繼續為促進中東和平安甯貢獻中國智慧。”

…………

從2014年在亞信第四次峰會上提出亞洲安全觀,到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期間闡述中國的新安全觀;從2017年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闡述如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到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習近平主席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不斷發展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安全理念,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前進方向、明确合作路徑。

在國際人士看來,全球安全倡議契合了國際社會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心聲——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表示,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為全球安全對話與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理念架構;巴西聯邦衆議院巴中友好小組主席丹尼爾·阿爾梅達認為,全球安全倡議是“捍衛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有力武器”;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副主席基思·貝内特強調,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展現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緻力于推動建設更安全世界的責任感和長遠眼光……國際社會看到,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持續為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注入寶貴的“和力量”。

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不懈努力

2023年3月10日,北京。中東和世界和平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日,中國、沙特、伊朗三方簽署并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雙方同意恢複外交關系,強調三方将共同努力,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促進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備受國際社會贊譽的和平之舉,成為有力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功實踐,也用事實證明,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以建構安全共同體為長遠目标,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才是謀求地區和世界長治久安的長遠之策。

印度智庫塔克沙希拉學會中國問題專家馬諾傑·克瓦爾拉馬尼表示,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意在“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争端”,“支援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

一年來,國際局勢波詭雲谲,熱點問題層出不窮,全球安全倡議不斷為化解沖突與分歧注入正能量,為驅散危機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良方。

今年2月,中方釋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檔案》,闡釋了全球安全倡議的“六個堅持”核心理念和原則,明确了20個重點合作方向以及五大類合作平台和機制,标志着全球安全倡議向實踐和落實邁出重要一步,展現了中方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對守護全球安全的堅定決心。

2月24日,中方釋出《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檔案,吸納了各方合理關切,展現了國際社會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最大公約數,為緩解危機外溢、推動政治解決發揮了建設性作用。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裡克将這一檔案稱為“重要貢獻”。

4月12日,中方釋出《關于阿富汗問題的中國立場》檔案,涵蓋堅持“三個尊重”“三個從不”,支援阿富汗溫和穩健施政、和平重建、堅決有力打恐,呼籲加強反恐雙多邊合作,合作打擊踞阿“三股勢力”,敦促美國切實對阿富汗履約擔責,反對域外勢力幹預滲透阿富汗,增進涉阿富汗問題國際地區協調,協助解決阿富汗人道和難民問題,支援阿富汗禁毒等11個方面。塔吉克斯坦政治家協會主席賽富洛·薩法羅夫表示,中國是地區安全與穩定的保障者。中方立場檔案将在阿富汗重建和平秩序與安全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将助力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是解決阿富汗問題最具建設性意義的檔案之一。

“全球安全倡議具有遠見和全球思維,為應對全球安全挑戰提供重要思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蓋迪克大學國際關系系主任阿塔圖熱認為,如果國際社會都能按全球安全倡議的内容協商處理各種安全問題,未來的世界将更加和平,“否則我們将永遠無法擺脫戰争的威脅”。

國際社會看到,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熱點問題的斡旋者。在戰争與和平問題上,中國站在和平一邊;在單邊制裁與對話談判之間,中國站在對話談判一邊;在拱火澆油與降溫滅火之間,中國站在降溫滅火一邊。主持公道,謀求和平,着眼長遠,中國始終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守護人類的和平與安甯。

10年來,從提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促進中東和平穩定五點倡議,到積極推動伊核全面協定恢複履約談判,中國始終本着為地區和世界和平負責任态度,堅持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貫秉持公平正義,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不懈努力。

深度參與反恐、數字治理、生物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國際合作,加入了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累計派出聯合國維和人員超過5萬人次,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名列第一;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援外醫療隊累計診治患者達到2.9億人次……在全球性挑戰面前,中國堅定扛起大國責任,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穩定注入強勁正能量。

日前,中國和巴西簽署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雙方決定加強在環保、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加快向低碳經濟過渡等領域合作。2015年《巴黎協定》談判膠着之際,正是中國分别與美國、法國、歐盟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同時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作為“基礎四國”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存有較大分歧的問題找到着陸點和搭橋方案,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取得重要成果,達成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氣候危機交織之際,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這一重要舉措有力支援聯合國提出的綠色複蘇倡議,鼓勵帶動了其他國家提出有力度的氣候行動目标。

去年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以下簡稱“架構”),為今後直至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新藍圖。作為COP15主席國,中國一直不遺餘力地發揮上司和協調作用。2021年10月,中國舉辦COP15上司人峰會,習近平主席等9位公約締約方上司人及聯合國秘書長出席并緻辭,為大會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中方推動大會第一階段進階别會議通過《昆明宣言》,為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指明正确方向。自COP15第一階段會議至第二階段會議開幕前,中方主持召開近40次公約主席團會議,100多場不同層級的雙邊和多邊會議,推動各方凝聚共識。中方還充分利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氣候變化沙姆沙伊赫大會等重要場合和時機,與各方就推動第二階段會議取得成功進行溝通協調。《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表示,“架構”的達成“不僅是中國的勝利,也是中國引領下世界的勝利”。

“中國始終堅持履行國際責任,堅定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傑表示,全球安全倡議契合現實需要,符合愛好和平發展的國家和人民的訴求。

在更為宏大的世界曆史坐标系中,全球安全倡議折射出人類社會對于和平的追求與渴望。正如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所說,中國是“當今世界需要的一股和平的力量”。

在全球安全倡議等中國主張的持續推動下,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日益深入人心,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追求。

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

一年來,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全球安全倡議順應各國人民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的共同願望。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共同挑戰,隻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任何艱難曲折都不能阻擋曆史前進的車輪。全球安全倡議立足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為世界各國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指明了前進方向。

截至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對全球安全倡議表示贊賞支援,倡議明确寫入20多份中國同有關國家群組織交往的雙邊、多邊檔案。國際人士認為,這一重要倡議旨在實作共同安全和可持續安全,是對維護全球安全的重大貢獻。“通過這一倡議,中國尋求在一些國家陷入戰争和沖突之前發現能夠維持世界和平的平衡關系。”埃及埃中商會秘書長迪亞·赫爾米表示,全球安全倡議為維護和實作全球安全注入信心和動力,彰顯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踐行公平正義的大國擔當。

一年來,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全球安全倡議植根于以和為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實踐。中國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就是希望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在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愛德華多·雷加拉多看來,盡管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每一項重要倡議都是對和平、責任意識、可持續與和諧發展的呼籲。”俄羅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諾維科夫說,“讓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變為現實,是建設公正世界秩序的關鍵。”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安全挑戰的根本方案。”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認為,面對世紀疫情、氣候變化、糧食安全、難民危機等問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了全人類的共同期待,适用于各種政治制度。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安全的國際環境。同樣,沒有中國的安全也就沒有世界的安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式現代化既基于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曆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中國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中國倡導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主張以團結精神和共赢思維應對複雜交織的安全挑戰,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國實作現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國際正義力量的壯大。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一個強大、友好的中國,将為地區和世界帶來積極影響,也有利于幫助中小國家實作共同發展。”

“一個團結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動蕩的世界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一以貫之的中國主張,在當下越發彰顯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展望未來,世界有理由相信,正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必将推動全球安全倡議結出更多碩果,為推動建構人類安全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和平力量,為人類社會實作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帶來新的曙光。(本報記者 張志文 張遠南)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1日 第 03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