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性能測試方案(計劃)模闆

  1、概述

  1.1 目的

  本部分主要是針對即将進行性能測試的對象(接口、子產品、程序或系統)進行概要的說明,讓人明白該測試對象的主要功能與作用及相關業務背景。同時要指出進行性能測試的驅動原因。

  1.2 名詞解釋

  此方案中涉及的業務和技術方面的專業名詞。

  1.3 參考資料

  此方案參考和依據的所有文檔

  2、測試對象的拓撲結構

  本部分主要以圖表加文字的方式,對待測試對象(接口、子產品、系統)的拓撲結構進行描述,并标上必要的資料流向。注意:若生産實際跨越實體主機的子產品(程序,資料庫)部署應在拓撲圖中要标示出來。

  3、測試目的與測試範圍

  根據測試的驅動原因,結合待測對象的生産實際,進行性能測試需求分析,抽取本次性能測試需要達到的各種目标,即性能名額(主要是業務目标能否滿足要求,系統資源消耗是否是可接受的範圍内)。

  根據測試的目的,待測對象與業務資料流程很容易明确測試的範圍。

  4、測試政策

  軟體測試政策:在一定的軟體測試标準、測試規範的指導下,依據測試項目的特定環境限制而規定的軟體測試的原則、方式、方法的集合。

  4.1 性能測試準入條件、通過标準,失敗與挂起标準

  用于明确描述性能測試準入的條件、通過、挂起與失敗标準

  4.2 測試方法與所需求的技術要求

  用于描述完成性能測試采取的方法、手段及步驟,同時,指出要完成測試所必備的技術能力,如編寫模拟器、腳本以及性能資料收集與分析的能力等等。

  4.3 測試所需要的工具選擇

  有時做性能測試,可能要借助于某種自動化的工具或通過自身的開發來達到,是以,要結合項目實際與工具的性價表,進行合理的選擇。

  

性能測試方案(計劃)模闆

  

  5、測試環境

  用于描述基于軟體的拓撲圖,描述待測對象運作的作業系統與版本,選用中間件的名稱與版本以及所需的資料庫名稱及版本。同時應标明各主機未進行壓力測試時的平均負載

  6、測試資料與測試場景

  6.1 測試資料準備

  主要用于描述基礎資料與測試執行時用到的測試資料準備。測試資料準備的模型以及測試場景的選擇,越接近系統真實的場景,對測試結論的準确性至關重要。是以,要描述資料準備的依據。(初始資料:系統運作所必需的初始化資料;業務資料:提供負載壓力背景;腳本中參數資料:參數資料要真實模拟負載)

  6.2 測試場景的選取

  針對測試目的,結合所測對象的具體特征,設計出達到要求的并且符合真實生産場景的測試場景。測試場景選擇的基本依據主要為:關鍵核心業務流程(高吞吐量),高資料庫io,高商業風險的業務流程

  7、測試所需資源

  所需資源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硬體資源:主要描述要完成待測對象的性能測試,結合拓撲結構圖,列出必需的機器資源(伺服器、小型機、客戶機)

  軟體資源:硬體資源中用到的作業系統、資料庫以及中間件以及應用伺服器等必需軟體

  人力資源:用于描述為完成性能測試所需要的各種人力資源(用例編寫、測試資料生成、腳本編寫、及性能結果與分析、性能調優)

  8、工作量預估與測試進度

  根據測試政策與相關任務,進行各項任務的人員、時間、計劃安排,讓進度可控

  9、測試風險

  測試風險主要是指一切可能會影響性能測試執行的進度或準确性的因素進行描述,并且評估一下影響的程度。若影響很小,可不用進行說明。下面列舉了可能會遇到的一些風險。

  A)管理風險

  進度安排風險;

  軟體版本控制風險;

  人力資源風險(人員不到位或工作時間難保證等);

  B)技術風險

  測試工具風險;

  測試開發的技術風險;

  測試環境風險(無機器資源與相應的軟體環境);

  C)協作風險

  測試環境穩定性風險(性能測試期間,有其它人員同時在測試環境上進行測試);

  上下遊子產品或系統配合測試風險;

  D)測試結果準确性風險

  測試環境與真實環境差異以及測試資料模型與真實資料模型差異可能導緻結果不準确性風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