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訴求?還是農鬧?建國前後出生的老農民,當年怎麼沒有買社保?

作者:生活觀察員張立君
是訴求?還是農鬧?建國前後出生的老農民,當年怎麼沒有買社保?

那些建國前後出生的老農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的錯過

實際上我們說的建國前後的老農民們,應該指的是一九三幾年到一九四幾年出生的那些人,最大的年齡結構組成最多到1949年,因為想要在建國後參與實際的農村生産活動,最起碼也要年齡在12-14周歲左右。

這些生于建國之間的老人,現今應該在75-85周歲之間,也就是拿着政府發放的高齡補貼一百多塊錢,和養老保險制度之下執行的基礎養老保險金一百多塊錢。

這些後來成為農民,而沒有成為勞工、教師、幹部、學者,也說明了這些人祖輩都是農民,自身沒有什麼文化,對外界的了解僅限于村頭巷尾,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是子女、地頭,不會再多了。

不論什麼功勞,隻說他們這一生錯過的,從年輕時期他們肯定錯過了教育,因為他們少年的時代就是一九三幾年到一九四幾年之間,能活命就是能力,教育在建國之前不是平民的選修課。

因為年齡的原因,他們也應該大部分錯過了參與革命,沒有參與過革命,也就錯失了建國時期的第一次社會配置設定,那時候國家一窮二白,想分錢也是不可能,是以那個時候錯過的就是成為不需要知識和相關專業水準就能取得的幹部身份。

是訴求?還是農鬧?建國前後出生的老農民,當年怎麼沒有買社保?

錯失了自己,也錯失了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脫離農民序列的機會

同時他們還錯過了讓自己的子女成為第一批有知識文化的建國青年的機會,家家都會生一堆娃兒,整天就是從土地裡刨食喂養這些永遠都填不滿的嘴,好好讀書上清華北大的想法,要追尋到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九年左右才能形成。而那時他們的子女應該是第一次嘗到了沒有文化的苦,才下決心讓他們子女的子女成為有文化的人。

他們在九幾年之前,因為一生是農民,農村大集體又在國家的号召之下,在過去的分産包幹的過程中,拆散了農村原有的完整系統,導緻了他們過去交過的各種費用沒有像勞工那樣有系統的傳承,是以過去的繳費資訊、納稅資訊現在來看都成為了野史,那種不被後來人承認的曆史,隻存在于老人腦袋裡的曆史。

是以當九幾年全國養老保險制度第一次改革的時候,這些老人因為農民的身份,既不屬于勞工,也不是幹部,自己原有的機關還在改革中消失了,他們又一次錯過了補繳養老保險金的機會。

是訴求?還是農鬧?建國前後出生的老農民,當年怎麼沒有買社保?

他們處于人生抉擇的時候,家裡文化水準認知水準最高的人,其實是那些對政策認知有限的孩子們

而這時,這些出生于一九三幾年到一九四幾年左右的老人已經是瀕臨或者超過六十周歲了,這些沒有知識、認知狹窄、即将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自己的子女也大多是道地的老農民,整個家庭裡當時可能就是正在上學的孫子輩文化水準最高。

你讓一個年齡不到18歲,一點收入都沒有的孫子輩兒,去主導整個家庭拿出積蓄去買一個從來沒聽說過的養老保險,現實不現實呢?

現實就是他們此生錯過了一次最緻命的繳納養老保險的機會。

十多年後的二零零九年左右,當他們的兒子輩又一次面臨抉擇的時候,這些老人隻能望洋興歎了,因為他們再也沒有機會補繳什麼養老保險了。

是以我們現在看到中國十多億人都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的狀态下,就是去掉幾個億的青少年之後,被曆史有意無意篩選出來的這一個多億的老農民了。

他們的人生路上确實有機會繳納這個保險費,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曆讓他們沒有任何機會去繳納這個保險費。

是訴求?還是農鬧?建國前後出生的老農民,當年怎麼沒有買社保?

面對這些指責他們無聲,我們也沒法給辯解

這就是現實情況,遵紀守法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公序良俗,他們不是貪官污吏,也不是罔顧國法,但他們的确窮極一生精力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他們種的糧食确實是自己吃了也賣了,但制度之下、福利之中,他們确實沒有一席之地。

當國家有困難的時候,他們這些人是數量最龐大的一群,也是最善良、最聽話的一群,從農業上還外債、取産值支援工業、拿貢獻建設地方基礎建設,他們這群人就是最無奈、但是最平靜而高效的選擇。

現在國家富裕了,為這些人稍微提上一嘴能不能把這一百多塊錢加一點?馬上就會被人扣上一個破壞和諧的帽子,這是什麼行為?這是什麼思維?

單純一個農鬧的帽子就得讓人閉嘴麼?

有些醜陋的事兒,被那些懷揣私心的人,捂着、蓋着不想被外人知道,然後還要求其他人不要提、不要念,對待曆史還得大度、寬容、包容,轉身撒起謊來還得讓人相信他們的貢獻不比這些沒有聲音的老農民們少,而這些老農民的遭遇要自己告訴自己,多繳才能多得,不交一分得不到。

殺人了,卻不見血,無恥。

是訴求?還是農鬧?建國前後出生的老農民,當年怎麼沒有買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