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OSI模型詳解(一)

         本專題主要對OSI七層模型每一層的功能、涉及到的基本知識和各層之間的聯系進行介紹。會着重介紹各層協定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曆程。

第一部分:OSI模型簡介

  • 背景:為什麼需要OSI模型?

       在網絡最開始産生的時候,隻有同一家廠商生産的計算機之間才能彼此通信。随着網絡範圍的擴大,急需要改變這種局面,是以ISO組織開發了OSI模型。

  • 價值 :

       SOI雖然實作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它是主要的網絡架構模型,是邏輯模型,是一套指導原則。描述了資料和網絡資訊如何通過網絡媒體從一台計算機的應用程式傳到另一台計算機的應用程式上。

  • OSI模型是一個七層的來描述通信系統的模型。
  • 它的全稱為"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縮寫為 OSI),是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标準化組織提出,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範圍内互連為網絡的标準架構。
  • 分層體系結構

       OSI模型是一個分層架構,其目的就是能夠設計出讓各類計算機系統都能互相通信的網絡系統。每一層都定義了資訊通過網絡傳輸的完整過程中的一部分。每一層都有獨立的分工,但是各層之間又是互相聯系的。處于一台機器上的每一層都要調用緊挨的下一層的服務。而從邏輯上來看,機器之間就好像是一台機器的第n層與另一台機器的第n層在通信。

  • 層與層之間的通信

       層之間存在一個接口。確定了資料能逐層向下傳輸,又能逐層向上傳遞。每一層都有一個字段去定義上一層提供了什麼服務。定義清晰的接口和功能可以使網絡子產品化。

  • 資料的封裝

       封裝是OSI模型資料通信的一個特點。上層的資料會封裝到下一層中,以此類推直到資料每一層的資料都封裝完畢。

OSI模型詳解(一)
  • 層次劃分

第7層-應用層

       為應用軟體提供的接口,用來設定與另一軟體之間的通信。如:HTTP、TELNET、SSH等

第6層-表示層

       負責把接收到的資料轉換為接受者系統相容且适合傳輸的模式。

第5層-會話層

       負責在資料的傳輸過程中,設定和維護網絡中兩台計算機的連接配接。

第4層-傳輸層

       把傳輸層表頭(標頭)加到資料的前面,形成資料包。表頭裡包含了傳輸層所使用的協定,如:TCP,UDP

第3層-網絡層

       決定了資料發送時的路徑選擇和轉發,将網絡層表頭(標頭)加在傳輸層處理過的資料包之前,形成資料分組。網絡層標頭中包含了本層的各種協定,如:IP

第2層-資料鍊路層

      負責網絡尋址、錯誤檢測,把實體層轉發為可靠的鍊路。使實體層對上層(網絡層)看起來好像是無差錯的。當表頭和表尾被加至資料包時會形成幀。表頭包含了實體位址等資訊,表尾主要用于差錯檢測。

第1層-實體層

       實體層用來協調通過實體媒體傳送比特流時所需要的各種功能。實體層涉及到一些接口和傳輸媒體的機械和電氣規約。實體層負責把逐個的比特從一跳移動到下一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