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梓潼七曲山文昌閣記
古柏森森,廟堂重重。
文運昌盛,千年一絕。
七曲山景區也是古蜀道的起始點,據綿陽朋友介紹,這裡可以走進川北的“劍門關”而出川的那條“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古蜀道。
在做綿陽旅行攻略時還不知道綿陽梓潼有這麼一個景區,在綿陽朋友安排下去遊覽觀賞後,覺得“七曲山大廟”是一個儲存的比較完好且宮觀衆多一個“文神廟”,是值得花時間去走在看看的。
遊覽結束回家看文字資料介紹,中國尚文的曆史便開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說法。七曲山大廟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始建于晉,為蜀地百姓祭祀張亞子而建。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後,在此建的道教宮觀"文昌宮"。後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逐漸形成了由三條軸線組成的道教文化建築群。整個殿宇樓閣共二十三處。其結構謹嚴,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其結構謹嚴,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畫棟,莫不精工,為蜀中少有的古建築群。主要建築有元代盤陀石殿,明代桂香殿、天尊殿、清代百尺樓等,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執行個體。作為中華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它的價值就有了"唯一"的概念。
《辭海》梓潼帝君的條辭則這樣說:"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傳說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唐、宋屢封至英顯王。據道教傳說,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為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 按傳說梓潼原是人,死後被封為神,同天上文昌星無關,但後來經乩壇一番制作,并在元代加封,與文昌星合而為一,即成文昌帝君。"
上圖為七曲山大廟的主要建築——百尺樓
明代題為"西蜀名樓"的百尺樓樓高3層共100尺。此樓當時據說堪與荊楚名樓嶽陽樓和黃鶴樓媲美,後毀于火,今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那殿前和台階并存的石階和故宮中的石階相似,龍鳳相纏,雕工精美栩栩如生,隻是不是漢白玉而已,非常珍貴。
當地的居民也非常認同這塊龍鳳石階,你看這上面那麼多的錢币是人們進廟用以祈福的而放置的。
上圖的三塊石碑是七曲山大廟的曆史記載,也是當地百姓參與大廟維建的記錄。
正殿的文昌君雕像。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曆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
在走過中間嵌有九龍石壁的二十四級石階,就是文昌宮正殿,又名真慶宮,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十年重建。此為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殿中間這位頭戴冕旒、身着九龍袍、慈祥和善的鑄鐵像就是文昌帝君張亞子。
桂香殿在文昌正殿的後面,因殿前有四株桂樹而名。此樹為南宋淳佑年間(公元1241—1252年)所植,距今近800年曆史。自古以來,人們把桂樹視為吉祥、高貴的象征。中國把科舉及第稱之為“蟾宮折桂”。清朝科舉考試放榜定在桂花綻放的金秋,就有切合“折桂”的含義。正是以如此,文昌宮桂香殿受到廣大學子極度重視,科舉考試前人們紛紛前來祈禱文昌帝君保佑,使自己能蟾宮折桂。
人們祈福的心願總是存在的。我們在遊覽過程中多次看到專程前來祭拜求佛祈福的遊客,有的長跪于佛像前昵昵而語、有的則是燃燭上香虔誠三拜、有的則是在廟宇請一條符合自己的心願紅布條挂在樹上。聽綿陽的朋友說,每年的中考聯考前來此祭拜求佛祈福的青年學子和家長們絡繹不絕,人山人海。
上下兩張圖檔是“張獻忠家廟”。張獻忠,大家都熟悉,它是明末和李自成齊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崇祯年間,組織起義,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崇祯十六年(1643年)攻克武昌,自稱大西王。翌年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年号大順。後引兵拒戰對抗清軍,在西充鳳凰山被清和碩肅親王豪格射死。
這樣一位農民起義領袖的家廟還能長期儲存,引起了我的好奇,百度得知,張獻忠家廟在清朝多次被官府拆毀,然當地百姓是屢拆屢建,故保留至今,張獻忠家廟得以儲存至今,說明曆史上關于張獻忠“屠川”之說未必是真的。
在我的記憶中,寺廟中的各尊菩薩不是泥塑就是木雕的,俗話有“納泥菩薩住大屋”之說,我在文昌大廟中發現菩薩後背都有文字,真感到疑惑,此時殿堂中的一位中年管理人員即過來介紹,此殿的10尊菩薩都是明代的鐵鑄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達4.7米,重30噸,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萬斤。借此我反複觀看這些鑄像,它和泥塑木雕菩薩一樣,體态勻稱,線條清晰,神态專一,真是工藝精湛,為國内所少見,表現了大陸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術和造型水準。
參觀遊覽七曲山大廟景點雖說時間不長,但收獲滿滿。大陸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古國,到處都有中華文化璀璨記錄,在川西北的一座小山上就有着中華尚文的帝君——文昌帝,我們在旅途中不僅要遊名川大山,而且要主要散落在各地人文曆史記載,那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
走起,美景、故事就在你的腳下,走的越多發現的越多,走的越遠感受到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