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最近,周末夜班的火車上年輕人數量普遍增加,定睛一瞧,多數是大學生的模樣。

原來,都是出來旅遊的。

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2月21号,有一位來自新疆烏魯木齊的大叔,在坐滿了大學生的車廂裡慷慨激昂地喊出了“青春沒有售價!硬座直達拉薩!”的口号。視訊中車廂内的氣氛拉滿,視訊外的觀看者内心蠢蠢欲動。

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這也興起了一種極受年輕人關注的旅遊方式——特種兵式旅遊。

前有大學生坐連夜火車打卡多個景點,極限拉滿48小時,周一回到學校體測;後有人30小時往返1300公裡遊6個景點,第二天照常上班;也有旅客一天打卡8個景點,日行9萬步,隻睡三個小時的極限挑戰。

與那種睡到自然醒,慢悠悠地打扮完再搜尋等下要去哪裡玩的旅遊方式不同,這是一種力求花最少的時間和金錢遊玩最多景點的極限出遊方式。

相當挑戰精力和體能,恐怕也隻有年輕人這個群體能樂此不疲。

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這群“特種兵”擁有超常的體能和熱情,兼備金錢管理能力和出行策劃能力,是當之無愧的新型 “時間管理大師”。主打的就是一句“到此一遊”。

他們會事先從各大平台收集資訊,做好出行攻略,選擇便宜的出行方式,訂實惠的青旅民宿,安排每個景點遊玩的時間,有的人平均每個景點隻逛20分鐘,在各大“網紅點”排隊拍照打卡後,就匆匆趕往下一個景點。

全部遊玩結束後,癱在回程的火車上,哀歎着明天周一的早八,或是早課,或是上班,或是體測……

最後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分享各種精美照片,這場旅遊才算是告一段落。仔細對比自己發的和别人發的圖檔,景色構圖大同小異,也就是人不太一樣而已。

可謂,上車睡覺敲電腦,下車狂飙咔咔照,回去啥都不知道。

衆多網友對這樣的旅遊方式紛紛表示

“光是看着就覺得累”

“旅遊不是用來享受的嗎?”

“旅遊的意義是體會還是趕場?”

其實這種行為也不是不能了解。

過去三年期間的出行限制,讓無數愛好旅遊的人都懷揣着一口氣,就等着某一天能再次擁抱山川河流。

同樣,年輕的學生群體,特别是大學生,好不容易脫離聯考的苦海,四年美好的校園生活,其中三年就真的隻是校園裡的生活。如今不使勁兒玩都對不住自己大學生的身份和青春。

大學生相比進入職場的打勞工,是典型的“有些時間但沒啥錢”。

再加上如今的“網紅經濟”如此盛行,大家做攻略的時候,不難看到:

“來了xx城市,一定要去這幾個地方”

“極限24小時,帶你吃遍上海小吃”

“如果你隻有兩天時間到xx玩,這條省時好玩的路線你一定要收藏”

……

現在本就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事事追求一個高效率,連旅遊群體也不得不“卷”起來了。

大學生在學業和生活方面尚還有些調整的餘地,但是普遍壓力大、假期少的打勞工難得有放松和調整自己的空間。

旅遊對他們來說,可以暫時擺脫熟悉又壓抑的生活環境,讓自己的大腦接收到更多的新鮮刺激,不至于麻木在常亮的電腦螢幕前。

是以出現這種瘋狂的“特種兵式旅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這種旅遊方式真如同網友說的這般沒有體驗感嗎?

公司新來的小朋友小可對此可能有些不同的體會。

我看了看她今年2月初的6天江南旅遊路線,發現她也可以算是網友口中的“特種兵先鋒隊”的一員。

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一天走六個地方,日行三萬多步,早上七點出酒店,晚上十點回。

一個人出來玩就不經常打車坐地鐵,基本是徒步或者騎自行車,偶爾坐坐公交。

自己安排的景點路線有沒有走完并不是很有所謂,景點隻是給她一個出門的方向。

她這種方式,與其說是旅遊,不如說是旅行。

旅遊好像在吃快餐,将各大景點作為目标,忽視過程快速達到景點,常常與一幫朋友結伴,約好時間,熱熱鬧鬧,以在當地購物消費,享受當地美食為樂。

而旅行或是一個人,或選擇一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說走就說,随遇而安。

一個人的旅行在有些人看來是有些孤獨和乏味的,少了身邊的歡聲笑語,多了幾縷寂寞哀愁。但是這種獨處,往往能讓你聽到自己内心真實的聲音。這是與旁人同行很難擁有的心靈之旅。

就像有些網友主張的旅遊應該是去享受和放松的,是去體驗和感受那座城市。這在某種意義上,和旅行很像。

現在坐下來好好回憶自己之前的旅遊去過的地方,小可還能侃侃而談對各個景點的第一感覺,有的第一眼就很驚豔,有的感覺不過爾爾,有的第一想法就是“中國人是真的多啊!”。

那一刻的風景是震撼的,那一瞬間的驚歎是喜悅的,卻不是長久的。記憶中的感覺容易随着時間的流失慢慢淡忘,真正難忘的是在旅遊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

人文地理,“人文”在“地理”的前面。

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在手機完全關機的時候厚着臉皮進家店鋪借充電器,和别的“孤遊者”互相幫忙拍照,聽聽的士師傅訴說他的人生經曆,和其他旅客聊聊他們來旅遊的原因,自己的思路會開闊很多。

原來,人還可以這麼活。

話說回來,在做旅遊攻略的時候,發現很多攻略的景點中有一常駐項——寺廟。

親自去了雞鳴寺和靈隐寺之後,驚歎于現在來寺廟的年輕人的數量。

其實,他們也未必是真的信教拜佛,有來直播和打卡的,有虔誠祈福的也大多是功利性拜佛,更有甚者在祈求時報上自己的身份證,怕菩薩漏了他的願望。

現在的佛祖也很難有雙休。

就像之前有人調侃:“現在的年輕人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婚姻廟前理都不理,财神殿裡長跪不起”。

也許這也是當代很多年輕人的困境,給自己的焦慮和迷茫一個去處。主動選擇寺廟的黃牆紅瓦和袅袅檀香給他們帶來的甯靜。

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花在了這上面

是以看起來才那麼沖突,很着急地想擺脫現狀,又沒有現成方案,就選擇到處旅遊,一問去過哪裡,去了寺廟。

不是在窮遊,就是在拜佛的路上。

看似精力充沛,實則内心焦慮空虛。暫且不論是什麼把他們逼成了這樣,隻怕在未來不短的時間裡,會持續是這個狀态。

不管是“特種兵式旅遊”還是“拜佛之旅”,都是年輕人排解和調整自己的方式而已,選擇趕場還是享受未必有那麼重要,多折騰也未必不是一種享受。

再說,人生這場旅行,不就是用來折騰的嗎?

值得銘記的不是景區的風景,是你們奔向美景的路途上那顆滿懷期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