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緣起

由于疫情影響,上幼稚園的大兒子在家待了幾個月了。最近他迷戀玩電腦了,為了防止他沉迷其中,為父隻好把win10系統換成了deepin20。系統安裝好後,不料一時疏忽大意誤把資料分區給格式化了,是以就産生了這篇資料恢複的操作記錄。

步驟

1.原系統分區情況

系統盤C

資料盤D

資料盤E

安裝deepin20系統時隻是把系統盤格式化了,資料盤并沒有受影響。新系統啟動後原資料盤D和E以隻讀形式挂載在/media下。其中/dev/sda4映射為資料盤E,/dev/sda5映射為資料盤D,且資料盤D中重要資料比較少,我用16G U盤把資料先備份了下,準備格式化後做成可寫分區再把資料盤E中資料遷移過來。

問題出在操作時,mkfs.ex4時選了/dev/sda4,這下本來是想先格式化D盤的,變成了格式化E盤。而原E盤有60G重要資料,是之前保留的比較重要的資料、照片、視訊等。

2.尋找資料恢複方法

意識到格式化錯了後,立馬解除安裝了/deb/sda4,防止對其操作。網上查找恢複資料方法,linux下大部分記錄的是rm誤删除後資料恢複的辦法。找了很久沒有發現格式化資料恢複方法,但是此時并沒有放棄,繼續找方法,因為之前有遇到磁盤損壞的情況,發現别人也能恢複資料成功,我這隻是格式化,應該有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于發現有個linux下testdisk可以恢複磁盤分區錯誤方面的資料。

3.安裝testdisk

deepi系統是基于ubuntu系統的,是以安裝軟體包一般用apt-get ,于是我用apt-get install testdisk來安裝,沒想到立馬就安裝了。由于磁盤操作需要root權限,後續操作我sudo su - 切換到root下執行。

4.起東testdisk開始分析

起到testdisk,建立一個日志檔案,可以記錄檔案恢複記錄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選擇需要恢複的磁盤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選擇分區表類型,預設選擇推薦的即可,這裡是ETF GPT

備注:就算這裡選擇錯了也不影響分析,隻是最後恢複時找不到檔案,第二次選擇正确的分區表類型即可,這時會跳過分析直接進入恢複步驟,分析比較耗時,500G磁盤大概花了5小時左右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預設選擇Analyse,先分析,這裡大概需要幾小時,磁盤越大時間越久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分析後展示磁盤分區情況如下

發現有6個分區,其中4和5應該對應原系統資料盤D和E

選擇快速搜尋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MS DATA繼續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這裡D代表之前删除的資料

發現有四個D,可以分别用上下鍵選擇然後按鍵P,列出檔案,有檔案清單的就可以做資料恢複了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這個是選擇第二個D,發現的檔案類别

其實之前的資料盤D和資料盤E資料都在這裡,這個MS DATA 280G,之前資料盤D和E都是136G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資料恢複

按鍵C,選擇需要恢複的檔案或目錄

按鍵A,全部選擇

按鍵c,恢複選擇的檔案,即是恢複按鍵C活A選擇的檔案

預設檔案會複制到/root路徑下,testdisk也是在這個目錄啟動的,應該三在哪兒啟動資料就恢複到目前啟動路徑下

重複移動上下鍵,按C選擇,按c開始複制,直到所有需要的資料都恢複完成,這裡能顯示的目錄或者檔案都可以恢複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這是資料恢複完成後,/root路徑下恢複的檔案情況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這個是是以工作完成後分區情況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

尾聲

現在大兒子隻能玩些簡單的遊戲了,比如俄羅斯方塊,再也不會随便把我的電腦搞得亂七八糟的了,因為每次發現他安裝好多軟體。

另外線上視訊軟體也沒有,為了給他偶爾看看卡通片,也做了2個快捷方式可以看線上浏覽器看視訊。自從換了系統後他再也不迷戀這個電腦了,linux真的能改變人生哈。

下面把deepin20桌面給大家欣賞下,真的簡潔實用。

testdisk恢複格式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