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本文轉自:​微笑團隊

90年代,大多數人還不知網際網路為何物的時候,28歲的張小龍就單憑一人之力,開發了當時國内最好用的郵箱-Foxmail。

一舉成名天下知。不僅結識了雷軍、周鴻祎、馬化騰等大佬。他也成為全國程式員膜拜的對象,位列國内十大程式員之一。博大公司為了Foxmail,花了1200萬收購,張小龍也從一個小電腦公司的程式員,搖身成為公司副總裁。騰訊為了張小龍,收購了博大,張小龍再次搖身一變,成為當今網際網路界教父級的人物。他一手締造了微信,撐起了騰訊的半邊天。估值過5000億,是當今世界上使用者體量最龐大的應用,張小龍是以封神。

然而,這隻是我們從冷冰冰的數字元号上,看到的張小龍。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因為微信,他被封神,就連他的孤獨,都被拎出來當做成功的典範。仿佛是孤獨成就了微信,又成就了張小龍。他本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又内向又執拗,是别人眼裡腦子最不開竅的那個人。這樣一個“擰巴”的人,讓人很難想象,他是怎樣從網際網路的腥風血雨中活下來,又一步步走上封神之路!

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樣,一切,都要有一個開始...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01.沉默,是一個人的熱鬧

張小龍長在湖南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生于1969年。兄弟兩個,一個小龍,一個小虎。小虎好動,捉泥鳅、放炮仗玩的不亦樂乎;小龍好靜,喜歡讀書,托腮思索安靜的像個女孩兒。

硬要說張小龍從小就有什麼異于常人的話,可能就是他的内向和不善言辭。

1987年,18歲的張小龍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那時學校還叫“華中理工大學”。他進了當時熱門的電信系,碩士主攻微波技術方向。

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專業可以讓他在某個研究所或機關,得到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

1991年,清華大學率先開設C語言課程。緊接着,其他高校也引入了C語言。張小龍碰上了C語言,一台386電腦前一坐就是深夜。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大學的他又悶,又愛睡懶覺。沒課時能悶頭睡到中午十二點,醒了就踢踏着拖鞋四處溜達。喜歡下圍棋,可是一句話也不說,一坐就是一下午;喜歡打撞球,可是整晚不說話,悶着頭打光一盤盤球...所有别人眼裡的娛樂活動,都被張小龍的悶聲悶氣,給變成了一場場枯燥無味的對戰。時間一長,就沒人再願意跟他玩。C語言的出現,讓張小龍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不用和别人說話,隻需揮舞着手臂敲下代碼,一台電腦,就可以創造出自己的世界......1994年張小龍碩士畢業,那時的大學生畢業還是包配置設定。25歲的張小龍被分到電信機關工作。這樣的工作即使放在今天,仍是讓人羨慕的鐵飯碗。可當張小龍仰望電信的高樓時,内心并沒有湧起任何自豪,反而是無比的壓抑與逼仄。窒息感從頭頂籠罩下來......在這裡,自己是不是也将跟着這幢樓一起老去?走!去哪??他将目光轉向了全國最熱鬧的廣州。1994年的珠三角,就是一個萬花筒,連垃圾堆都冒着歡快的熱氣。一個個創富神話飄蕩在全國的人民的腦海裡。張小龍頭也不回的南下廣州。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一去,就是25年。

隻是,在這個掉下個廣告牌,砸死的都是富豪的廣州,一窮二白的張小龍,隻是nobody。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02.沉默,是一個人最後的倔強

周鴻祎第一次見到張小龍,是在廣州一個破舊的辦公室裡,十幾個人窩在裡面,煙霧缭繞。張小龍晃晃悠悠的叼着一根煙走出來,擡了擡眼皮,看了周鴻祎一眼。那是1997年,周鴻祎是方正的高薪白領,張小龍靠着Foxmail一戰成名,卻依然窮困。1997年,多數人還不知網際網路為何物,中國網際網路的大佬們,還是集體吃糠咽菜的一年。25歲的劉Qiang東在中關村賣碟;26歲的馬化騰在深圳還是個打工仔;33歲的馬雲在北京火鍋店,流着淚大唱“在我心中,有一個夢”;隻有求伯君與雷軍過的好點,卻被微軟打的奄奄一息;越過太平洋,29歲的李彥宏正在矽谷山景城種菜......酒杯碰在一起,都是破碎的聲音!這時張小龍已經在廣州漂泊了三年,正做着“面向對象的資料庫系統”的研究開發。而在他之前,有人很清醒的懷疑這種構想的可行性。“當你的付出與回報相差太遠時,當你的才能被遏制的時候,你會投入全身心去選擇完成一件自己有興趣的作品。”對張小龍而言,苦悶情緒下的那個有趣的作品就是Foxmail。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叼根煙撸代碼,兩三個月下來,1萬多行的Foxmail1.0成了。Foxmail 代碼原型1萬多行,2.0 版七萬多行。設計、開發、運維,隻有張小龍自己。用今天的術語來描述,就是典型的“全棧”。Foxmail很出色,免費,穩定,支援多賬号多使用者。1997年,國内普通使用的是微軟的outlook郵箱(後來的hotmail)。當張小龍的Foxmail上線時,從情感上,這是中國人憑自己寫出的軟體;從實際使用上,它輕巧、簡潔。這款郵箱,迅速聚集了200萬的使用者,成為當時國内最先進的郵件系統。軟體太好用,張小龍不得不開放語言包,粉絲們翻譯成各種語言,使用者遍及20多個國家。而1999年6月中國網民總數不過400萬。YY語音創始人李學淩曾這樣說:“在1997年,隻要你站在黃莊路口,大喊一聲,我是 Foxmail 張小龍,一定會有一大群人圍上來,讓你簽名。”這是張小龍人生的第一個巅峰,以技術稱雄。創造出一個全世界的人都使用的軟體,是每個程式員的終極夢想。他憑作品,成了所有程式員欽佩的偶像。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張小龍從來就不是個生意人,他隻是搞技術。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不明白:擁有強大創造能力的張小龍,為什麼不像求伯君或者馬化騰一樣,自己創業,而總是為别人工作?其實從周鴻祎和他的交往中,就能找到答案。這倆人熟絡到能一起買Dao版碟時,周鴻祎開始跟張小龍說:“你要學會(Foxmail)加廣告,要盈利。”張小龍頭一梗:“為什麼非要這樣?我有使用者,有情懷...”這樣的争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次,每次都是張小龍以讓人憂傷的“長時間的沉默”來結束。馬上30歲的張小龍,雖然臉上一副老煙槍的滄桑,心裡卻沒有一點煙味。沒有廣告,就不賺錢,不賺錢,就不能養活Foxmail和自己。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到了張小龍這裡,卻行不通了。1998年的人民日報,将張小龍描述成唐吉诃德式的悲壯:“這位在100多萬台計算機螢幕上,留下大名的人,隻是個悲劇人物......餓着肚子、揮灑沖動...”手握百萬人互聯的軟體,卻窮得揭不開鍋。那篇文章最後無限惆怅的說了一句:“可憐的孩子,你可别餓死了啊!”在精于人情世故的人們眼裡,他不過是“沖動”:情懷能當飯吃嗎?情懷能養得起Foxmail嗎?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一個視錢于無物的人,不會是一個創業者。年輕的張小龍成名了,但他依然是個技術人。Foxmail初期的巨大成功,或許打開了張小龍通向詩歌和遠方的精神世界。

每天,他都要處理大量的私人郵件:有請教的、有咨詢的、有合作的......他倒也樂在其中,每一封郵件都認認真真回複。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雷軍的郵件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封郵件裡寫着:“郵箱密碼14位,老出錯,我将密碼改成9位就好了,改成10位就又有問題,我估計這個Bug出在密碼長度上。”張小龍很驚喜:“一大堆人反映密碼有問題,我也沒搞清問題出在哪裡。謝謝你!”擁有相同技術背景的人,溝通起來障礙就會少很多。雷軍本來對Foxmail就很贊賞,想要收購,借機會問張小龍,張小龍稍思索了一下,便回應:“15萬元,怎麼樣?”那是1998年,家庭條件不錯的,年收入也不過1萬多塊錢。15萬,對于窮苦人家出身的張小龍,已經是相當大的數字。雷軍一口答應。然而,當時金山公司正陷入滅頂危機,雷軍忙的兩腳着火,隻能派人去和張小龍談收購。這一談,本來說好的事,就崩了。雷軍派去的人,看了foxmail一眼,不屑的說:“就這個東西,我們兩三個月也能寫出來。”錯過了Foxmail,是小事。更重要的是,雷軍親手将張小龍送出了門外,成為此後雷軍在軟體上,最強硬的對手。張小龍的第一樁買賣黃了。隻能繼續孤身維護百萬使用者,改進、推新...有絕望,有崩潰,也有滿肚子苦悶卻無人傾聽。他不知下一步怎麼辦,甚至想把軟體送給朋友,自己去美國尋找出路。就這樣苦熬了兩年。這兩年,他是怎麼過的,沒人知道。

大家隻是津津樂道:“這麼優秀的程式員,又有情懷,可千萬别餓死了啊!”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優秀的産品,總會被看見。

2000年4月18日,31歲張小龍站在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頂峰。這一次,是1200萬的身價、和博大網際網路技術公司CFO的名銜。此時距他畢業6年,距寫出Foxmail僅僅3年,北京二環裡的房價大概3000多一平。人人面帶笑容,慶祝博大網際網路公司成功收購Foxmail。隻有他,目光中透露着一絲悲涼,臉上沒有絲毫的喜悅。情懷再美,離開了金錢的滋養,終歸要枯萎,無論是他,還是Foxmail。人人以為的成功,卻是張小龍眼裡的失敗---“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出它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我突然有了一種想反悔的沖動。”賣掉foxmail,他寫下這一段話。字字如吊唁。他拿錢買了輛車,去了西藏,回來後就此沉寂5年。當年Foxmail在網際網路地位,本有機會成就一個帝國。然而,周圍的網際網路大佬前赴後繼,他卻依舊沉默。

一如小時候,别人都在屋外捉泥鳅,他在屋裡看書。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03.門當戶對,才能彼此成就​

張小龍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的是馬化騰。到了博大公司的張小龍,一手組建了Foxmail研發團隊,并主持開發了後續的更新版本和企業版。然而意外很快發生了。2005年,中國網際網路正經曆第一波沖擊“納斯達克”的高潮。亞信、新浪和搜狐公司接連上市,博大公司也不甘示弱,積極謀劃上市,卻突發資金鍊斷裂,公司難以維持經營。張小龍及其團隊受此株連,原希望借Foxmail成就偉業的抱負頓成“明日黃花”。博大股東急于套現彌補損失,張小龍空有雙拳難以施展。騰訊公司出現了。2005年3月16日,深圳騰訊公司突然宣布:收購Foxmail軟體和有關知識産權,Foxmail創始人張小龍及其研發團隊20餘人,全部并入騰訊。5年前,張小龍連人帶Foxmail,被博大收購;5年後,連人帶Foxmail,被騰訊收購。聰明人早就指出:他們相中的不僅僅是Foxmail巨大的使用者量,而是張小龍。張志東以及馬化騰給予了張小龍足夠的空間和禮遇。進入騰訊的張小龍不願去深圳總部,馬化騰就在廣州設立研發中心,主要負責郵件相關研發營運,總經理張小龍。馬化騰就留下一句話:“将QQ郵箱打造成為中國的Hotmail(微軟旗下郵箱)。”然而接下來的1年裡,張小龍的能力似乎停止了增長:曾經單槍匹馬寫出又輕便又好用的Foxmail,如今有了團隊,反而把QQ郵箱做的又笨又重,速度超慢,慢到張小龍自己都不想用。怎麼辦?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在與馬化騰1300封的郵件交流中,QQ郵箱全部推到重構,重寫代碼,功能精簡,QQ在張小龍手中,終獲重生:超大附件功能,讓無數辦公使用者狂歡;漂流瓶功能,讓無數男女暗懷驚喜。在此之前,無論是微軟的Hotmail,還是網易的163,都沒想過郵箱還能這麼玩。QQ郵箱的使用者量從10萬、100萬、1000萬飙升到1個億,終于做到了全國第一。然而,2005年到2010年,中國網際網路郵箱的産業和戰略價值一路衰減,遠不曾達到當年Foxmail的網際網路地位。QQ郵箱也隻能算是在細分領域做到極緻。張小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馬化騰想要收購Foxmail。直到有一次吃飯時,馬化騰說:“Foxmail的體驗做的特别好,我們自己也做,發現什麼都做不好。”使用者體驗,這個詞,不過最近幾年才興起。張小龍也說:“我在做Foxmail的時候,不自覺地模拟了使用者的行為,隻是不知道這叫做使用者體驗。”好的産品,自帶傳播效應;好的産品經理,深谙人性;好的上司,懂得識人。2010年10月19日,美國一款名叫KiK的免費短信聊天軟體,僅僅15天,就吸引了100萬的使用者。敏銳的中國互聯人馬上意識到:KIK的出現,預示移動網際網路将來會有一個新的IM,而這種新的IM将撼動QQ的社交霸主之位。雷軍反應最快,研發僅用了一個月,就釋出了第一款模仿Kik的産品—米聊。張小龍深夜給馬化騰發郵件:“你是要自己革自己的命,還是等着别人來革你的命?”馬化騰迅速反應:“馬上就做!”“米聊”釋出一個月後,微信上線。圖檔分享、語音聊天、“搖一搖”、“漂流瓶”等等的功能讓人眼花瞭亂。一直持續到7月,微信推出“檢視附近的人”,日增使用者數一躍而達到驚人的10萬以上,微信憑借這個功能,站穩了腳跟。微信,挫敗了米聊,讓雷軍意興闌珊,從網際網路轉向實體産業。陷入微網誌、3Q苦戰的馬化騰也得到解救,得到一個新戰場。從微信開始釋出,指責抄襲、打擊微信的文章一直不斷。張小龍依然沉默,隻是微信3.0的開機頁面上放出了邁克爾·傑克遜,寫了一句話:“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這些話如今說來輕描淡寫,隻是張小龍後來委屈地告訴周鴻祎:“你們是不知道,當時最想幹掉微信的不是米聊,而是手機QQ。”當時他倆面前桌上還擺着海鮮、魚片、米粥和油條……為什麼要做兩個相似的軟體?2010年,沒有人能撼動QQ在社交上的地位。手機QQ的功能在當時十分強大,擁有龐大的使用者群。再做一個和QQ差不多的軟體,這不是自己跟自己搶地盤嗎?騰訊内部争議聲不斷,甚至有人直接在高層會議上建議停掉張小龍的項目。動了誰的奶酪?騰訊内部同時有三個團隊在做微信,資深元老領隊手機QQ團隊和Q信團隊,在深圳總部;一個是張小龍團隊,在廣州。深圳的團隊,擁有技術、經驗、人脈優勢。可是,龐大的騰訊公司内部充滿了錯綜複雜的利益關系,強大的優勢,卻變成了劣勢。獨立在廣州的張小龍團隊雖然落下風,可10多個人的輕便團隊,辦公室裡轉個身,就能改進一個功能。可是外部營運商感到微信将要侵犯自己的利益,通過騰訊高層向張小龍施壓,甚至某副總裁直接給張小龍打電話:希望停止更新微信版本。張小龍更是懷着随時都是最後一個版本的心情,小心翼翼的更新着微信。一切要看馬化騰将手揮向哪邊。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過去的成功,是現在走向成功最大的阻礙。馬化騰是明智的。他親手革了自己的命,大膽的将QQ的使用者資料和資源傾向微信,為此開除一個QQ副總。這讓張小龍的微信,不論是在産品市場、還是公司内部,都站穩了腳跟。如今微信的估值高達836億美元(約合人民币5344億元),撐起騰訊市值的一半天。騰訊年報顯示:張小龍年薪是2.74億港元,馬化騰年薪為3282.8萬元,是張小龍的1/9左右!張小龍第一戰,成就中國頂級程式員之名;第二戰,成就QQ郵箱的輝煌時刻;第三戰,成就微信帝國,自此封神。有人說,沒有馬化騰的張小龍,也許隻是一個落魄的中年程式員;沒有張小龍的馬化騰,也許早已從網際網路三大巨頭的神壇上跌落。

隻是,曆史沒有也許。遇到最合适的人,才能彼此成就。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04.有一種孤獨,叫自得其樂

人們說張小龍孤獨,因為微信啟動界面上小小的身影,在巨大的地球面前,特别孤獨。這個小人,傳言就是張小龍自己。張小龍是怎麼說的呢?“每次看到知乎上人在讨論,為什麼啟動畫面是一個人頂個球,我就很樂。”隔着螢幕溜着網線,你都看到張小龍用手捂嘴竊笑的臉.....張小龍的段子裡,看到的從來不是孤獨,卻是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憐憫,和自言自語的小歡樂。字裡行間,透露更多的是一個自由的人。孤獨能帶人一定的自由,自由的人,必然擁有獨屬于自己的孤獨。這種孤獨,是一種自得其樂,而非你想的悲傷憂郁。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一個被騰訊耽誤的段子手。知乎專欄太空小孩上有一篇文章:《看完了張小龍的2359條飯否日記》,摘錄了号稱是張小龍飯否賬号的曆史消息。随後張小龍的飯否日記就被大量網友圍觀,結果...結果,飯否撐不住,挂了......張小龍談距離:“距離就是,你發一條微網誌,這條微網誌要途經北上廣,進出九九八十一台路由器,中間還要被拆包解包合并包,被兩百個CPU進行過處理,再顯示在我的電腦上。而你明明坐在離我幾米的地方。”說起産品來,感覺挺沒勁的:“還是你們使用者爽,哪裡爽到哪裡,苦的是做網際網路的,要整天分析你們的陰暗心理好讓你們更爽,還不能明說。”“讓人沒有成就感的是,我們随便搞一個簡單的遊戲,比如扔石頭看誰扔得遠,都會參與者衆。如果再輔以按省市區排名,就會火爆。”身為一個頂級産品經理,還能沒有點對未來的遠見嗎?“流通正在取代内容本身,内容變得更小更友善傳播。mp3取代唱片,微網誌取代書本,短信取代信件。我懷疑有一天,微小的内容也沒有了,大家直接通過網絡交換荷爾蒙。”潛伏在知乎:“現在我看知乎,更多地隻看問題,因為那有窺視他人頭腦的快感。盡可能不看回答,因為可以避免智商指數被取平均數。”他還是一個被産品經理耽誤的文案高手:“在兩列火車擦肩,就要相向而過的刹那,他和她掏出手機,揮舞,終于,他們交換了微x号碼。廣告就這麼拍了。”2012年,43歲的張小龍,第一次站到了公衆面前,這一講就講了8個小時。他有點緊張,不自覺的摸耳麥,說話慢慢騰騰。不像是一個鼓動聽衆的演講者,倒像是原始人站在夜晚的山洞裡,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娓娓道來。張小龍的好友和菜頭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說:

  • 我想,這才是張小龍的真實處境。無論是當年他在飯否深夜發長短句,還是昨夜面對數十萬人做演講,他都是一個人在面對牆壁自言自語。

人們說,這是一種孤獨,讓人心疼。但我想說的是,他的沉默與孤獨,其實更像是一種看穿人心的灑脫和無聊。

有的時候并不是選擇孤獨,而是找不到同類。

朋友圈十周年:張小龍并不孤獨

05.結尾

張小龍不販賣成功學、也不灌雞湯,他隻是他自己。偶爾露面,淡淡的跟你談一談産品,講一講情懷。聽得懂,他就多講幾句,聽不懂,他就沉默。我不崇拜張小龍,但我欣賞他表現出來的處世哲學:一身的紛紛擾擾,卻都在灑脫之下。

Ref:《移動網際網路的十年》 顔西龍《我所知道的張小龍》陳讓回憶錄《張小龍的能與不能》和菜頭《張小龍做微信時,42歲》唐韌《騰訊為什麼要收購Foxmail》張轶骞《免費軟體餓着肚子揮灑沖動》人民日報《微信之父張小龍和他的孤獨星球》牛皮明明《張小龍與Foxmail:理想主義者的墓志銘》馬丁《16年前,人民日報評價張小龍:免費軟體餓着肚子揮灑沖動》人工智能實驗室注:文中圖檔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06.推薦閱讀

​​劉Qiang東牛津大學經典演講:我人生的4個關鍵抉擇,都是怎麼做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