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我們說過Redis是基于記憶體操作的資料庫,所有的資料儲存在記憶體中,是以讀寫速度非常的快。既然資料都存放在記憶體中,記憶體畢竟有限,遠遠比不上磁盤的存儲空間,是以如果不及時清理掉一部分沒有用的資料,就會導緻記憶體不足。這篇文章就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的删除。

Redis是可以在redis.conf這個配置檔案中設定最大占用記憶體的,如果不設定最大記憶體大小或者設定最大記憶體大小為0,在64位作業系統下不限制記憶體大小,在32位作業系統下最多使用3GB記憶體。一般生産環境設定記憶體為最大實體記憶體的四分之三。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當然也可以直接通過指令

maxmemory

來設定最大占用記憶體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通過

info memory

指令可以檢視redis記憶體使用情況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如果說超過了設定的最大占用記憶體,在沒有設定過期時間的情況下,就會導緻OOM記憶體溢出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Redis為了防止OOM的發生就自己的一套記憶體淘汰政策

  • noeviction:不會删除任何的key,當記憶體不足時寫入新的資料,直接報OOM異常
  • allkeys-lru:對所有的key使用LRU算法進行删除
  • volatile-lru:對所有設定了過期時間的key使用LRU算法進行删除
  • allkeys-lfu:對所有key使用LFU算法進行删除
  • volatile-lfu:對所有設定了過期時間的key使用LFU算法進行删除
  • allkeys-random:對所有key随機删除
  • volatile-random:對所有設定了過期時間的key随機删除
  • volatile-ttl:删除馬上要過期的key

一共8種記憶體淘汰政策,你可能想這麼多怎麼記得住?

不要慌,我們可以兩個次元、四個方面來考慮

兩個次元:

  • 從過期鍵中選擇
  • 從所有鍵中選擇

4個方面:

  • LRU:最近最少使用
  • LFU:使用最不頻繁
  • random:随機
  • ttl:存活時間

我們先說說這4個方面,random沒什麼好說的,就是随機選擇呗,再就是ttl存活時間,看哪個key最快過期,也就是剩下的存活時間最短,就把這個key删除。是以把重心放在LRU算法和LFU算法上。

LRU算法

LRU指的是最近最少使用,Redis實際上使用的是一種近似的LRU算法,跟LRU算法還不太一樣。之是以不使用LRU算法,是因為實作LRU算法需要維護一個連結清單,會消耗大量的額外記憶體,而近似LRU算法使用的是随機采樣法來淘汰元素。

近似LRU算法會給每個key增加一個額外的長度為24bit的小字段,也就是用來記錄最後一次被通路的時間戳。當Redis執行寫操作時,如果記憶體超出設定的最大占用記憶體,就會執行一次LRU記憶體淘汰算法。會随機采樣出5(預設)個key,然後淘汰掉最舊的key,如果淘汰後記憶體還是超出最大記憶體,那就繼續随機采樣淘汰,直到記憶體夠用為止。

采樣值越大,近似LRU算法的性能就會越接近嚴格的LRU算法,而且Redis還在近似LRU算法中,增加了淘汰池,淘汰池是一個大小為采樣值的數組,在每一次淘汰循環中,新的随機得出的key清單會和淘汰池中的清單進行融合,然後淘汰掉最舊的那一個key,保留剩下的比較舊的key放入到淘汰池中等待下一次的比較淘汰。

LRU算法的底層實作一般都是使用HashMap+雙向連結清單來實作的

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直接繼承LinkedHashMap這個類,直接API實作,這個類相當于一個天然的LRU算法的實作類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第二種方法就是純手寫了,使用HashMap+雙向連結清單實作,HashMap集合用來存放key-Node(key/value),連結清單中每一個節點都封裝一個key/value鍵值對,連結清單尾節點始終是要删除的那個節點,也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那個節點,而頭節點是新插入進來的節點。

public class LRUCacheDemo2 {

    class Node<K, V> {
        K key;
        V value;
        Node<K, V> prev;
        Node<K, V> next;

        public Node() {
            this.prev = this.next = null;
        }

        public Node(K key, V value) {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prev = this.next = null;
        }
    }

    class DoubleLinkedList<K, V> {
        Node<K, V> head;
        Node<K, V> tail;

        public DoubleLinkedList() {
            head = new Node<>();
            tail = new Node<>();
            head.next = tail;
            tail.prev = head;
        }
        //頭插法,新添加的節點成為頭節點
        public void addHead(Node<K, V> node) {
            node.next = head.next;
            node.prev = head;
            head.next.prev = node;
            head.next = node;
        }
        //把剛通路過的節點移除
        public void removeNode(Node<K, V> node) {
            node.next.prev = node.prev;
            node.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 = null;
            node.prev = null;
        }

        public Node getLast() {
            return tail.prev;
        }
    }

    private int cacheSize;
    Map<Integer, Node<Integer, Integer>> map;
    DoubleLinkedList<Integer, Integer> doubleLinkedList;

    public LRUCacheDemo2(int cacheSize) {
        this.cacheSize = cacheSize;
        map = new HashMap<>();
        doubleLinkedList = new DoubleLinkedList<>();
    }

    public int get(int key) {
        if (!map.containsKey(key)) {
            return -1;
        }
        //get操作相當于通路一個節點,把剛剛通路的節點删除,然後重新插入到頭節點的位置,相當于這個節點最近剛通路過,這樣連結清單尾節點就是最少使用的那個節點
        Node<Integer, Integer> node = map.get(key);
        doubleLinkedList.removeNode(node);
        doubleLinkedList.addHead(node);

        return node.value;
    }

    public void put(int key, int value) {
        if (map.containsKey(key)) {
            Node<Integer, Integer> node = map.get(key);
            node.value = value;
            map.put(key, node);
            //如果key已存在,相當于更新了value值,也相當于最近剛剛通路了一個節點,是以需要再把這個節點移動到頭節點位置
            doubleLinkedList.removeNode(node);
            doubleLinkedList.addHead(node);
        } else {
            //如果超出記憶體大小,就先删除尾節點,也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那個節點,然後在map和連結清單中添加這個新節點
            if (map.size() == cacheSize) {
                Node lastNode = doubleLinkedList.getLast();
                map.remove(lastNode.key);
                doubleLinkedList.removeNode(lastNode);
            }
            Node<Integer, Integer> node = new Node<>(key, value);
            map.put(key, node);
            doubleLinkedList.addHead(node);
        }
    }
}
           
LFU算法

LFU算法指的是淘汰最近通路頻率最低的那個key,比LRU算法更加精準的表示了一個key被通路的熱度。如果一個key長時間不被通路,隻是剛剛偶爾被通路了一下,那麼在LRU算法下,這個偶爾被通路的key是不容易被淘汰掉的,但是使用LFU算法,需要計算最近一段時間内這個key的通路頻率,即使某個key被偶爾通路,也很有可能被淘汰掉。

Redis的所有對象頭結構中都有一個24bit的小字段,LRU算法用來記錄最後一次被通路的時間戳,實際上就是通過比較對象的空閑時間來決定哪個key被淘汰的。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而LFU算法,24bit用來存儲兩個值,分别是ldt和logc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8bit的logc用來存儲通路頻次,存儲的是頻次的對數值,并且這個值會随着時間衰減,如果它的值比較小,就很容易被回收。為了確定新建立的對象不被回收,新對象會被初始化為一個大于零的值嗎,預設為5。

16bit的ldt用來存儲上一次logc的更新時間,它取得是分鐘時間戳對2的16次方取模。同LRU模式一樣,也可以計算出對象的空閑時間。與LRU模式不同的是,ldt不是在對象被通路時更新的,而是在redis的淘汰邏輯進行時進行更新的。每次淘汰都是随機政策,随機挑選出若幹個key,更新這個key的“熱度“。淘汰掉”熱度“最低的key。

ldt更新的同時也會一同衰減logc的值。

衰減算法是:(将現有的logc值-對象的空閑時間)/ 衰減系數(預設為1)

換句話說,LFU算法和LRU算法相比,實際上LRU算法對象頭結構中的24bit的字段全用來記錄更新的時間戳,而LFU相當于切分出來了8bit用來記錄通路的次數,有了更新的時間戳,有了通路次數,是以LFU算法就能根據計算出的通路頻率來淘汰通路頻率最低的那個key了。

記憶體淘汰政策的4個方面中最重要的LRU和LFU我們已經講完了,接下來我們就從兩個次元來繼續來講講記憶體淘汰政策。從所有鍵中選擇進行淘汰,這個次元沒有什麼好說的,淘汰政策面對所有key都一視同仁,是以我們主要來說一說從過期鍵中選擇需要淘汰的key。

我們一般在向Redis資料庫中儲存一個資料的時候,會設定資料的過期時間,因為畢竟記憶體是有限的,如果資料沒有設定過期時間,那麼這個資料就會一直存在于記憶體中,遲早記憶體會被耗盡報OOM。我們可以使用

expire

指令給指定key設定過期時間,使用

ttl

指令檢視key還有多長時間過期,到期的key會被删除掉。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設定過期時間除了能夠清除沒有的資料,釋放記憶體,還有一些業務場景會需要設定過期時間,比如驗證碼1分鐘之内有效,使用者登入網站token一天之内有效等等。那麼Redis到底是如何判斷資料是否過期的呢?

實際上Redis是通過一個叫做過期字典來儲存資料的過期時間的,我們之前文章講過,字典的底層實作實際上是Hash表。過期字典的key指向資料庫中某個key,過期字典的value則是一個long long類型的整數,用來儲存key所指向的資料庫中的對應的key的過期時間

typedef struct redisDb {
    ...

    dict *dict;     //資料庫鍵空間,儲存着資料庫中所有鍵值對
    dict *expires   // 過期字典,儲存着鍵的過期時間
    ...
} redisDb;
           
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從記憶體淘汰政策和過期鍵删除來聊一聊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那麼如果Redis判斷某個資料已經到期了,Redis是如何删除掉這個資料的呢?這就涉及到了過期鍵的删除政策。

定時删除政策

在設定鍵的過期時間的同時,建立一個定時器,讓定時器在鍵的過期時間來臨時,立即執行對鍵的删除操作。立即删除能夠保證記憶體中資料的最大新鮮度,也就是說能夠及時的删除過期資料釋放記憶體。但是删除操作會占用CPU,如果CPU本來就忙于處理自己的任務,還需要擠出時間來執行删除操作,會造成CPU額外的壓力,尤其是同一時間大量的資料過期,就會占用CPU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是以說定時删除政策對記憶體是友好的,但是對CPU是不友好的,相當于拿時間換空間。

惰性删除政策

當資料到達過期時間時,我們可以先不做删除處理,等待下一次再次通路這個資料時,再進行删除操作。這有點像懶漢式的單例模式。但是這種惰性删除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鍵過期了,這個鍵占用的記憶體空間并不會及時的得到釋放,如果同一時間有大量鍵過期,并且這些過期鍵又恰好在一段時間内沒有再被通路過,那麼就會導緻這些過期鍵不會被删除,記憶體也得不到釋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将這種情況看作是記憶體洩漏。

惰性删除隻會在再次通路這個鍵的時候才進行删除,這對CPU是友好的,但是這會使得記憶體不能得到及時的釋放,是對記憶體不友好的。相當于拿空間換時間。

定期删除政策

定期删除政策是對上述兩種方法的折中。定期删除政策會每隔一段時間執行一次删除過期資料的操作,并通過限制删除操作執行的時長和頻率來減少删除操作對占用CPU時間的影響。

定期删除政策的難點在于如何确定删除操作執行的時長和頻率。

Redis預設每秒進行10次過期掃描,過期掃描不會周遊過期字典中的所有的key,而是采用了一種随機采樣的方式:

  1. 從過期字典中随機選出20個key
  2. 删除20個key中已經過期的key
  3. 如果過期的key比例超過1/4,則繼續随機選出20個key再次掃描

是以說定期指的是周期性,删除指的是随機抽查删除,定期删除就是周期性的抽查key,删除已過期的key。

當然,定期删除雖然結合了定時删除和惰性删除,但也不是完美的。如果定期删除時,某些key從來沒有被抽查到過,就會導緻大量過期的key堆積在記憶體中,導緻Redis記憶體不能得到及時的釋放。

從過期鍵的3種删除政策可以看出,雖然能夠比較有效的删除已經過期的資料,但是總會漏掉一些沒能及時删除的過期鍵,造成記憶體不能及時釋放,也就是說很可能會發生OOM,隻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上面講的Redis記憶體淘汰機制來兜底了。

是以,Redis過期鍵删除政策和記憶體淘汰政策共同形成了Redis記憶體管理機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