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兩國“芯戰”進入白熱化時期,台積電棄中投美、切斷對華為的供貨後,沖破西方對“中國芯”的封鎖,便由中芯國際來扛起。
中芯國際是國内最先進的晶片生産廠家,可為客戶提供14納米以下的成熟制程。雖然相比起台積電、三星等3 nm制程技術,還差了一大截,但依舊無法壓過中芯國際一頭。
目前能夠使用5 nm、3 nm等高端技術的産業還沒有幾個,僅限于智能手機等少數幾個領域。反倒是28 nm的成熟制程技術,由于其極高的成本效益,在市場上的需求量依舊很大,使用率甚至超過了80%,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重要“賽道”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這也是為什麼, EUV光刻機被美國強制封鎖後,中芯國際放棄了對高端晶片的追求,選擇了順應潮流,大規模擴産28納米的原因。
資料顯示,中芯國際在近兩到三年内,先後四次擴大了生産,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個城市,共投資逾一千七百億元人民币。根據它的産能計劃,12英寸的工廠一旦投入生産,每月可以生産330,000塊晶片。
雖然這并不能有效地為華為提供“絕唱”級的麒麟晶片,但中芯國際卻能為國家在2025年之前,實作70%的晶片自給率,降低國内企業對美芯晶片的依賴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最近,有新聞報道,中芯國際宣布,28 nm制程的産能,将會被暫停,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裝置的購置、維護、折舊,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讓他們無法承受。
要知道,光是一台低級光刻機,就價值上百萬美元,更别說制造一條晶片生産線,還需要大量的刻蝕機、光刻膠、光刻膠等各種材料,還有維護、人工、水電費等基礎設施,這些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随着晶片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産裝置的折舊時間也在不斷縮短,一般五年左右就會更換一次,不然的話能源效率和良品率都會受到影響。以台積電為例,一年光是回收費用,就高達幾十億元。
不得不說,中芯國際目前已經站在了全球最頂尖的位置,無論是良率還是客戶數量,還是晶圓産品種類,都是國内數一數二的,而2022年,他們的收入已經突破了72億美金,但距離四家晶圓廠同時投産,還差得遠。
平心而論,中芯國際暫停産能擴張的可能性并不大,業界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畢竟晶片生産是一項“燒錢”、高風險、長時間回報的産業,再加上西方國家對中國芯的嚴格技術封鎖,想要“突圍”,無疑是充滿了荊棘的。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正當大家都在擔心國産晶片前途時,中芯國際官方釋出了暫停擴産的公告:“傳言,28 nm擴産是一個長遠的計劃,再難也不會停下來。”
而中芯國際的這番話,無疑是一粒“定心丸”,讓國内晶片企業,不負衆望,繼續挑起了重擔。與此同時,更是将國外一些試圖利用公衆輿論,擾亂“中國芯”的腳步,打得落花流水,落花流水。
對此,一些外國媒體認為,現在的結果已經基本明朗,中美“芯戰”雖未落幕,但結果已經很明顯了。
縱觀美國針對華為和其他中企所采取的措施,從單方面的晶片禁運,到“四面楚歌”和“三足鼎立”,顯然已經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但中國的半導體産業,卻并沒有是以而停滞不前,甚至還在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着。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随着中企在2022年削減960億枚晶片的訂單,2023年頭兩個月,國産晶片将再削減180億枚左右,但國産晶片的自給率将持續上升。另外,中企在光刻機等核心裝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能擺脫美芯晶片的依賴。
相反,在美的半導體市場,因為斷貨而被打上“不可靠”的烙印,失去了中國的消費晶片市場做後盾的美芯,在這兩年内,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出現了“積壓庫存”、“價格暴跌”的情況,高通與英特爾更是無一例外,被迫“降薪裁員”,但這并不能掩蓋其衰落的趨勢。
有句話說得好,這場比賽的勝負,已經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