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Freidel之後,液晶研究暫時進入低谷,也有人說,1930-1960年期間是液晶研究的空白期。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當時沒有發現液晶的實際應用。但是,在此期間,半導體電子工業卻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使液晶能在顯示器中的應用,透明電極的圖形化以及液晶與半導體電路一體化的微細加工技術必不可缺。随着半導體工業的進步,這些技術已趨向成熟。
20世紀40年代,開發出矽半導體,利用傳導電子的 n 型半導體和傳導電洞的 p 型半導體構成 pn 介面(pnjunction),發明了二極管和半導體。在此之前,在電路中為實作從交流到直流的整流功能,要采用二極管,而要實作放大功能,要采用半導體。這些大而笨重的元件完全可以由半導體二極管和半導體代替,不需要向真空中發射電子,僅在固體特别是極薄的膜層中,即可實作整流、放大功能,進而使電子回路實作了小型化。

接着,藉由光加工技術實作了包括二極管、半導體在内的電子回路圖形的薄膜化、超微細化。這種技術簡稱為微影(photolithography)。20世紀60年代,随着半導體內建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技術的發展,電子裝置實作了進一步的小型化。
上述技術的進步,對于在液晶顯示裝置(display)中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材料科學和材料加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新型顯示模式和驅動技術的開發,液晶顯示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
1968年,任職美國RCA公司的G.H.Heilmeier發表采用DS(dynamic scattering,動态散射)模式的液晶顯示裝置。在此之後,美國企業初次了數字式液晶手表實用化的嘗試。
液晶手表從DS MODE轉變為TN MODE
1971年5月美國Optel公司,1972年Microma公司先後将采用DS模式液晶顯示的數字式電子手表推向市場。但是兩家公司推出的産品在液晶品質和壽命方面都存在問題,不能長時間使用,而且還存在驅動電壓高、響應速度慢等問題。與之相對,日本的精工集團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不是采用DS模式,而是采用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顯示模式,成功實作了實用化。TN顯示模式是沒有電流過流的顯示方式,是以耐久性顯著提高,功率損耗也小,即使不更換電池也能連續使用1.5-2年。
從此,液晶顯示技術迅猛發展,發展到現在的 TFT LCD 已給我們生活帶來生動缤紛的色彩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