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建議:發表同行評審的文章是第一要務如果你要完成博士學業,拿到“博士”的頭銜,你必須要發表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學位就唾手可得了。你的目标不就是成為你所在領域的專家嗎?沒有同行評審文章的專家就等同于沒有博士學位的專家。這樣的觀點似乎有些功利,特别是和“科研是為了人類知識的進步”這樣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想法相比。可惜這就是PhD這場遊戲的規則。不發表文章就出局。不少人在嘗試改變這場遊戲,他們通過并将研究結果釋出在部落格上(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科研部落格,馬上建立一個)。這些嘗試對改變科研遊戲的規則至關重要。但是,要想赢得這場遊戲,你依然需要發表文章。是以關于研究所學生院學習的最好建議就是寫文章,寫文章,再多寫一點文章。
第二條建議:最難的是一直保持動力博士生需要深入研究一個課題,是以不少人會以為學習複雜的知識是最困難的部分。如果學得不夠快不夠好,就沒有辦法畢業,不是嗎?真不是。博士沒辦法畢業最可能的原因,除了沒有發表文章之外,就是——不許笑——自己退學。有什麼事情能讓你退學?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博士學業過半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進展不夠理想。你在一片充滿不确定性的海洋上漫無目的地漂泊。你還需要再忍受幾年痛苦的煎熬。在那個時候,其他行業豐厚的報酬就會特别有誘惑力了。那段時期一般被叫做“屎亡谷”或者是PhD動力的第三階段,“意義危機”。幾乎每一個博士生都會經曆這樣的存在危機。首頁君曾經親口聽在哈佛念博士的學姐說,每個博士生都會有100次想要放棄的時候。你隻需要知道,所有人都會經曆這個階段,而且這個危機是可以戰勝的。比起評估一個大的目标是否已經達成,關注日常的點滴進步會更有用。對我來說比較管用的一招是建立自己的科研部落格,把自己的經曆和其他人分享。科研部落格可以幫助你正确看待你遇到的問題。如果你需要關于建立科學部落格和留下自己學術足迹的幫助,網上也又不少視訊教程。
第三條建議:最好盡快讀完你也看到了,半路退學不是什麼好事情。沒拿到博士學位就離開學校真是浪費時間。知道什麼比半路退學更糟糕嗎?花了四年、五年、六年,博士還沒有畢業。慘不忍睹!我見過這種情況發生在很多人身上,而這種情況通常由兩個原因造成。第一,你發現得晚了一點,就晚了那麼一點點,你的研究完成不了。說真的,你真的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實驗結果和發表的文章來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嗎?請每隔半年評估一下自己是否還在正軌上,是否可以完成研究,是否需要進行任何的調整。在博士項目中你需要定期追蹤自己的進度并做出調整,不要等到一切都晚了才發現。第二,讀了四年之後你快要畢業了,你有足夠的資料來寫畢業論文的最後兩章和緒論。拿到博士學位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了,是以你決定開始博士後的研究或者找份新工作。這麼想你就太沖動了!适應新職位會帶來不少壓力,你也可能是以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完成你的博士論文。沒錯,你是超人,可以利用晚飯之後和周末的時間寫。我見過不少認為這是個好政策的人最後畢業論文挂了。是以要快速按時讀完博士,不要延期。還有,在真的畢業之前不要找新工作。第四條建議:你才是所研究領域的專家我們總喜歡把導師、首席研究員和項目發起人當作永不枯竭的知識源泉。他們就像超人一樣。博士生感到沮喪的常見原因之一就是向導師尋求幫助,結果發現他們知道的東西不比鄰家大媽的多。如果這些聰明絕頂的教授回答不了你的問題,你又怎麼可能回答得了呢?是以你才在讀博士呀。你的目标就是回答那些連你的老闆們都無法回答的問題。當你讀完PhD的時候,成為你所研究課題的專家的人應該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導師。你當然可以拿一個問題去問導師,并提出幾種解決的辦法。為每一種方法提供論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能夠運用自己的科學直覺,也就是所謂的“有理有據的猜測”,來幫助你。
第五條建議:你對世界的改變在讀博期間不會太明顯我們都知道讀博不是為了賺錢。你大概希望為人類的知識做貢獻,解決一個問題,或者發現新事物。不錯。然而令人憂傷的事實是,對大部分博士生而言,他們的研究隻會被一小部分其他研究者注意并且應用。但這沒有問題。大部分科學家花了一生的時間,不是短短幾年,才得以做出巨大的貢獻。你的博士研究對科學做出的貢獻就如同你的腸胃在台風中排氣一樣微不足道。那為什麼一開始要去讀博呢?因為做研究總得有個開始,而讀博積累的知識技能對于幫助你實作更高的科研目标是不可或缺的。
第六條建議:讀博三大技能——閱讀、寫作、社交幼稚園的時候你就在學習閱讀、書寫、繪畫以及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在那個無憂無慮的年紀你隻需要為用什麼顔色的蠟筆或者是不是會玩捉迷藏而發愁。研究所學生院就是科學家們的幼稚園。你又要重新學習閱讀、寫作和與其他人互動。這些就是你在讀博期間需要學習的技能。閱讀:你需要在幾秒鐘内快速浏覽一篇學術文章,判斷自己是否需要花半個小時仔細閱讀它。如果你打算仔細閱讀,那麼你應該能輕易發現文中研究的新穎之處,判斷出它對你自己的研究是否有用,以及它和你自己的研究相比有什麼差別。寫作:在寫學術文章時你需要開門見山。你要兼顧完善與簡明。你需要做到專業性與通俗性并存。如果你的母語不是英語,你需要努力讓你的文章擺脫谷歌翻譯的風格。社交:盡管有些科學家樂于在與世隔絕的岩洞裡進行他們的研究,但是你還是應該和你的同行們互動。社交能給你帶來很多收獲,比如潛在的研究合作者,寫更多論文的機會,新的博士後職位,新的想法,或者是了解其他那些同樣在“屎亡谷”裡掙紮的博士生。
第七條建議:提高自己在網絡上的名氣,烙下自己的學術印記按傳統來說,科學家應該通過發表論文和參加學術會議來積累人脈,提高曝光度。但在新時代,一條很重要的建議是注重自己在網絡上的存在感。博士生從入學那天開始就應該關注自己的網絡知名度。雖然在讀博期間依然需要發論文和參加學術會議,但你可以利用一些數字化的工具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科學家,提高自己在網絡上的知名度、存在感,烙下自己的學術印記。要提升自己作為科學家在網絡上的存在感,你可以利用三個重要的網絡工具:科研部落格,推特和領英,這也是科學家的社交網絡三大法寶。如果你用好了這些工具,你就不會繼續當網絡隐形人。其他人可以在網上搜尋到你,了解你的研究。你可以用科研部落格來分享你對自己研究領域的一些看法。你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檔案材料,比如研究海報和研究展示。或者是用簡單的話介紹你的論文。你可以用推特和其他科學家取得聯系,分享你的最新消息,發現和研究相關的新資訊。領英會成為你的網絡履歷,其他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看到你的技能、發表的文章和教育經曆。現在的博士生們對數字世界極為重視,但别忘了把網絡上的一些關系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試着和網上認識的同行們見面,你可以邀請他們來你的研究小組參觀,去喝咖啡,或者安排在某個學術會議上見面。第八條建議:《每周工作四小時》一書中的時間管理辦法可以改變你的博士生活如果你還沒有讀過《The4-HourWorkweek》這本書,趕緊去買,讀完整本書,把書裡的東西運用到博士學業中來。這本書裡有不少可以作為讀博建議的好想法,它會徹底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做事情需要有效,而不僅僅是高效。在無用的事情上效率很高并沒有什麼用。有用的是能夠有效完成重要的事情。Pareto80%2F20定律: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夠帶來80%25效益的那20%25的任務上(比如寫論文)。不要管隻能帶來20%25效益的那80%25的任務(比如不停調整你的時間管理系統)。Parkinson定律:設定緊迫的最後期限,最後時刻的匆忙會激發你的創造力。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在兩天内完成一個任務,猜猜怎麼着?你要花兩天的時間才能完成。可是如果你隻給自己三個小時,你大概能在6小時之内完成。你很害怕,其他人也一樣:當你和其他人交談、做展示、申請某個職位時,你會感到害怕,但其他人也一樣。設定一些幾乎不可能達成的目标:這些目标可以讓你保持動力,這些目标也是值得你為之努力并且付出更多的。你什麼時候才會更努力工作?當你需要準備一個地區會議的展示海報時,還是當你要在紐約的一個國際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我和你想的一樣。第九條建議:定期快速得出研究結果,取得回報我剛開始讀博時得到的一條很有用的建議是:在博士生涯剛開始時盡快做出一些小的成果來提高自己的動力,不要一開始就試圖取得大的成果。這條建議很棒,因為小小的成果可以:1、給予你進步感,提升你的動力;2、給予你一些可以展示的(比如以海報的形式)以及可以與其他科學家讨論的素材。在日常工作中,你的目标應該是“夠好了”和“盡快獲得結果”,而不是“再多等幾天以做到完美”。如果你得到的研究結果或者寫出的論文草稿是中等水準,你就有機會很快獲得回報并且在必要時候調整自己的方向。請再聽我唠叨一次:完美比不上完成。不要等到你的所有資料都十分完美或者你不再為自己的研究品質感到羞愧的時候再開始做事情。你需要取得進展,而做到這點需要來自導師的回報意見。别害羞,每天都遵循“快速行動,打破成規,得出結果,傳遞成果”的行動指南。
第十條建議:好好享受這段經曆我們給出的前面幾條建議可能聽起來太殘酷了。我們隻是希望展現出PhD真實的一面,以免你在入學之後感到驚訝。但千萬别因為這些而退卻。讀博也有很多能夠把這段經曆變得精彩的好處。你會遇到有趣的人,你有機會探索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記住,你還是一名學生,是以要像學生一樣享受生活。不要過分嚴肅地對待所有事情,好好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在有的情況下你可能會得到一份薪水或是津貼。當學生還能賺錢,這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而如果你沒有工資,或者隻能拿到微不足道的一點薪水,你也可以輕易在研究所學生院再找一份兼職的工作,并享受你作為學生的生活。你會有旅行的機會。在各種會議上展示你的研究結果。請你的老闆為這次旅行買單,或者申請學生旅行補貼。尋找合作者,想辦法讓他們邀請你去他們的實驗室。讀博是一段很棒的經曆。好好利用你在那段時間裡獲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