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充電樁的中場戰事

充電樁的中場戰事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冬天對于打勞工來說總是不友好,因為他們不僅要做足心理準備爬出溫暖的被窩,面對屋外凜凜寒風時,通勤也成了另一種折磨。而這時他們不免羨慕起那些可以吹着暖風開車去公司的人,但是殊不知也有一部分車主就算坐在車裡也同樣要面對冬天的折磨。

這是一部分開着電動車的車主,在車内穿着羽絨服哆哆嗦嗦已經是他們的常态。讓他們在寒冷冬天也不敢吹暖風的根本原因隻有一個——電池。續航本就引得電動車主焦慮,而開了暖風,續航焦慮就被再一次放大,使得車主不得不關上暖風裹上羽絨服,繼續哆哆嗦嗦。

這個時候,緩解電動車續航焦慮的充電樁就成了這些車主的“救命稻草”,也讓充電樁的市場一片火熱。

多方催生的巨大市場

讓充電樁市場火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充電樁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剛需。加油站對于燃油車來說是必需品,而充電樁對于電動汽車來說同樣也是剛需,随着電動汽車越來越普及,電動車主對于充電樁的需求也将持續釋放。

但在超級快充和超大容量電池的技術還未廣泛應用之前,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将會一直是整個行業的老大難問題,而充電樁作為現階段緩解車主續航焦慮的主要手段,不僅是消費者的選擇對象,也同樣成為衆多企業關注的重點。

其次是國家政策不斷推進所釋放出來的紅利。在國内,充電樁的建設已經有了十年光景,但是直到近幾年投入力度才逐漸加大。另外,加上今年國家将充電樁納入新基建的範圍之内,更是讓這個行業有了穩固發展的基石。

根據不久前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可知,到了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将要達到25%左右,到了2035年國内公共領域用車全面實作電動化。而按照國家提出車樁比1:1的目标來說,充電樁市場還有十分巨大的發展空間。

于是國内關于充電樁的企業也如雨後春筍一般湧出,截至2020年12月,國内與“充電樁”相關的企業就多達8.9萬家。不僅有國家隊的國網電動汽車,還有特斯拉、蔚來、理想等造車勢力,也有特來電、南網、星星充電、小桔充電等充電樁營運商。

而市場的火熱和紛湧而至的玩家,也把這場關于充電樁的戰事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C端成為新重點

而新階段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賽道中的玩家都開始重點發力C端。

比如說特來電北京地區就将今年的拓展重心放在了C端市場上,試圖挖掘更多有豐富資源的個人使用者;而星星充電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人人電樁”,通過共享模式切入C端;另外國網也在今年3月發起“尋找合夥人”活動,尋求與個人電樁、樁群使用者等群體的合作。

通過這些動作不難看出,C端已經逐漸成為整個行業的發展重點,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其一,C端的關系網會更加穩固和龐大。就像拼多多的崛起,和社交有着的很大關系一樣,電動車主個人的社交網絡對于充電樁企業同樣重要。一個車主的推薦可以帶來不少朋友,并且在經過裂變之後,也将會形成巨大的使用者群體。

而且因為有自身的使用經驗,在向其他車主朋友“種草”的時候,也會更有說服力,更容易吸引新使用者進入整個體系之中。

其二,平台可以更了解使用者需求。平台想要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産品,使用者的需求是必須要重視的,但是從使用者端到平台之間的環節越多,所傳遞的資訊準确度就會越低。而平台直接将流量入口放在C端,也可以保證所收集到的使用者需求準确度。

作為未來大出行領域的重要流量入口,充電樁自身的網際網路屬性很強,而流量至上則是網際網路的重點。充電樁平台通過直接對接C端,将幫助自身建構起足夠大的流量池,這也就保證了企業在增量市場上獲勝的前提。

流量思維背後的生态構想

流量至上的網際網路思維影響下,充電樁也開始了流量的争奪戰,但是在流量思維的背後,其實是充電樁企業關于自身出行生态建構的準備。

充電樁并不像看起來那樣是一個孤零零的個體,其背後蘊藏着一個巨大的網絡,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都是未來大出行生态的關鍵點。而這個生态正是充電樁企業所需要的,因為平台生态的逐漸完善将會給企業帶來衆多的好處。

首先,生态可以幫助穩固存量。通過社交在C端吸引的使用者,保證了平台的增量市場,而将這些新湧入的使用者留存在平台内,就需要更好的服務和産品來讓消費者滿意。

不論是充電速度還是充電是否友善,甚至是費用和服務,都是消費者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僅僅是充電層面需求,還有諸如電池保養維修、交通狀況查詢等多個方面的需求亟需解決,消費者當然希望自己的需求可以得到一站式解決,而生态的作用就在此凸顯。

其次,平台生态化管理可以更好釋放管理效能。一個較為完善的生态,可以幫助充電樁企業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更加精細化的了解需求并提供特定的解決方案。

具體來說,不同城市的交通狀況并不相同,甚至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地區交通狀況也有差異,而交通狀況對電動車續航能力有着很大的影響,自然也會影響到車主對充電樁的需求。通過平台生态精細化地營運,可以精确了解到這些情況,幫助企業在投放充電樁時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

充電樁為何“兩極分化”

未來的電動車數量将會更多,日常出行也将會愈發智能,而充電樁作為未來智能出行生态的一個重要流量切入口,當下的擴張建設自然十分重要。但是在衆多玩家的擴張之中,整個行業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現階段充電樁十分嚴重的兩極分化情況。具體來說,在有些城市之中,電動車主“一樁難求”的情況難以解決,而在有些地區,被投放的充電樁已經淪為“充數樁”,樁位附近雜草叢生,充電樁本身也已經完全不能使用。

這種狀況的出現,表面上來看是因為充電樁企業沒有針對特殊情況做出相應的對策,導緻這種資源配置設定上的不合理,但是從更深層次來看,問題的本質卻是因為因為賽道火熱而盲目擴張的充電樁企業所導緻的行業亂象。

因為風口的出現,讓很多企業看到了機會,紛至沓來。根據天眼查專業版資料顯示,我國超8成的充電樁相關企業成立于5年之内,而僅僅2019年一年,新增的充電樁相關企業數量超過2.2萬家,幾乎是2015年的5倍。

也就是說,行業内的玩家大多比較年輕,沒有很多的技術積累。雖然相比電動汽車,充電樁的技術需求較低,但這個行業并不是不需要技術門檻,這也就要求入局者需要一定的技術實力才能保證發展道路上平穩。

電動汽車的銷量正在節節攀升,未來有關于充電樁的需求也将會持續釋放,但是面對有巨大增長空間的市場,參與其中的玩家并不能繼續盲目擴張,更應該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有計劃地進行擴張,才能更好服務社會。

文/劉曠公衆号,ID: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