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了一下,說直接删除linux分區會導緻win7也無法啟動,于是搜尋了一個解決方案:修複MBR。于是下載下傳了一個mbrfix.exe,參照攻略在管理者模式的cmd程式中進入mbrfix的檔案夾,運作了指令:
Mbrfix /drive 0
fixmbr
重新開機之後發現硬碟啟動完全沒有反應了,初步判斷MBR修複失敗,想到了幾個解決方案:
windowsCD光牒修複
重裝ubuntu重寫MBR
dos或winPE環境下繼續修複MBR
剛好昨天把電腦包帶到了實驗室,可是居然沒有CD光牒

,方案1失敗;各種方法尋找ubuntu安裝盤,結果CD光牒和U盤都沒有,重下載下傳一個又有點慢,方案2也暫時擱置;于是網上下載下傳了一個WINPE的鏡像檔案,100多M,把自己的U盤做成了一個winPE的啟動盤(其中各種曲折略去不表)。
百度得知diskgenius可以修複MBR,于是又下了個放到了U盤裡。winPE正常啟動,可是居然沒有發現實體硬碟!原來是BIOS中将硬碟改成了SATA的AHCI模式,winPE無法識别。修改,重新開機,用diskgenius修複MBR,重新開機,現象還是沒有變化。
隻能再到網上搜尋,原來mbrfix還有driveinfo這種檢視磁盤的指令,深深感覺網上坑爹的攻略太害人了,我居然傻傻地就直接按照他做了。使用mbrfix
-help指令,發現支援的版本到win2003為止,遂搜尋win7+mbrfix。居然還真的有win7版本的mbrfix,使用指令也稍有差別:
Mbrfix /drive N fixmbr
/win7
這裡N是用driveinfo查詢得到了實體硬碟編号
下載下傳了一個新版本的Mbrfix到winPE環境裡運作,果然就可以啟動了

。
進入到win7啟動界面沒多久,居然藍屏了,還一閃而過自動重新開機

,藍屏了無數次好不容易幾下了藍屏的編号:7B,搜尋結論是:Windows在啟動過程中無法通路系統分區或啟動卷.
一般發生在更換主機闆後第一次啟動時, 主要是因為新主機闆和舊主機闆的IDE控制器使用了不同晶片組造成的。
于是想到為了在winPE環境下看到實體硬碟在BIOS中改了硬碟模式,從IDE改回AHCI之後win7就正常啟動了

。
總結一下:
mbrfix 這種比較底層的工具不能亂用,特别是對一般使用者
在網絡上寫攻略還是要嚴謹一些,諸如”隻要XXX即可“之類的攻略很容易坑人
搜尋引擎應該出一個對搜尋結果進行打分的系統,來幫助搜尋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