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以嶺院士:脈絡學說為心腦血管病防治找到新突破口

作者:新京報
吳以嶺院士:脈絡學說為心腦血管病防治找到新突破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教授。

目前,以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中西醫在治療這些疾病方面均具有獨特優勢。4月16日,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的第十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教授在作題為《中醫脈絡學說建構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學術報告時,介紹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中醫脈絡學說建構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學術成果。

微血管病變是心腦(糖)腎血管病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

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等重大疾病嚴重危害着人類的健康。資料顯示,大陸心血管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現有患病人數約為3.3億,每5位因病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

美國《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雜志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質是微血管循環障礙,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吳以嶺院士指出,微血管是決定人體健康的最重要器官,它既承擔着血液的運輸功能,是将血液真正運送到各組織器官的最重要環節,又是血液與組織器官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正常對維持心、腦、腎等髒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微血管病變是國際醫學界的難題,不僅是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這些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

自2005年以來,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系統開展中醫脈絡學說建構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

中醫的“脈”與西醫的血管在解剖學上具有同一性,遍布人體全身,主要負責運作血液。脈絡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微血管、微循環。吳以嶺院士團隊将脈絡學說建構起來,并提出脈絡學說的核心理論——營衛理論,系統揭示血管病變發生、發展及治療規律,建立臨床辨證、診斷标準、用藥規律,提出“孫絡-微血管”是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的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形成指導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發症防治的系統理論;并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對2000多年來治療血管病變的2487首方劑進行分析,研發出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創新中藥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力衰竭的芪苈強心膠囊,開辟心腦血管病有效防治的新途徑。國家“973”計劃專家組給出這樣的評價:“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保護微血管是通絡藥物治療心腦(糖)腎等疾病的共性機制

“我們十多個課題組對3.3萬多條研究資料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變是以微血管内皮細胞損傷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經體液調節共同參與,心、腦、腎這些髒器細胞結構功能損傷的多元時空動态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通絡幹預使複雜網絡關聯節點趨于正常,在保護微血管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更明顯。”吳以嶺院士表示。

吳以嶺院士強調,通絡保護微血管,改善血流灌注是治療心、腦、(糖)腎重大疾病的共性機制:在急性心梗實驗中,通心絡膠囊通過保護急性心梗缺血區微血管、心肌灌注單元,進而減少心梗無再流和心梗面積。在心梗後心律失常實驗中發現,參松養心膠囊通過改善心肌微血管血流灌注,有效治療心律失常,逆轉電重構作用與胺碘酮相當,抑制結構重構、逆轉神經重構、改善心功能作用均優于胺碘酮。在心梗後心衰實驗中,芪苈強心膠囊通過保護微血管、心肌細胞,進而抑制心室重構,改善心功能。在急性腦梗實驗中,通心絡膠囊保護缺血區微血管,進而保護血腦屏障、神經細胞,縮小腦梗體積,改善神經功能。在糖尿病腎病實驗中,通心絡膠囊保護微血管、腎機關,抑制腎纖維化,改善腎功能。

保護微血管内皮細胞是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是防治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關鍵。大量基礎研究證明,脈絡學說指導研制的通絡藥物具有保護微血管的功能,可保護血管内皮細胞,抑制其凋亡,促進其增殖,使血管内皮細胞緊密連接配接,進而改善内皮屏障功能;還可以延長微血管内皮細胞在缺血缺氧環境下的存活時間,保護微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完整性,并能夠促進梗死區域微血管的新生,實作對缺血組織的保護,通絡保護微血管内皮細胞成為治療微血管病變的關鍵機制。

正是基于此,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一緻認為,前述項目“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循證醫學研究解決心血管領域慢性心力衰竭等國際醫學難題

依托2項國家“973項目”,吳以嶺院士團隊開展4項循證醫學研究,解決了心血管領域急性心梗無再流、室早伴心功能不全、窦緩伴早搏、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國際醫學難題。

通心絡幹預頸動脈斑塊的随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1212例循證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通心絡膠囊治療可延緩平均頸動脈内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的進展,減少首發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且安全性良好。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219例循證研究表明:與正常西藥治療相比,加用通心絡可顯著縮小心梗面積、改善心功能,療效提高20%,在解決國際心血管界這一難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通心絡膠囊被列入《冠狀動脈為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征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慢性腦缺血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等中華醫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等釋出的權威專家共識。

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465例循證研究證明,參松養心膠囊在減少室性早搏的同時改善心功能,為這一國際臨床難題提供新的治療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窦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333例循證研究發現:可有效減少室性早搏,提高心室率,填補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參松養心膠囊被列入中華醫學會、國家衛健委釋出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心律失常合理用藥指南》及“十三五”規劃教材《内科學》。

芪苈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512例循證研究發現,該藥可顯著降低NT-proBNP(心衰标志物)水準,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數,增加心衰患者6min步行距離,減少複合終點事件發生率,在西醫國際标準化治療基礎上明顯提高臨床療效16%。國際循環權威雜志《美國心髒病雜志》(JACC)編輯部配發評論文章《讓衰竭的心髒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稱:“這項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經打開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傳統中藥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協同作用的大門,這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應該熱烈擁抱”。芪苈強心膠囊被列入中華醫學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

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評價上述研究“創立‘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産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