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物皆對象

        前幾天看到朋友的一句話〔有時想想自己,其實就一壞人。日常說話做事,卻裝善良文。〕,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不經意想起的一個問題,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敏感或遲鈍的表現,而問自己究竟怎麼了?想幹嘛?不知道這是一種體感神經上的反映還是我們意識中沒有找到中心。曾經很多人都會說性格決定未來,一個好的性格可以釋放很好的人格魅力,在未來的路上可以平步青雲實作自我價值。但是關于自己的性格你又了解多少尼?

       上周結束了自己的通識課,沒怎麼認真看,也算有一點了解,增長了見識。題目是《九型人格在職場中的應用》,這個視訊對于自己性格的認識的确是很有益處的,第一次看的時候非常好奇,也感到欽佩,可以将性格進行定位和分子產品,根據自己對事物處理的反映程度以及内心想法進行對比進而找到自己的号碼,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性格,但是每個數字之間又有着一絲的聯系,在一到九的性格号碼中又延伸了幾種複合型類型。在看視訊的過程中,當看到二号的時候(助人型),在某些特質方面感覺很相似,内心正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二号尼?生活中我的确有這樣做過。在這裡我先解釋一下我了解到的二号(對于他人的事情很熱心,可以放下自己的事情甯願看着他人做都是很樂意的,當然也是非常樂于幫人家做事,會主動問他人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很多時候内心會先想到人家的需求,而且心裡會提前琢磨着自己應該怎麼去做才可以幫助人家,是一個典型的被需要者心理。在生活中目标感不強,總會覺得渾渾噩噩,一天下來根本摸不清楚自己做了什麼。),在學校的這些日子裡,的确有過這樣的體驗,渾渾噩噩的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當我在慢慢懷疑自己的性格是不是趨向二号的時候,我看到了六号(疑惑型),六号主要是對事物容易産生猜疑的心理,而且做事比較猶豫不決,易暴躁等等一些特質,此時想到思考自己是不是二号的想法剛好又迎合了六号的性格特征,難道我比較趨向六号嗎?幾日斷續思考之後,我又陸續看到了其他号碼的性格表現,讓我有覺得自己又趨向另一種号碼。在這種不确定的考量下,雖然沒有确定自己的性格類型比較趨向于一個号碼,但并沒有否定這種對性格研究方式,相反我覺得這種思想是值得推崇的。對于我個人沒有确定自己的類型,是有着各方面的原因,畢竟我投入的時間較少,查閱的材料不多,認真思考的問題不全面,以至于我并沒有很透徹的研究這樣的問題。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人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特别是像性格這種極具抽象色彩的意識類的東西,研究起來是很難抓住重心的,不确定因素和可塑性都是時刻處于動态之中。

       在性格認識這個問題上,繼而想到了正在學習的一本面向對象書,就是在他的世界裡面,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作為一個對象進行資料處理。那麼這和上面所說的性格認識有什麼關系尼?下面我們來聊聊。上次看完這種性格處理的方式的模式,讓我想到了這樣一種模型:假設人是一個處理資料的虛拟機,在資料模型中設定了動作容器、語言容器、聽覺容器、視覺容器、大腦活動容器、神經感應容器等等涉及人特征的容器,(此時隻是粗略的分析)在每一個容器中定義該容器所要産生的活動也就是一個方法(實作這些容器的具體功能),每一個容器得定義一些具體的屬性(粗略的資訊,比如實作語言容器需要張口、神經系統感應、聲帶振動、呼吸系統支援、大腦資訊處理等等),如果我們定義的屬性越細緻,定義的容器方法越貼近我們的行為那麼我們實作這個人的功能就越具體,我們先把這個資訊采集叫做“細化”。當然,此時需要的是資料結構的搭建問題,就是将所有的屬性進行處理、分析、管理并産生有效值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方法),當所有涉及人這個特征的方法和屬性被無限“細化”,那麼人的特征表現就越具體,當這種具體被應用在機器上,那麼一種類人機器是不是就更具有人的特征。就如上面提到的性格定位一樣,當我們了解自己性格特征越來越“細化”的時候,我們就越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幾号。雖然人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但是在建構自我資訊這一塊,我覺得可以通過簡單的幾種方式大概的了解自己(資訊擷取的方式):對比(與他人性格進行對比,比如同一件事情你與别人處理的态度是怎樣的,緊張、焦慮、沒有耐心、細緻、淡然、追求完美……)、自我認知(通過自我感覺進行評估)、自我心理調節和分析(明白自己的内心活動,知道自己的想法,可以通過寫日記或者短暫的想法記錄進行内心活動資料的獲得。)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細化”的過程。當自己的對自己攝取的資訊量達到一個近似飽和值是不是就可以給自己定位了(此處是一種理想化的資料分析想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細化這個問題。上周看到了發小寫了一篇關于随機與必然的文章,文章中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舉例來闡述一個看似随機的事件其實也是一件必然的事件。首先我們得了解這種思維(1.類似于我們日常認知中的偶然中的必然,例:蘋果砸在牛頓的頭上是偶然,但是牛頓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卻是必然;2.類似哲學上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我們生活中應用的例子尼?最常見的是天氣預報,天氣預報是一個随機事件,有時候準确有時候不準确。這就是一個動态資料收集、處理、分析把握的問題,随着我們對資料認識的逐漸深化、采集的資訊越來越全面、資料分析把握得越來越準确那麼我們預報天氣準确的機率是不是會逐漸提高,準确的機率會不會無限的趨向1,當我們收集的資訊足以讓我們把我事件産生的規律掌握清楚,那麼一個随機事件就會無限趨近于一個必然事件,此刻是否意味着随機時間是可控的尼?

         那麼上面這個問題我又想到了未來的“大資料”時代。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大資料這個概念(引自360百科---大資料,或稱巨型資料,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資訊資産。特點是:大量、高速、多樣、價值),個人了解就是将海量的資訊進行處理分析産生商業價值,不采用随機抽樣的方法,而是全面的整體的。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資訊多樣而且複雜,而離散的資料是沒有太多實際用處的,當我們把各種離散的資料進行收集放大的時候,事物的規律就有可能被發掘(可能隻是一部分),規律一直是人們樂于追求和研究的方向,從第一次掌握磁生電,電生磁的規律延伸出發電機和電動機的技術,到現在掌握更加複雜的資料規律,規律的掌握就促進了我們生活各個領域的變革。日前某寶跟某快遞口水之戰就可以看出資料是多麼具有價值的。抛去我們看到的商業利益之争,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資料的重要性。特别在資訊技術行業,資料無疑是一個行業的核心競争力,而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誰就會占領制高點,或者開辟一個新的社會浪潮。那麼未來資料帶給我們的影響又有哪些尼?

         記得之前一個很火的技術産業(在逐漸發展的階段),也是我的兄弟專業做的事情---物聯網技術。簡單的了解一下物聯網(物聯網是一個基于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實體對象實作互聯互通的網絡。它具有普通對象裝置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适服務智能化三個重要特征。引自《物聯網導論》第二版劉昊然編著)淺顯的個人了解是将生活中你所接觸的用具利用各種感應技術進行資訊的傳遞實作智能化的控制。主要應用于智能家居,在我們生活的某些局部方面有提現,例如我們的智能感應門,但是體系化的智能應用還沒有大範圍應用于我們生活之中,可能與網傳的“未來屋”類似吧,(網絡上有很多智能家居的視訊對于未來的生活有很多構思)但是不得不懷疑的是物聯網技術是不是已經足夠成熟尼?畢竟生活中的感受不是如此強烈,也許在未來這種依靠傳感和大資料分析手段,物聯網也将更好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當然這種趨勢也是不可避免的,未來的智能化也是人類對資料掌握的一次新的技術浪潮。

        随着大資料的發展,智能化應用也會被無限挖掘,物聯網也會緊随時代需求,成為一個極具商業價值的産業。

        當然大資料時代已經悄然來臨。或許此時我敲動鍵盤的時間、國标碼已經到了雲端(哈哈�),我們使用手機、電腦、手表等一系列的電子科技産品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同時裝置也會接收我們的資訊回報給伺服器端(聯網狀态),而資訊的采集也是越來越重要,任何一種迎合人行為的特征都是極具産業價值的(根據大家喜歡刷屏的習慣某消樂、某切果就出來了。據說某購物平台也會根據某客戶進入平台搜尋某商品的次數和時間來分析該客戶會在什麼時間段購買此物品,平台會提前點排程商品去距離客戶最近的發貨點,在客戶點選購買時以最短的時間和最短的距離發貨,讓購買者體驗到絕對的物流便捷。)當然資料的收集已經不僅如此了,随着智能可穿戴裝置不斷深入應用,資料的采集也越來越系統化。

       前幾天看到AlphaGo3比0戰勝圍棋大師的比賽新聞,也再次印證着大資料的發展潛力,人工智能的力量。

       總結一下:關注科技就是關注你的未來。我從人的性格分析延伸到了面向對象的思維,從中談到了随機事件與必然事件,也就是當我們擷取的資料足夠飽和而且可以進行處理分析是不是意味着可以發掘出事件的規律,而掌握了規律是不是對事件進行可控。進而我們談到了大資料和人工智能,也說了一點物聯網知識。總之社會變化如此之快,科學技術的更新日新月異,做一個參與者而不是一個觀望者是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還得看自己。

      以上隻是自己的一點淺顯的看法,用于記錄生活。@lei_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