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我實作:自我實作

ylbtech-自我實作:自我實作

自我實作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适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作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亦指個體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境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這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

1.傳回頂部

1、

中文名:自我實作 外文名:Self-realization
性    質:最高需求層次 領    域:心理學, 提    出:馬斯洛

目錄

  1. 1 概念
  2. 2 人的特征
  3. 3 貢獻及其錯誤
  4. 4 來源與産生

2、

2.傳回頂部

1、

概念

心理學含義 自我實作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适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分發揮,實作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亦指個體身心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境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這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     經濟學中含義 經濟學中的自我實作的含義是一個中性詞,而且是大多數情況下是貶義的(其他編輯者注: 此處貶義不是指道德上批判自我實作的意思,而是說自我實作常用于解釋不利事件發生的原因)。如果一個主體預期在經濟上會有某些特定事件的産生,并且按照這個事件一定會發生采取預先的行動,最後導緻了這個特定事件的發生。(如果主體預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那這件事發生的機率會微乎其微)那可以說這個事件是自我實作的。 比如 假設人們相信,墨西哥比索在未來将要貶值。則投資者将給墨西哥資産風險一個較大的 貼水。這種預期使墨西哥利率上升,進而導緻墨西哥通貨價值下降。是以,對一種通貨未來将要貶值的預期會引發它實際的貶值。 這種事件可以說是自我實作的。   心理學概念的來源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大師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 需求層次理論中,他将研究焦點放在 心理健康的個體上,特别是那些所謂「自我實作」(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 嘗試歸納出那些對生命感到滿意、能發揮潛能又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共通點。馬斯洛發現, 這些人之是以較不易受到焦慮與恐懼影響,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歡及接納的态度。他們雖然也有缺點,但因為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點,是以他們 較一般人更真誠、更不防衛,也對自己更滿意。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相信每個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實作的傾向,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當一個人較低層次的需求(如安全感)獲得基本滿足之後,他便會轉而嘗試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如自我實作),他對生命的滿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當這樣的傾向受到 阻礙,特别是孩童時期父母冷酷或拒絕的态度,便會影響到這個人的 自我概念的健康發展和他對現實世界的覺察,這個人開始自我防衛,甚至從真實的感受中抽離出來時,更難成為自我實作的人。 另一位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羅傑斯認為, 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的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假如,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别人的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人的特征

自我實作者 自我實作者是指具有 自我實作需要的人,馬斯洛經過調查提出,具有自我實作需要的人具有15種特征: 1、 能對現實采取客觀态度; 2、能承認自然、他人和自己; 3、 自發和單純; 4、以問題為中心,能獻身于事業; 5、 有獨處和獨立的需要; 6、自主而不依賴環境; 7、 能欣賞生活,有持續的新鮮感; 8、比一般人有較經常的高峰體驗; 9、 關心社會、他人,有強烈的同情心; 10、能發展起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但深交有選擇; 11、 能差別手段和目的,不會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 12、民主、虛心向人學習; 13、 富有哲學幽默; 14、富有創造性; 15、 重大問題上不信奉權威,能堅持自己的觀點,頂住壓力。 自我實作者(或說有自我實作需要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少有,因社會并未為人的自我實作創造适當的條件,社會環境束縛人的創造性,多數人達不到自我實作的水準。

  中國人的自我實作觀 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目的 是在實踐中實作自己的道德人性, 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 這種實作完全是現世主義的, 它主張在現世人生中實作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為永恒和幸福本來就在你的心中,随時可以實作和受用。中國人把 “立德、立功、立言”定為人生三不朽,正展現了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現世特征。 然而,也同樣由于這種現世的自我實作導緻了中國人的 功利主義、家族主義和個人主義,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顯的反差。這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把“雙刃劍”。這種着眼現世的自我實作既解釋了 中國人易于滿足,長期安于小農生活的弊病, 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忍耐的美德。  

貢獻及其錯誤

自我實作理論的貢獻 自我實作理論認為:自我實作 需要是在尊重需要獲得滿足的基礎上産生的 ,這是正确的。隻是不僅是自我實作需要,馬斯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與情感歸屬需要的産生無不都是人的基本尊嚴被獲得尊重的結果,而這種尊嚴尊重即被展現為人權與權利。   自我實作理論的謬誤 自我實作理論認為:自我實作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與情感歸屬需要獲得滿足的基礎上産生的 ,而這是不正确的。曆史上很多事實證明:很多有高度理想抱負的人為了自認為高尚的任務目标可以犧牲很多常人看來有價值的東西,有時有些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而這些有高度理想抱負的人許多甚至自己還是處于貧寒交迫之中。由此可見,自我實作需要中的理想抱負是高于生理需要等基礎需要,而又能使這些生理需要服從服務于自我實作需要的存在。  

來源與産生

自我實作從其産生過程上來講,是行為增力作用上互相沖突對立的業績經驗感與自我實作需要(屬于榮譽心理),由意識過程中的“優越責權意識”的作用下得以互相平衡結合,所形成的一種士氣狀态。 公式中的優越責權意識是指個體所意識到的,對社會群體成員對一定任務目标及其相應的思想行為,會受到尊重認可與推崇的程度。自我實作是據于最高水準程度的一種 士氣狀态,在自我實作公式中業績經驗感是直接建立在 信心中的 集體效能感基礎上的,而集體效能感又是建立在信心中的 自我效能感基礎之上的,而自我效能感又是直接建立在 信念的基礎之上;在自我實作公式中自我實作需要(屬于榮譽心理)是直接建立在 态度中的歸屬心理基礎上的,而歸屬心理又是建立在态度中的自我願望基礎上的,而自我願望亦是直接建立在信念的基礎之上。

信心和态度根源于意識到的本能本性( 條件反射與 非條件反射)所達成的信念,信心與态度在目标責任上的對立統一會産生士氣,而士氣中高層次的自我實作心理的演變乃至最後穩固,最終又會促使士氣傳回于原後天已達成的信念之中,即形成或修正原已在後天形成的性情、嗜好等等。

  業績經驗感 業績經驗感是 指個體通過人生生活經曆、學習、工作與執行群體任務, 所獲得的成功與失敗的知識與經驗。包括自負感、自豪感、成就感,乃至相反的挫折感、氣餒感等等。同時,由于業績經驗感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與集體效能感的基礎之上,是以業績經驗感亦包括自我效能感與集體效能感的内容與表現。

從士氣的内在表現來講,業績經驗感是士氣來源方最高度的信心狀态,它表現為個體在行動過程中借鑒自己本身的閱曆、學習過的知識以及實際的成敗經驗,而對現實及未來行動成敗所形成的,互相之間具有随生共存的統一協調性的外在感覺、情緒反應和外在意識。而除了知識、生活閱曆和見聞以外,業績經驗感還突出表現為任務執行業績和群體生活業績兩個方面:

首先,出色的完成任務的業績可以起到穩定群體成員的行動情緒,進而堅定群體成員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信心的作用。

其次,很多群體行動特别是軍事行動往往需要群體成員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艱難困苦,而這種艱難困苦對于初次接觸到的人來說,往往難以了解并難以忍受的。但是,當他經過幾次這種生活或訓練,這種生活就會成為他們一生寶貴的精神财富,進而促使他們敢于面對以後更多更艱難的生活生存狀況。

  自我實作需要 自我實作需要附屬于榮譽心理,在自我實作公式中 以榮譽心理代替自我實作需要會形成自我實作心理。榮譽心理是指個體在職責任務執行與實作個體人生目标中,為保有或追求他人對自己自發的尊重,以及為保有或追求自己對自己的自發的尊重,所具有的态度。 榮譽心理俗稱為“要面子”、“要臉面”,榮譽心理内在知覺上會表現為對相應事物及其觀念的信任、信奉與信仰等,情感上會表現為羨慕心理、好勝心理、虛榮心、羞怯心理、嫉妒心理、愧疚心理等,意向上則會表現為理想與抱負。個體由于他人的尊重以及自己對自己的尊重,所帶來的尊榮程度的内在知覺、情感和意向,這些心理過程的互相之間具有随生共存的協調一緻性。同時,由于榮譽心理是建立在利益心理與歸屬心理的基礎之上,是以榮譽心理亦包括利益心理與歸屬心理的内容與表現。隻是利已心理上的思想道德及其行為上要求是對外對他人的,而榮譽心理中的思想道德及其行為上的要求還包括對内對自已。

榮譽心理是直接建立在歸屬心理的基礎之上,若将歸屬心理分為對社會交往的歸屬意識和對利益群體的歸屬意識兩種,則在這兩者的基礎上的榮譽心理就可分為社會榮譽感與政治榮譽感兩種。在人們既有的社會環境的基礎上,人們追求的是其在社會交往中的尊重,由此形成的是人們世俗的社會榮譽感。政治榮譽是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的實際的威信和名譽,俗稱為“體面”, 而追求政治榮譽感則俗稱為“要體面”。     自我實作心理的産生 自我實作心理表現為功名心等,而就産生自我實作心理的榮譽心理的意向來源又可分為競争型自我實作心理、興趣型自我實作心理與理想型自我實作心理。自我實作心理的達成會形成人們的幸福感乃至炫耀心理,而且自我實作心理的達成還會影響乃至改變人們原本已形成的各種性情、嗜好等條件反射的内容,進而又會成為未來行為士氣演變的信念基礎。

自我實作心理層次的驕傲與焦躁心理 首先,在個體的業績經驗感中,當個體自認為其能力、努力、成就乃至經曆資曆等等,在群體内未獲得公平公正的認可、尊重、任用與信任時,個體就會有被羞辱感,由此就會居才居功而傲慢、輕慢、蔑視、不滿、嫉妒乃至疏遠于相關人與群體,這就是自我實作心理層次的驕傲心理。其次,當個體所處群體對個體努力與成就所給予的肯定,及其所獲得的尊榮,過于其所應當得到的,這時個體就可能産生那種不以榮為榮、不以恥為恥,由此對工作任務反倒是不負責任、漫不在意,甚至是放肆胡為的“無恥感”,而這就是自我實作心理層次的焦躁心理。

業績經驗感和榮譽心理既互相依賴又互相對立的關系,決定了這兩者在任務目标上必須相應相等,既不能使群體人員在社會群體中有被羞辱感,也不能在制度、體制、工作風氣與上司作風上有使群體人員産生無恥感的土壤,由此才可能使群體成員産生有益于工作目标與責任的自我實作心理。

  自我實作心理在士氣中的地位與作用 自我實作心理與自覺性、凝聚力一樣,都是根基于由意識到的本能所形成的信念,影響到自覺性與凝聚力水準的本能信念因素,同樣也會影響自我實作心理的産生、發展與形成。 自覺性、凝聚力、自我實作心理在社會應用上實際上是各有其用途與限止。就比如若一項工作進行協同合作的凝聚力要求水準高,過度優待寬容個體也許會激發其個性化的自主自由的自我實作心理,但也反而會使整體工作效果适得其反;但若一項工作個性化與創造性要求強,将紀律、名額等凝聚力協同要素強加于人又往往會讓個體更難于達成任務。

  卓越任務的賦予與優越的地位的統一 自我實作心理亦可了解為 對功名的追求心理。自我實作心理激發中 卓越的目标責任與優越的地位的統一,采用的是個性自由及其發展機遇按等級享有的機制,這包括由公平的考試、比賽、評比、晉級等,還有部分的具有相應效用的法律制度、社會道德、社會風氣等等,所形成的權力地位按等級享有的機制。由社會及其群體内自然形成的道德規範或社會風氣乃至法規紀律的執行,也會展現為社會權利地位按等級享有的公平機制。

人們自我實作心理或說是“功名心”的産生,最前提條件還是在于要具有可追求與可保有的地位,這需要有一個合理正當的、适時的、有檔次的、公正平等的晉升晉級機制。公平配置設定的等級機制即是管理層在考察個體願望并勘定目标任務基礎上,再将個體相應的權利地位統一于設定的目标任務,并依業績與表現等拉開距離,如此可就人們配置設定公正的偏好本能,引發組織成員的競争型自我實作心理。競争型自我實作得以表現的平台,往往就是在于有競賽、有競争、有争執的地方,是以俗話才會說“亂世出英雄”。

  激将法 競争型自我實作心理就其激勵方式與角度的不同,又可分為進取型的、保守型的和敗辱型的三種,這三種自我實作心理統稱之為“激将法”。激将法的使用實際上又是一個趨利避害、權衡利弊的激勵手段的采用問題,如果這些方法不但沒起到激勵人們上進,反倒是破壞人們 内聚力、向心力、執行力、服從性的作用就不宜采用,而實際上也就難以采用。 2、

3.傳回頂部
4.傳回頂部
5.傳回頂部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6%88%91%E5%AE%9E%E7%8E%B0 2、  

6.傳回頂部
自我實作:自我實作

作者:ylbtech

出處: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配接,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091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