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HO總幹事《柳葉刀》發文力挺中國戰疫科學家!Nature确診标準大讨論

新智元報道

來源:柳葉刀

編輯:張佳

【新智元導讀】日前,醫學頂刊《柳葉刀》刊登了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文章:科學家們正奮力趕超新型冠狀病毒。文章高度評價了中國在這次戰疫中所做的努力。Nature今天掀起學界大讨論:核酸陽性但無症狀的患者是否應算作确診病例?「新智元急聘主筆、編輯、營運經理、客戶經理,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日前,醫學頂刊《柳葉刀》的評論專欄刊登了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和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寫的一篇文章。

WHO總幹事《柳葉刀》發文力挺中國戰疫科學家!Nature确診标準大讨論

文章題為“Scientists are sprinting to outpace the novel coronavirus”(科學家們正奮力趕超新型冠狀病毒)。文中指出: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以驚人的速度研究如何檢測、治療和控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此外,對中國在控制疫情中所做的努力給予充分肯定。

WHO總幹事《柳葉刀》發文力挺中國戰疫科學家!Nature确診标準大讨論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下面新智元和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獲WHO高度認可,中國衛生部門已為國際科學界加入戰鬥鋪平了道路

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患者人數在全球已超過75000人,其中99%以上在中國,截至2020年2月20日,在其他25個國家中有900多例。然而,科學,正在迎接這一挑戰。以非洲努力提高其發現任何感染病例的能力為例。

2020年2月3日,非洲國家中,隻有南非和塞内加爾有實驗室可以檢測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這種稀缺的能力是非洲為應對可能的感染做好準備的一個主要問題。僅僅兩周後,世衛組織向非洲大陸27個國家發送了檢測試劑盒,這些試劑盒現已經被使用。預計到本周末,能夠檢測到COVID-19的國家将增至40個。非洲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塞内加爾對這些國家進行了教育訓練,并計劃于2020年2月24日在南非舉行進一步的教育訓練。

WHO總幹事《柳葉刀》發文力挺中國戰疫科學家!Nature确診标準大讨論

在較貧窮國家中測試SARS-CoV-2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在病毒傳播并摧毀脆弱的衛生系統之前,它給了這些國家最佳的遏制機會。可靠的診斷對于應對疫情至關重要。

幸運的是,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以驚人的速度研究如何發現、治療和控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2月10日至12日,世衛組織召集了近400名科學家參加了一個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和創新論壇。會議涵蓋了COVID-19的診斷、疫苗和治療方法等主題,并讨論了如何将社會科學最佳地融入衛生保健工作者的應對和保護中,使他們免受感染。該論壇制定了一份研究路線圖,将于2020年2月底公布,目的是開發有助于控制疫情、減少死亡并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經濟和社群社會結構的損害的工具。

該路線圖旨在使科學家、研究人員和資助者能夠協調和調整他們的工作,以解決優先事項。該路線圖旨在加速開發新的病毒防治方法,包括一種診斷測試,可用于初級衛生保健環境,甚至最脆弱的環境。

但更令人鼓舞的是與會者的精力和承諾,他們表現出團結和協作,幫助保護世界健康。

科學家們确定了緊急優先事項和工作計劃。其中包括了解SARS-CoV-2的人類傳播;個人防護裝置(如口罩、手套)的作用;優化臨床管理;預防性幹預措施,以保護醫護人員治療該病患者;研究限制行動的影響,如大規模隔離。

論壇還讨論了重要的社會和行為問題,包括解決恐懼、謠言和污名的有效方法;促進遵守公共衛生措施的最佳戰略;如何讓社群參與臨床研究結果的設計、傳遞和傳播;以及如何在公共衛生資訊方面與媒體合作。

科學家們敦促世衛組織發揮協調作用,特别是在確定所有需要它們的人平等獲得正在開發的新療法、診斷方法和疫苗的過程中。

中國最開始的努力促成這次會議。中國的衛生部門一直在不懈努力,以應對和控制中國境内的COVID-19疫情,進而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為該病毒可能在其境内的傳播做好準備。重要的是,中國的衛生部門已經為國際科學界加入戰鬥鋪平了道路。

中國的醫生們通過在流感季節中迅速識别出新的冠狀病毒,為這次科研領域的動員奠定了基礎。中國科學家通過公開分享該病毒的基因組測序,為研究該病毒掃清了障礙。

該資訊與全世界的網絡共享的事實正在加速針對新冠狀病毒的疫苗和藥物的設計。針對西非埃博拉疫情應對措施的不足之處(包括疫苗研發速度)所創立的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現在處于開發疫苗的最前沿,目标是在16周内将疫苗投入臨床試驗。

2個月前,COVID-19還完全未知。 而研究人員已經設法對其進行了很多研究。 例如,我們發現嚴重病例的比例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正如人們最初從果子狸身上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和從駱駝身上感染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一樣,我們知道SARS-CoV-2來自動物。研究人員還發現,大約81%的已知感染可以歸類為輕度感染,2.3%導緻死亡。

每天,我們都通過尋找研究途徑(例如病毒脫落研究)來發現新的東西,看新的冠狀病毒是否主要是由無症狀或更嚴重的COVID-19患者傳播的。我們也希望重複那些取得成功,并避免在應對埃博拉、SARS和禽流感時犯下的錯誤。

在較貧窮的國家,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重要,在這些國家,資源密集型的幹預措施是不可取的。例如,确定從感染到出現症狀之間的潛伏期,将有助于確定人們被隔離的時間不超過必要時間,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加快家庭團聚。

即使已經取得成果,科學家們仍需要繼續努力。目前,我們是空擊(shadow-boxing),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疫苗來精準直擊這一國際公共衛生緊急情況。除了召集來自科學界和公共衛生界的頂尖人才外,世衛組織還将成為疫情的核心。在與習近平主席北京會面後,世衛組織與中國政府達成了一緻意見,即一個由流行病學、實驗室、研究和發展領域的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将通路中國,以增進對疫情的了解,以指導全球應對工作。

通過與各國政府、私營部門和科學界的夥伴合作,我們将繼續召集國際社會的成員,為共同的問題找到共同的答案。世衛組織将努力通過這一科學團結的考驗,并結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Nature掀起大讨論:核酸陽性但無症狀的患者是否應算作确診病例?

下面和大家分享Nature今天的一篇新聞,題為“Scientists question China’s decision not to report symptom-free coronavirus cases”,請科學家們分享自己對于“核酸陽性但無症狀的患者是否應算作确診病例”的看法。

WHO總幹事《柳葉刀》發文力挺中國戰疫科學家!Nature确診标準大讨論

位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434-5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說,他們一直要求不要将陽性病例算作确診病例。取而代之的是,将那些呈陽性的人隔離14天,并由衛生當局進行監控。如果在此期間出現症狀,則将其分類為确診病例。

對于中國不報告無症狀冠狀病毒病例的決定,部分研究人員擔心可能對研究新冠肺炎的真實傳播範圍造成影響,而其他人則認為該舉措是有道理的。公共衛生專家認為,中國優先跟蹤有症狀的患者的做法是正确的。

WHO總幹事《柳葉刀》發文力挺中國戰疫科學家!Nature确診标準大讨論

吳尊友

吳尊友說,核酸陽性并不意味着這個人就一定感染了該病毒。他說,實驗室測試通常是從咽喉或鼻子進行檢測,但是存在這種情況,就是新冠肺炎可能隻是停留在這些部位而沒有開始侵入人體細胞進行複制,也就是說他們相當于病毒的“攜帶者”,是以核酸檢測呈現陽性,而他們自己卻并未真正被感染。吳尊友說:“這是重大的科學問題之一。”

有人反對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病毒學家Angela Rasmussen說,病毒通常必須在宿主内部複制到一定數量級後,才能達到可檢測的水準。她說,如果這種病毒存在于人的鼻子中但沒有感染任何細胞,那麼“我懷疑這點數量的病毒能否被檢測到。”

昆士蘭大學布裡斯班分校的病毒學家Ian Mackay認為,如果官方資料中忽略這些無症狀陽性病例,給人的印象是該病毒比實際情況更嚴重,這可能會誤導其他試圖為這種(可能稱為COVID-19)流行病做好準備的國家。

位于麻省波士頓的哈佛T.H.Chan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免疫學家和流行病學家Michael Mina說,不算無症狀病例也妨礙了對病毒進行模組化以了解其範圍和傳播的努力。流行病學家試圖弄清楚傳播鍊,其中可能會包括沒有症狀的感染者。

有人支援

瑞士日内瓦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Tarik Jašarević表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中國有必要集中精力記錄有症狀的患者的人數,因為這些人似乎是給别人傳播病毒的人。

Mina說,中國可能也正在優先考慮隔離有症狀者、治療确診患者,而衡量新冠肺炎的傳播動态的優先級排在其後。從臨床角度來看,将無症狀患者排除在病例數之外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症狀,那麼他也不需要住院治療。

這樣一方面降低在醫院面臨大量集中的确診患者的幾率,也同時降低了醫療資源的占用,以及醫務人員的負擔。Mina說,如果讓我穿上白大褂工作一天,我也了解這項決策。

近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強調,指揮系統要加強戰略謀劃、戰術實施,搭建大資料平台、加強大資料分析,時刻心中有“數”,建立健全有力有序有效的指揮機制,實作疫情防控科學化、精準化、高效化,也強調目前亟需解決疫情資料不精準、标準不統一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