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胸有朝陽化冰雪 迎來春色滿人間

胸有朝陽化冰雪 迎來春色滿人間

《林海學遠》于1957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胸有朝陽化冰雪 迎來春色滿人間

在上海北平劇院創作的現代平劇《知薇虎山》中,童向軒飾演楊子榮。

胸有朝陽化冰雪 迎來春色滿人間

國家北平劇院常上演《虎山的智慧》劇場

胸有朝陽化冰雪 迎來春色滿人間

在2017年電視劇《林海學園》中,李光傑(右)飾演楊子榮,張銳飾演邵建波。

胸有朝陽化冰雪 迎來春色滿人間

在2014年版的電影《虎山的智慧》中,利亞飾演白茹。

胸有朝陽化冰雪 迎來春色滿人間

1946年4月,牡丹河軍區土匪小隊的部分官兵在海林火車站外拍照,"臨海學園"就是根據這支小部隊土匪的故事創作的。

東北大陸廣袤的森林海雪場,見證了解放軍土匪小分隊用鮮血智慧作戰的英雄傳奇。

1."以最深切的敬意,向我的主人公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緻敬"

曲波,原名曲慶濤,1923年出生于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5歲時參軍八路軍,1944年夏天畢業于古東抗日大學,次年随部隊渡海向北,向東北進發。當時,牡丹河集中了很多土匪指揮、山雕、徐大馬棍、蔣左撇子......他們在國民黨進階特工的控制下運作。為了消滅國民黨土匪武裝起來,牡丹河軍區根據土匪武裝活動的特點,組建了一支土匪小隊,一邊偵察一邊玩戰術,最後消滅了武裝的國民黨土匪。1946年冬,時任牡丹河軍區第二團副政委的曲波率領英勇好鬥的隊伍參加了土匪之戰,并在牡丹河沿岸的深山森林中武裝起來,共打了72場戰鬥, 成功完成戰鬥任務。這段經曆成為他後來小說《林海學源》的素材。

1950年,曲波調到工業部門,成為機車車輛制造廠的黨委書記。為了紀念在戰争中喪生的楊子榮、高波、劉雲元等戰友,1955年2月,他正式寫了一部小說《林海雪平原強盜》,并于次年8月完成初稿。在将來正式出版的《林海學遠》扉頁上,曲波深情地寫道:"以最深切的敬意,向我的英雄同志楊子榮、高波等同志緻敬。"它講述了他寫這部小說的情感動機,也表明與他并肩作戰的戰友是小說的人物原型。

寫小說對隻讀過六本書的曲波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小說初稿完成前三章的時候,曲波覺得自己的文字無法表達那段曆史,一口氣就會成為原有的火炬之一,寫作的難度可想而知。然而,戰友們的英勇事迹繼續激勵着他繼續寫作,經過一年半的業餘時間"秘密寫作",小說的初稿終于成型了。此時,曲波與他的《臨海雪原土匪》有幸見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龍世輝。雖然這位年輕的編輯認為藝術和寫作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給出版社副社長婁世毅的報告中,仍然普遍肯定了這部作品。是以,經過數月的修改,特别是編輯了龍世輝三個多月睡眠健忘的"任意處理"後,小說終于定稿。在這個過程中,龍世輝建議曲波在一群男人的戰鬥中加入一些詩意和愛情的話語,這就是白茹這個角色的由來。雖然作者曾經說過"有人民",但多年後他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戰争"不能帶來女兵"。不過,《小白鴿》白茹确實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首先,白鴿象征着拯救死傷者的白衣天使,象征着和平,直接表達了共産黨人"為和平而戰"的崇高理念,另一方面,活潑美麗的白茹帶來的情感元素可以淡化戰争的張力,避免小說故事的單調。

為了擴大影響力,傾聽讀者的意見,龍世輝将手稿推薦給時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的秦朝陽。秦朝陽的閱讀受到極大的贊賞,随後在1957年2月号的《人民文學》中選了一個欄目,命名為《奇異的攻擊虎狼巢》,吸引了廣大讀者的目光。

小說出版時,書名從《臨海雪原》改為《臨海雪原》,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有一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協會副會長于林在北戴河問曲波書名,曲波解釋道:"我站在山頂上,俯視着眼前的森林,風吹着,森林是凹陷的,像海浪一樣, "臨海"這個詞出來了;麒麟聽完了,拍了拍大腿叫好:"看,沒有生命怎麼可能呢?你看,一個詞也需要活下去。"

1957年9月,《林海學園》由作家出版社(當時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牌)正式出版,引起極大轟動。在短短幾年内,小說的拷貝數量已超過一百萬冊,使其成為那個時代閱讀量最大的作品之一。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林海學園》的成功在于,它沒有呈現牡丹河地區土匪小團的全過程,而是集中于選擇幾部戲的土匪——《奇襲山,淘汰徐達瑪棍》理智地拿下虎山, 現場捕捉一尊山雕""聰明四重奏,殲滅土匪頭侯解瑪(胡廟鍵、謝文東、馬錫山)。用曲波的話說,這是他們自己的真實經曆"拿一個總結的集合",以至于當時的牡丹河軍區2團打了72場戰鬥"總結為四場戰争,集中塑造了幾個人物"。曲波坦言,關于四戰的地點,"不僅是過去沒有的蔚湖山的名字,銀河系的名字,四重奏過去的名字,那是我的藝術創作。這種"藝術創作",尤其以"奇特""聰明""聰明"為重點,情節組織突出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有趣的小故事,産生了引人入勝的閱讀效果,使其成為那個時代老少小人的熱門讀物。

曲波對民族風格的發展得到了當時權威評論家侯金鏡等人的肯定。在《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讀林海學園》中,侯金鏡說:"作者的忏悔和我們讀完這本書後的感覺至少是常見的:這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貼近民族風範,富有傳奇特色。曲波曾說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文學名著,"我隻能說一個粗犷,說一個精神,或者隻能說一個說不過去;傳統英雄的傳奇藝術因素賦予了作家如此深遠的影響,使《林海學園》的文字呈現出流行和傳奇的特點,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2、何龍元帥提出:"楊子榮沒有馬?在平劇上山比騎上山更好看。

楊子榮智與土匪搏鬥,活土匪的第一座山雕的故事,無疑是曲博《臨海雪原》中最精彩的一段話。而這個英雄傳奇,後來也經過了二次加工,完整地描述了"在虎山的智慧"中現代平劇。1958年春,上海北平劇院的幾位演員在看完朱菊寅執導的電視劇《虎山的智慧》後,就能否改編成平劇展開了激烈的讨論。他們決定這樣做,并由黃正琴、李偉森、曹守春起草了大綱,各寫幾節,不算幾天就編纂了這本書。他們的創作活動,得到了學院美術室主任陶雄的支援,他派編劇沈陽生"跑去幫忙"。很快,沈養生就把每個人寫的草稿寫進了初稿,然後開始排練。1958年9月17日,北平劇院的《知薇虎山》在中國大劇院正式上映。

1963年,為籌備在京召開的平劇現代歌劇演藝大會,上海平劇院院長周新芳提出對《虎山的智慧》進行處理修改,并指派陶雄、劉夢德修改劇本。為了加強這部平劇的現代氣息,經上海市委同意,上海電影制片廠劇組調來了老導演雲威擔任導演,并進行排練。《志偉虎山》二稿在結構上保留了1958年演出的基礎,隻删除了丁和多人的劇情,在壓縮個别負面人物的同時,略微加強了楊子榮,少了劍波歌唱和演奏,從整體上看還是太粗糙了。後來,《聰明虎山》劇團赴北京參演,在學習其他劇作的同時,獲得了不少修改建議。例如,毛澤東在看完演出後,提出了"加強正面人物的歌唱,削弱消極人物"的訓示。為了貫徹這一訓示,大會演出結束後,上海代表團在北京停留了十多天,聽取意見。特别是為了加強對土匪鬥争生活的了解,團裡還邀請了作者曲波和他的情人,以及戰友孫大德。他們給船員們一個溫暖生動的講述了楊子榮的戰鬥故事和犧牲,以及他們對土匪的經曆。這些實戰生活的引入,極大地幫助了《虎山的智慧》的進一步改版。

1965年3月,在上海市委直接上司的"劇場改革"小組的統一規劃下,集團豐富了創作實力。在這個過程中,節目的陣容也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唱唱打得極重的楊子榮,由童向軒飾演,少劍波由沈金波演奏,何永華演奏一座山雕。

真正讓《虎山的智慧》有後期樣機的原型,是看會後第三版的表演。在上海文化聯盟和一些解放軍進階将領觀看該劇後舉行的兩次座談會上,編劇吸收了很多好的建議。作家吳強、陸莽、魏金志等提出,劇本要适當表現軍民魚水的關系,加強楊子榮與人民解放軍班子和群衆的密切接觸。正是在這個建議下,編劇又增加了第三部戲,楊子榮去山上看望老獵戶座的父女。這已經隻有女扮男扮的小長寶被指責為土匪,進而彌補了該劇的不廢話唱歌環節,音樂色彩不夠豐富不足的缺陷。此外,劇中的何龍元帥曾提出:"楊子榮沒有馬?在平劇中騎馬上山比上山要好。"由此突然意識到編劇楊子榮在《打虎上山》中的一場表演,結合傳統平劇鞭打馬的身體表演,加了《馬舞》。後來,為了突出小團隊的形象,重新設計了"進行曲""滑雪"等舞蹈和最後的"開球"。1967年,正當八部樣闆劇首次齊聚北京時,毛澤東再次出席"聰明虎山",楊子榮"迎來春天的改變人"的歌聲,提出要改成"迎來世界的春天的色彩",成為畫龍點睛之筆。

3.英雄原型:"幫灑血寫春秋"

革命性的現代平劇《虎山的智慧》為《臨海雪原》帶來了更大的影響,故事的主角也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曲波深深懷念的戰友楊子榮那裡。正如人們所看到的,楊子榮在《虎山的智慧》中英勇無敵的形象,确實展現出一種耀眼的主角氣場。其中著名歌唱區之一《胸前有日出》,表達了楊子榮的革命鬥志和自豪感:"山高擋不住路,防寒冰雪,胸中就有太陽。"這個角色形象雖然包含了藝術想象的元素,但并不完全是虛構的,而是基于真實人物的藝術處理經驗。

在對楊子榮角色原型的挖掘中,不難發現,真正的戰場楊子榮是一位經驗豐富、勇往直前的解放軍土匪英雄。據悉,楊子榮,原名楊宗貴,是山東牟平人。他在抗日戰争結束時參軍,并被編入牡丹河軍區第二團。陰陽一心想沖進敵人殺傷他的功夫,被錯誤地融入了烹饪班,成為了一個夥伴,隻負責做飯和做飯。為此,他經常"做不好",第一次有機會把鍋碗瓢盆扔到前線偵察,還反複造氣功。在一個土匪中,一名監視者在楊子榮被火線提拔後英勇犧牲,成功率領兵班完成了土匪的既定任務。1946年3月,在壽杏樹谷村與殘餘土匪的戰鬥中,為了盡快結束戰鬥,減少部隊和村民的傷亡,楊子榮隻進了村,最後士兵不流血,勸說了400多名土匪。他還獲得了榮譽,被評為"戰鬥英雄",後來晉升為偵察排長。1947年1月,楊子榮在海林縣得到第一條被譽為"山雕"的樂山活動的線索,将他僞裝成土匪武三虎的殘餘,獲得了土匪的信任,闖入内地。到當年2月,他已經俘虜了所有涉案人員,如山體雕塑的負責人劉兆成和他的聯絡部長、秘書李亦堂。1947年2月19日,《東北日報》以《一戰模楊子榮等活土匪的第一座山雕》為題,詳細報道了他的英雄事迹:"牡丹河師某團戰鬥模範楊子榮等六位同志,奉命于本月二日前往蟾蜍池地區,調查土匪便衣, 并且孜孜不倦地工作。用诙諧巧妙的方法,晝夜搜查偵查,經過精心安排,随後于2月7日,勇敢地深入匪巢,一舉将江基東北第二縱隊第二隊司令員"山雕"張樂山25人以下全部現場抓獲,創造了幾勝多殲強的土匪戰鬥榜樣, 這場戰鬥摧毀了敵方匪徒的棚子,并繳獲了六支步槍,子彈640發子彈,食物。"這是《虎山的智慧》故事的原型。

不過,主人公的悲歌卻是《臨海雪原》中曲波不忍心錄制的。事實上,身處實戰的楊子榮,不久後在一場殲滅山體雕塑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享年30歲。"今天,喝着慶祝酒,野心不是無窮無盡的。慶典第二天,楊子榮接受了新的戰鬥任務,為土匪們踏上了新的征程,這次負責殲滅海林北梨樹溝地區的漏網匪徒,也就是土匪丁環璋、鄭三炮等人。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楊子榮和幾個偵察兵接近敵人的巢穴,準備對敵人發動猛烈的攻擊時,沒想到,因為天氣寒冷,槍擊中了針凍,未能啟動,驚慌失措的敵人得以趁機在屋外射擊, 一顆子彈擊中了楊子榮,英雄倒在血泊中......雖然失蹤的土匪被後續部隊成功消滅,但英雄永遠離開了他的部隊和戰友。曆史将永遠銘記這一天:1947年2月23日。3月7日,楊子榮的部隊在海林鎮北韓國小操場上舉行莊嚴的追悼會,授予楊子榮"偵察英雄"榮譽稱号,并将他居住的排命名為"楊子榮偵察排"。同一天,海林鎮舉行了非同尋常的葬禮,數千名士兵和平民擡着花圈,胸前的白花,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送走他們心愛的英雄。英雄的遺體被埋在海林鎮的山坡上,烈士墓前豎立了一座木制紀念碑,陪伴英雄永遠守護着這片土地。

可惜的是,由于當時連軍首領都不知道英雄的出生地,隻知道他是膠東的一名士兵,是以他的墓碑沒有留下原籍資訊。直到後來,《虎山的智慧》上演,楊子榮的名字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部隊和居民們才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到膠東尋找英雄的蹤迹。1969年,有關部門成立調查組對楊子榮的生平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探訪,幾乎全部對山東牟平、榮成、文登、海陽4個縣50多個公社,查閱了大量檔案,最後确定了楊子榮的所有資料。1970年7月,海林縣政府建造了楊子榮公墓,裡面有一座"楊子榮烈士墓"的石碑。1978年,"楊子榮烈士紀念館"在這裡建成,陳列着他的生前遺物,講述了他的英雄事迹。2009年,楊子榮被評為"為新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100位英雄和榜樣"。

就在楊子榮去世前一個月,他的戰友高波一直在浩瀚的森林裡睡覺。據高波的侄子說,1947年1月19日,高波率領一班士兵乘坐一列裝有軍用物資的小火車傳回軍隊,火車到橋頭第二江,土匪引爆了埋在橋下的炸彈,小火車被翻倒在橋下。高波率領士兵與土匪作戰,最終被無敵俘虜并折磨。脫掉高波的衣服後,土匪将他綁在樹上,在近零下40攝氏度的室外進行了殘酷的"凍挾折磨",高波英勇無畏,年僅19歲。在給父親的一封信中,他寫道:"報紙上刊登的日本已經無條件投降,但在投降時,一些軍隊不交出他們的槍,我們必須迅速消滅他們,請放心,孩子的思想都是為了抗日,為了革命,為了把祖國建設成民主國家, 獨立、幸福的新中國,已死,也願意為革命服務......"

4.電影改編:回顧曆史,向經典緻敬

到目前為止,《臨海雪國》已經有三部主要的電影改編。第一部是1960年第81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電影《林海學園》,由劉佩蘭、馬繼星編劇,劉佩蘭執導。當時,劉佩蘭根據小說和自己在東北與軍隊作戰的經曆,寫了接下來兩集的劇本,下一集的内容主要圍繞"聰明虎山"開始,是以工作室計劃拍攝第一集。因為小說太戲劇化了,要把它改編成電影并不難。林海學遠上映後,人們對楊子榮在片中的形象給予了高度評價。片中,王潤飾演的楊子榮,與其說是土匪,不如說是土匪,令人印象深刻。直到1970年,改編自模範劇《志偉虎山》的同名電影上映,平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軒才超越王潤,成為世代觀衆心目中"楊子榮"的代名詞。

拍攝1970年劇情片的原因,是為了考慮到樣片《虎山的智慧》的傳播。當時,"革命性現代平劇"的新藝術風格由于演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産生更大的影響力,而電影顯然具有更強的傳播效果。不過,由于樣片拍攝幾乎沒有現成的經驗,謝鐵軒導演在準備拍攝時一度陷入困境。後來,他在北京電視台的黑白舞台紀錄片《智能虎山》《抄襲舞台》的靈感,結合适當的電影技巧和舞台美術效果,以"還原舞台,也高于舞台"的方式成功完成了創作。1970年9月,模範片《馳維虎山》拍攝,國慶節期間指定全國上映。這部電影在上映後迅速引起了轟動。

在樣片《虎山的智慧》上映四十四年後,《林海學園》終于迎來了第三部改編電影,就是香港導演徐克執導的3D電影《赤薇虎山》。2014年上映的《除夕快樂》,有着徐克獨具特色的武俠風格。3D特效技術給《智能虎山》增添了視覺奇觀,比如在戰鬥場景中子彈、手榴彈在空中的移動軌迹清晰可見,讓一場充滿狼的戰争劇,成為武俠劇中所有魅力的把戲。而這部電影最有名的就是過去電影改編無法在"虎上山"橋段呈現,借助電腦特效,影片的東北虎拍得完美。這部電影的改編赢得了當代年輕觀衆的青睐,難怪這部電影以8.8億的票房通過了今年競争激烈的"新年前夜快樂"。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随着電視劇的普及,《臨海學園》多次成為電視劇改編的重要對象。與電影改編一樣,電視劇有三個版本值得一提。第一部是1986年吉林電視台出品的10集電視劇《臨海雪原》。該劇由朱文順執導,林大新、韓瑞峰、白玉軒等主演。2004年,30集電視劇《林海學園》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劇團、深圳市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萬科影視有限公司聯合制作。該劇由李文琪執導,王洛勇、于洋、童玉等主演。2017年,《林海學園》是第三部電視劇改編。作為獻給建軍90周年的重要電視劇,這部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廣播電視台、黑龍江廣電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制作,由金偉輝導演、李廣傑、張瑞、嚴大宏等人主演了64集《林海學園》, 播出後引起熱烈反響,也赢得了業界的普遍好評。觀衆一緻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統的改編。據悉,主編金偉輝的編劇團隊寫了一部65萬字的電視劇,最終呈現給觀衆的是64集的電視劇。這樣就有足夠的空間來還原整個小說故事,讓過去影視改編作品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主線劇情才能得到充分的表達。除了這種全面性之外,該劇最關鍵的特點是對原作的敬畏。觀衆可以看到,該劇并沒有追求所謂的"市場熱點",而是完美地展現了《臨海雪原》革命情結、英雄主義和以人為本的奉獻精神。在導演團隊看來,這不僅是對曆史的回顧,是對名著的緻敬,更是對《林海學園》故事及其精神的傳承。

時至今日,改編自小說《林海學園》的電影和電視劇,包括卡通片,甚至郵票、年畫、屏風、雕塑等藝術形式仍在湧現。曲波的經典作品,以及由其改編的各種藝術形式,早已成為人們永恒的紅色記憶,是連接配接革命傳統的文化資源。在幾代人的閱讀和欣賞中,這座永恒的理想主義紀念碑注定會展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作者:徐剛,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