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回顧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華為新釋出的鴻蒙系統。
2019年8月9日釋出。是一款全新的基于微核心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作業系統,能夠同時滿足全場景流暢體驗,架構級可信安全,跨終端無縫協同以及一次開發多終端部署的要求。
将手機、平闆、電腦、電視、汽車、智能穿戴統一成一個作業系統且該系統能夠相容全部安卓應用的Web應用。着力打造一個跨終端的融合共享生态,重塑安全可靠的運作環境。
技術特性:
1、分布式架構首次用于終端作業系統,實作跨終端無縫協同 (多終端相容協同)
知識點剖析:
分布式作業系統:一個著名的分布式作業系統的例子就是網際網路。
系統中存在一個以全局方式管理計算機資源的分布式作業系統。一組獨立的計算機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存在。共享資料資源。
2、确定時延引擎 和 高性能IPC技術 實作系統天生流暢 (運作速度快,可視化流暢度高)
确定時延引擎可在任務執行前配置設定系統中任務執行優先級,應用響應時延降低25.7%
IPC代表通過IP網絡傳輸網絡視訊信号的錄影機。(雲技術、民用化、可穿戴化)
3、基于微核心架構重塑終端裝置可信安全 (核心級安全,安全性更高可信度更高)
微核心架構:簡化核心功能,在核心之外的使用者盡可能多地實作系統服務,同時加入安全保護。
鴻蒙将微核心技術應用于可信執行環境(TEE)通過數學方法,從源頭驗證系統正确,無漏洞。
補:作業系統核心:核心是作業系統的核心,負責管理系統的程序、記憶體、裝置驅動程式、檔案和網絡系統,決定這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 微核心:提供必要服務的作業系統核心,包括任務、線程、互動程序通信以及記憶體管理等。
4、通過統一IDE支撐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實作跨終端生态共享
華為的方舟編譯器可以一次性将進階語言編譯為機器代碼。IDE內建開發環境
---------------------------------------------------------------------------------------------------------------------------------------------------------------------
1 計算機網絡概述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将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裝置與線路連接配接起來,由功能完善的軟體實作資源共享和資訊傳遞的系統。
作用:連接配接分散、獨立的計算機系統
目的:實作資源共享和資訊傳遞
1.1 計算機網路組成

1.2 計算機網絡功能
計算機網絡的分布式處理功能: 當計算機網絡中的某個計算機系統負荷過重時,可以将其處理的某個複雜任務配置設定給網絡中的其他計算機系統,進而利用空閑計算機資源以提高整個系統使用率。
1.3 計算機網絡分類
1 按分布範圍分: 廣域網(10~1000KM)---城域網(5~50KM)--- 區域網路(10~1000+m)--- 個人區域網(10m)
2 按傳輸技術分:
廣播式網絡:所有聯網計算機都共享一個公共通信信道,常用于無線、衛星通信及區域網路中的廣播技術。
點對點網絡:每條實體線路連接配接一對計算機。
3 按通信子網的拓撲結構分:星形網絡、總線型網絡、環形網絡、網狀型網絡
4 按使用者分: 公用網:指電信公司建造的大型網絡; 專用網:指小部門滿足特殊業務的特殊組網
6 按傳輸媒體分:有線(光纖、同軸電纜)無線(藍牙、微波、無線電)
1.6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名額
帶寬:網絡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資料的能力
時延帶寬積: 傳播時延*信道帶寬
往返時延
吞吐量:機關時間内通過某個網絡的資料量。
速率
1.2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與參考模型
1 分層基本原則:
1)層與層之間盡可能獨立
2)各層界面自然清晰
3)各層功能定義與實作方法獨立
4) 下層對上層獨立,上層單向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
2 同一層的實體為對等層實體,n層實作的服務為n+1層所用,對等層傳輸的資料單元為該層的PDU協定資料單元
PDU(協定資料單元)=PCI(協定控制資訊)+SDU(服務資料單元)
3 計算機網絡中的接口:存在在相鄰兩層之間;相鄰兩層通過服務通路點進行互動;每個服務通路點都有唯一辨別,實際為邏輯接口;上層通過服務通路點通路下層的服務。
4 國際标準化組織ISO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
綜合OSI開放體系模型和TCP/IP四層模型,産生了五層模型,分别是:實體層,資料鍊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
1.3 本章小結及疑難解答
1 計算機網絡與分布式計算機系統的主要差別
分布式系統最主要的特點是整個系統中的計算機都對使用者是透明的,使用者通過輸入指令運作程式,但使用者不知道是哪台計算機在為它運作程式。作業系統為使用者選擇一台合适的計算機來運作程式,并将運算結果傳送到合适的地方。(作業系統占主導地位)
計算機網絡在工作之前需要使用者先登入,然後按照計算機的位址将程式通過計算機網絡傳送到該計算機上運作,最後根據使用者的指令将結果運送到指定的計算機。(使用者指令占主導地位)
2 為什麼一個網絡協定必須考慮到各種不利的情況?
如果考慮不全面,當情況發生變化時,協定就會保持理想狀态,程序一直等下去,最終出現程序饑餓狀态,浪費資源、時間。
3 IP協定是無連接配接的,為什麼不把網際網路的傳輸設計為可靠的呢?
由使用者主機負責通信的可靠性能夠使傳輸網絡更靈活、便宜。是以在傳輸層采用面向連接配接的TCP協定,這樣既能夠保證網絡部分的便宜靈活,又能保證端到端的可靠傳輸。
4 端到端通信和點到點通信有什麼差別?
由實體層、資料鍊路層、網絡層組成的通信子網為網絡環境中的主機提供點到點的服務,傳輸層為主機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直接相連的結點之間的通信稱為點到點的通信, 它隻提供一台機器到另一台機器之間的通信,不涉及程式或程序的概念。
端到端通信建立在點到點通信的基礎上,由一段段的點到點通信信道構成,是比點到點更高一級的通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