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城的人力車行
一 翁
去全國任何一個旅遊點旅遊的人們總會被“街市”上一種有着長長的車把、輪子的上面安裝着兩付闆式彈簧的人拉車所吸引,車夫一付清朝時的短款打扮,供人們坐上去攝影留念,擺個姿勢、做個“造型”都得付費;遠道而來的人們自然不會在意區區幾元、十幾元錢的“道具費”而斤斤計較地過這把有趣的“清末瘾”,而且都是十分大方、開心地解囊而出。
從我來講,“接觸”這種“人拉車”怕還是和絕大多數人一樣,也是從電影《駱駝祥子》開始,而真正見到它也隻是十幾年前的一次平遙之旅,但至今仍讓我有所回味。
據老人們回憶, 這種笨拙而不失靈秀的“車子”還是清末慈禧太後她老人家給時興起來的,說是光緒年間東洋人給慈禧老佛爺進貢了一輛這樣的車子,老佛爺開心,乘着它在禦花園遊玩了一回。這件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據說從此全國各地的城市裡漸漸地以這種輕便的交通工具替代着沿用已久的手推獨龍車、馬車、轎車等等,直到解放後才退出其“曆史舞台”。
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最初興起的城市應該是北京或者天津,特别是皇城根兒下的北京;但天津又是當年“洋行”林立的地方,更有可能是它的發祥地了。
因為它是由日本國傳入中國,因而被人們稱做“洋車”或“東洋車”;
之後,漸漸地傳遍了全國,在叫法上也有了些許的“變革”,如由于它是由鐵皮制成,車輪上鑲着一圈兒橡膠圈而天津人稱它為“膠車”,到了南方則變成魯迅作品中所提及的“黃包車”了;
待得傳到塞外邊陲的歸綏市(呼和浩特),那已經是1923年的事情了,那年有人從北京弄來幾輛人家剔退下來、不能充氣的死膠皮老式人拉車在此地進行拉運業務,給這個一向“傳統”的城市注入了“新鮮東西”,而又因為歸化城一向是個商業城市,常年和俄羅斯乃至于歐洲人做着钜萬的大生意,有錢人相對多些,接受外來新東西也較内地人為快,使用的人越來越多,就連一向“得瑟”慣了的富商巨賈們也不惜放下架子,不乘那豪華又高貴的紅拖泥、綠拖泥大轎而改乘這種輕便的“東洋車”了,故此短短幾年時間歸化城這座隻有兩、三萬人口的城市競有這種“黃包車”達一千輛以上,散布在市區各大街小巷,供人們随時使用。
民國年間,歸綏兩城有人力車廠子40多家,多數設在舊城;這些車廠子也是以字号為多,隻是年限較短,一時間還沒有被人們叫出去而已。
因為最先興起此行業的,往往是手頭有了些許積蓄,而又能吃苦耐勞、頭腦靈活的受苦人,他們剛剛挨過了饑寒交迫的歲月,正等待着進一步的發展機遇,看到這樣的“新鮮事物”當然不會放過,有單人匹馬跑到京、津買回這樣的“黃包車”自己或雇人拉運,或者數人合夥蓬擱着買回幾輛車子,進而滾動發展而形成一定規模者,甚至有成立起自己的“車廠子”的。
這樣的“車廠子”大都以掌櫃的姓名或綽号為名,發展到後來擁有30輛以上車子的車廠子就有十多家。
在歸化城,最早的車廠子應該是座落在舊城北門外城隍廟的黃三車廠。
1923年,北京胡三兩口子領着一個叫喜子的小夥計從張家口帶着兩輛死膠皮輪子的人力車來“走西口”,掌櫃與夥計各拉一輛,二人同甘共苦、共同創業,不想很快發迹;
1927年胡三回到北京,在北京東珠市口的“雙合順車行”和“雙利順車行”買了一批車子,回歸綏開了車廠子,之後滾動發展局然發展成100多輛車子的大車廠子。
或許是由于業務發展過于順利的緣故,胡三本人再不見了往日待喜子時的那份“寬容”和“慈愛”,進而是狂收暴斂,對拉車人不僅刻薄、而且兇狠,拉車的都是受苦人出身,為了生活隻能忍氣吞聲,但背地裡都叫他“胡三闫王”;
有一年一個拉洋車的勞工一時交不出當天的車份子錢,被他暴打了一頓趕出車廠子,後來那人當了兵,提着馬刀挎着槍來找胡三報仇,沒找着胡三卻把車廠子裡一個姓冀的修理工砍了一刀,京油子胡三害怕極了,跑回北京再也沒敢來歸綏一次,卻托他的北京朋友黃庭秀、綽号黃三的來歸綏接管了他的車廠子,人說:
“捎放的羊,往往容易被狼吃掉。”
起初還有八、九十輛車子,後來日漸衰敗,這是後話。
再說,1930年胡三的老婆回北京買車和車帶,和人們講起她家的發家史來,北京“于記車廠”的老闆于鳳池覺得:
“地處偏遠的歸化城,銀子竟比皇城根兒下還好掙?”
很是羨慕,就撺掇着糧店老闆孔賓齋和“秀記車行”老闆和他合股來歸綏開車廠子,1933年仨人帶着從北京“義記成車行”(北西安門外)和“悅來車行”(在東四大街)買的六十輛車子來本市開起了“協記車廠”。
這個時期正是歸綏二市人力車業大發展時期,這個車廠子初建在石頭巷南口路東三十一号,1939年搬到了路西的四十二号,1941年因内部發生沖突,于、孔兩家合股搬進了北門外的城隍廟裡,“秀記”仍留石頭巷,1944年遷到小東街關帝廟。
1928年河北人劉通運領着兩個内弟從山西太原帶着兩輛人力車來歸綏拉運,漸漸有了積蓄,于1935年開了“同振堂車廠”,車輛最多時也有五十多輛;
河北江孟賓1927年在大東街開的車廠子也有四十多輛;
天津人邊小石和本地人路明義1933年合夥開在清泉街的車廠子有三十多輛車;
山東人邱姓1933年在三官廟開的車廠子有三十多輛;
河北甯晉人劉志廣1935年在馬蓮灘可岚召裡開的車廠子有四十多輛;
山東人張子翰日僞初期在小東街關帝廟開的車廠子有四十多輛。
此外,有範姓的山西祈縣人1932年在南順城街開的車廠子有二十七、八輛;
姓範的山西大同人1933年在呂祖廟街開的車廠子後來遷到了平康裡大街(今五塔寺後街)有車二十多輛;
一崔姓的1933年在五塔寺西街隔壁開的車廠子有二十七、八輛;
十間房(今通道街)路東有個“楊萬福車廠子”是1933年開辦的,有車二十多輛;
膩旦街(新生街)的“根記車廠”是山西祈縣人孫建根1935年開辦的,有三十輛車子;
河北人宋世俊在1938年在五塔寺後街絨毛巷内開的車廠子有二十多輛車子;這樣合起來全市共有1300多輛“洋車”。
在歸化城的車廠主,各色各樣,什麼樣的人都有,有其它行業的老财看着人力車行賺錢而兼營車廠者,有小商販改營車廠者,更有車行勞工自己經營的廠子,還有道人們開辦的廠子;
再還有自己有車,自個拉運,也有擁有兩、三輛車子除了自用而外,出租一、兩輛給他人坐收租金者,凡此種種在市面上營業的車子,都叫“散坐車”。
拉車廠的車要按天交納車份子——租金,隻要你把車拉出去,不管掙沒掙到錢,都得交一天的“車份子”。好車,車份子貴,次則賤些,啟先一天車份子是二、三角,日僞時期提高到五、六角,當然“運腳”也高了一倍,“車份子”概不賒欠,當天交當天的,這就是上面說到胡三為什麼得罪下那位車夫的原因。
除散座車外還有包月車,就是專供有錢人乘坐的人力車,車子有的是車主自備,有的是車主租賃來的。
包月車比較講究,拉車的修整擦抹得也幹淨,打伴拾掇得也漂亮。
在歸綏拉人力車的原先幹什麼的都有,有赤貧的市民、逃荒的農民、虧了本的小買賣人、被解了職的小職員、退役或開了“小差”的士兵等等,都是因為不能從事原來的職業而改了行的。
拉人力車既不用人擔保,也不需要多少資金,隻要有力氣,廠子裡還可以免費提供住宿。歸綏雖然僅幾萬人口,但它是個消費型的商業城市,來往做生意的人很多,人力車買賣也就較内地興旺,車廠主憑幾十輛車的份子錢不僅可以維持小康生活,還可以發家緻富,車夫憑力氣拉車也能糊口渡日。
人力車夫都穿着“号坎”,是藍色的單布坎肩,前面印着“人力車夫”四個白色大字,背後印着本車牌照号碼,因而穿上這件坎肩雖能賣苦力掙倆辛苦錢,卻成了富人們眼中的“低賤人”。
拉洋車雖不用拜師學藝,也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初拉時往往掌握不住車把、跑起來深一腳淺一腳,自己拉着費力,坐車人也不舒服,跑一兩天腿腳浮腫、全身的骨頭象散了架一樣;拉過一段,品住了勁就好多了,拉起來一路小跑,前腿繃後腿蹬,腰杆穩,腳步也準,車把也不上下忽悠,拉車的省力,坐車的也舒服了,不管跑多麼快,碰到緊急情況三步兩步就能停住。
拉車的多數都是光棍漢,“家”就是車廠子,生活條件很差,三黃車廠租用的是老道的廂房,拉車人住的是三大間的東房,有一盤南北向的大炕,卻從不過火,上面鋪着高梁杆、谷草,炕上又支了一層木頭床鋪,也鋪着枯草,幾十個拉車夫擠在這“二層樓”的炕上和鋪上,多數人連鋪蓋都沒有,和身往草窩裡一鑽,枕塊半頭磚、蓋上帆布車簾就是一夜。
由于生活無着,精神苦悶,好多人染上吸毒或賭博,辛辛苦苦掙幾個腳錢,不是抽了、就是輸了。有的挨凍受餓體力不支,拉着車一頭栽倒就死在了路邊,遇到這種事情車廠主叫人用扛子一擡,就近舁到城南的孤魂灘或城西的康山圪蛋完事。
日寇未來歸綏之前,歸綏有過“洋車工會”,設在舊城财神廟街,隻辦理收捐稅、發牌照、号坎之類事務;
日僞時期為控制人力車業搞起“洋車組合”,組長是路明義,副組長是李進清,設在上栅子街,之後搬到西五十家街。它是強行把所有的人力車折合入股,每月發給車主一些紅利,車廠主的收入少了:如個人有車的車夫,每個月一輛車子隻給四、五元錢的紅利,而拉一天車卻要交好幾角錢的車份子錢,結果自己拉着自己的車,一個月反而要交“組合”好幾元車份子。
後來“組合”改成了“合作社”,董事長叫張子翰,總經理是宋世俊,下設四個分公司。
一分公司在上栅子,經理是江孟賓;
二分公司在小東街,經理是劉通運;
三分公司在北門外城隍廟,經理是黃三;
四分公司在火車站,經理是尹文祥。
因為有損車廠主和勞工的利益,多數人反對,但在日寇的高壓下大部分車廠主不敢反抗,被迫參加,最後剩下“協記”、“文記”、“根記”和段希友幾個“硬骨頭車廠”沒有參加,厚和市公署保安科把“文記車廠”的尹文祥、“根記車廠”的孫建根抓起來坐老虎凳、上電刑,他倆熬不住了,隻好答應加入“組合”了事。
段希友的車在三官廟被封存了起來,車廠也隻好關門;“協記車廠”被以驗車子為名騙到上栅子街“組合”院内卸掉了車帶,也隻好關門,從此一場反對日寇“組合”的小小反抗被鎮壓了下去,滿大街上跑得全成了“組合”的車子。
日寇投降後又恢複了工會,會址在小東街關帝廟街,會長是廉慶志、王子新,組織勞工攤錢在盆窯村後面買了一塊“洋車義地”用來埋藏死去的洋車勞工;車廠主也成立了“同業工會”,會長是李進清,會址在小東街關帝廟内。
解放後1950年5月1日歸綏市成立的新中國第一家工會組織就是“人力車工會”,從此勞動人民有了自己的組織;
同時,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力車逐漸被淘汰,人力車勞工扔掉“洋車”換成了腳蹬三輪車;
1956年呼和浩特市成立三輪車合作社的同時又成立了馬車社、駝運社、毛驢車社,三輪車換成了三輪機車,馬車、駝車、毛驢車換成了燒柴油的崩崩車,再後來幾家聯合起來成立了“大集體”性質的“通達汽車運輸公司”,人力車、畜力車統統都換成了汽車,勞工們到了退休年齡都能領到足額的養老金,過起了真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