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盲維是認知更新的重要概念?

盲點:由于我們受到各種限制和限制,使得我們對某些點,像資訊點、知識點這些,缺乏感覺。

盲維:對某一次元缺乏意識和感覺。對某一次元的認知越是完備、充分,越有可能造成緻命的忽略 -- 不是對點的忽略,而是對于次元的忽略。 (操盤手 輸光所有砝碼)

1.你為什麼會遲到?

夫妻10周年的燭光晚餐,對方遲到了一個小時,你會很容易陷入情緒激蕩之中,這個情緒會讓你整個人的思維限制在一個次元上:對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她這麼不重視?

人的認知有個特點:一旦你建立了一個次元,它就會吸附大量的證據來證明你這個思路的正确性。

然後你就會從以前的生活中,發現那些可能你已經忘記的事情來作為你先在情緒激蕩時建立的次元的有效證據。

關于認知有一個比喻:一旦誰發起了一個議題,,形成了某種主導之後,你的情緒、記憶,就會像那些阿谀奉承的下屬一樣湧過來。這種認知在這個次元上是正确的,但如果你再建立一個次元,你會形成另外一些證據和認知。隻有幾個次元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比較完成的認知。

如果你脫離你這個次元,問自己“這個燭光晚餐的目的是什麼”,你馬上就能明白:這個燭光晚餐是為了增進你們的感情,為未來的生活打造一個關系和情感的來源。

2.考慮場景還是直接定性?

當你對某個人有怨恨情緒的時候,很容易會從這個人的性格方面考慮問題,給他定性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如果你對這個人有責任,有善意,那麼你就會從他的場景來考慮問題。

比如,你朋友犯錯了,你往往會解釋到:“是因為某個場景使他做了這件事”;但是你的敵人做了一件事,你就會從他的性格角度來判斷了,認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所謂的原諒,就是從場景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一件事。

我們經常原諒自己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清楚我們犯錯的那個場景,當别人用定性的語言來批評我們時,我們會非常的生氣。

回到十周年的例子,當女士姗姗來遲時,如果男士站在一旁,第一句是“今天是不是特别堵車,或者你的手機是不是沒電了”,那麼一個超預期的場景氛圍就出現了,這個燭光晚餐就獲得了另外一種意義。

3.什麼是盲維?

我們在處理一件事或者一段關系時,很容易陷入單一的認知次元裡 -- 你選擇什麼樣的次元,你就獲得什麼樣的認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次元,你完成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盲維。

一件事情我們需要從多個次元去思考它,辨識它。如果你的思維僅僅局限在一個次元上,你會出現嚴重的認知偏差,你的判斷和決策能力會受到巨大的問題,它帶來的問題可能是不幸甚至是災難性的。

例如,警匪片中,有人進入,主人就是在一個平面上搜尋資訊,他忘記了房間裡還有 一個次元:高度,是以他把最重要的資訊給忽略掉了。

其實,我們在華生和福爾摩斯的例子裡也能看到這一點:僅僅有一些資訊和認知材料,而沒有建立一個次元的時候,永遠在平面裡面搜尋天花闆上的小偷,你是找不到那個人的。

是以,盲維比盲點更可怕。

4.商業領域的盲維

“藍海戰略”,其實就是一種從盲維狀态到發現新次元。所謂的“紅海”是指所有的競争都發生在同一緯度上,是以是你死我活,最後的結果成本非常高、付出非常大、效果非常低,甚至是負效果。而你增加一個次元時候,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了。

5.問題的解決“怎麼讓身邊身邊認知地圖小,盲維多的人不要阻礙有更高認知的人做事”

答案很簡單: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事情上。尤其是重大決策,不要跟 和自己不在一個次元上的人或者缺維的人 争論一個問題。這種争論沒有用,并且可能會産生巨大的沖突,讓一個組織陷入非生産性的沖突當中。

6.盲維例子

盲維這個概念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看問題時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由于某種場景讓我們遺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次元,以至于我們陷入到一種掙紮的狀态。

“非君一言,險誤大事”,“聞先生之言,如撥雲霧而見青天”. 三國裡劉備常說一句話。

德魯克在總結德國人在一戰和二戰中如何因為局部嚴謹而導緻整體失敗中說:德國人總是小心翼翼地避開了一個個小陷阱,以便順利地掉進一個大陷阱。 這句話裡我們能體會到盲點和盲維的差別和危害。

例如香港警匪片,雙方黑幫談判,當火藥味越來越濃,最後牆指向彼此時候,往往會有一個有威望的和事佬站出來,說一句“大家發财,大家發财”,雙方如夢初醒,大家坐在一起不是為了逞口舌之利,不是為了打得你死我活,而是發财。這個和事佬的作用,也就是提醒、彰顯大家在激烈的單維争執中被無視、被遺忘的那個次元。

具有幽默感的人,可以說是因為擁有認知優勢而獲得巨大主動性的人。這種認知優勢就是身處高維對盲維者的優勢。 海涅對死對頭許菜格爾在獨木橋上相遇 - “我從不給白癡讓路” “我正好相反”。

瑞士表對日本石英表次元的超越。不能望其項背 - 不同次元 ,望塵莫及 - 同一次元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honkerzh/p/1073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