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動智能裝置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這幾年蓬勃發展,而APP則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标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使用者的進入,使得各大廠商對這塊大蛋糕可謂是使出渾身解數,可是APP推廣方式那麼多,都聽膩了,有沒有新鮮點的呢?當然有,今天小編就從APP推廣社群優派網為大家整理這些材料,讓大夥看下APP推廣營運中的AARRR模型。

那麼,什麼是AARRR營運模型呢?AARRR是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這個五個單詞的縮寫,分别對應這一款移動應用生命周期中的5個重要環節。下面我們來簡單講解一下AARRR模型及其中每個項目的意義。
1、擷取使用者(Acquisition)
擷取使用者,營運一款應用的第一步,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推廣,沒有使用者何來營運。
2、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
其實大部分使用者都是被動的進入到應用,那麼如何讓這些使用者活躍起來,是營運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但是,裡面有兩個很重要的要素,第一個就是管道,第二是産品本身。我們先說說管道這一要素,目前市場上的管道衆多,魚龍混雜,差的推廣管道帶來的是大量的一次性使用者,即安裝啟動過應用後就再也沒來過的使用者,伴随着是使用者平均使用時長的短暫、留存率、活躍度較低等,嚴格意義上說,這種不算應用的真正使用者。好的使用者往往針對性的圈定了目标人群,帶來的使用者和應用本身的設定的目标人群的吻合度就比較大,這樣的使用者顯然比較容易成為活躍使用者。是以在挑選管道之前一定要先分析自己應用的目标人群有什麼樣的特征,這樣有針對性的去選擇符合目标人群的管道,才能事半功倍;對于别人推廣好的管道并不一定适合你。其次就是通過詳細的統計資料分析名額去區分好管道和差管道,可以從數量名額、品質名額、收入名額三個次元進行分析;單純的從某一方面分析都是不科學的,我們拿“數量名額”來說,管道A每天都是10萬+的新增使用者,累計使用者總量在所有管道中最多,從數量上看是好管道,但我們通過“品質名額”分析發現,管道A的“一次性使用者”比例特别高,占總量的70%,“活躍使用者”特别低,顯然這不是個好管道,明顯在刷量作弊;再如管道B每天5萬左右新增,整體表現一般,“一次性使用者”占比30%,“活躍使用者”表現一般,顯然也算不上好管道,但從“收入名額”看,卻是幾個管道之和,顯然管道B是非常優質的管道;是以評估管道的好壞不能簡簡單單從“新增”、“激活量”等單一的資料名額去分析,需綜合全面、更科學的分析評估管道的好壞。分析管道的好壞還可以通過以下資料名額的進行資料分析:“活躍使用者”、“啟動次數”、“平均單次使用時長”、“使用者留存”、“使用者流失”、“使用者生命周期”等。說完管道,我們來說産品本身,說一下我個人的真實體會,前段時間下載下傳一個應用想解決某些個人需求,但是安裝進入應用後發現,需要注冊,注冊流需要輸入各種詳細資訊,最後還需要手機号碼驗證,但最後一直收不到驗證短信,導緻果斷解除安裝轉而換了其他應用;其實作在很多應用都有注冊環節,這不是問題,關鍵是注冊起來是不是簡單便捷,現在社交媒體那麼發達,注冊環節完全可以支援社交媒體賬号直接登入,可以讓使用者初始體驗更加流暢;其次是使用者進來之後,你的産品是否能在短暫的幾十秒内抓住使用者,再有内涵的應用,當給使用者的第一印象不好、解決不了其需求時,也會“相親失敗”。
3、提高留存率(Retention)
在解決了使用者活躍問題之後,很多開發者又面臨另外一個問題,“使用者來得快,走得也快”,通常我們會說這個産品沒有粘性,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通過日留存率、周留存率、月留存率、等資料名額結合版本交叉、人群交叉、管道交叉進行使用者流失的監控,關注使用者流失情況,并找出使用者流失的群體特征進而有針對性的防止使用者流失并且挽回流失用;當然,留存率跟應用類型也有很大關系,工具類應用跟社交、購物、遊戲類應用留存率是有差異的;與此同時開發者還要關注DAU/MAU這個資料名額,DAU/MAU是社交遊戲類和線上類應用常用的一項評估名額,用于分析使用者粘度。比值越趨近于1表明使用者活躍度越高,在比值低于0.2時,應用的傳播性和互動性将會很弱。行業中也常用DAU/MAU乘以30來計算每月使用者平均活躍天數。
4.擷取收入(Revenue)
擷取收入是應用營運最核心的一塊,也是大部分開發者最關心的部分,目前應用的收入主要有三種:付費應用、應用内付費、應用内廣告。付費應用在國内的接受度較低,包括Google Play Store在國内也隻推免費的應用,目前中國市場來講,廣告是大部分開發者的主要收入來源,其次是應用内付費,遊戲和購物類應用比較明顯。但是不管以上哪種收入來源,收入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來自使用者,是以前面所說的擷取使用者、提升活躍、提升留存是應用擷取收入的必需基礎,隻有使用者基數大了,收入才能上量、規模化。
5、自傳播(Refer)
以上是AARRR營運模型的前4個模型,其實很多開發者到了第4層次就結束了,由于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APP營運增加了一個環節,就是基于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像之前的“臉萌”、“足記”等應用,是很好的展現,但是第5個層次表現最明顯的是“美拍”等短視屏社交類應用,很多使用者覺得應用本身好玩,主動地分享到社交媒體中;其次一種就是基于内容的傳播,使用者覺得内容有價值就會分享,這一點“今日頭條”等新聞類應用最為凸顯;但不管你的應用屬于哪種類型,始終有一個核心就是:産品本身及内容是否真正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且産生了價值。這個核心是自傳播的核心,當有一定使用者基數的時候,這種基于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就很可能會産生爆發性使用者增長。從自傳播到再次擷取新使用者,應用的營運形成了一個螺旋式上升軌道,那些優秀的應用就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不斷的擴大自己的使用者群體。
在APP産品設計本身基于AARRR模型搭建的統計分析平台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應用内要放置一個業務頁面,但是從産品角度來講,是放在A頁面好還是放在B頁面好,就會出現沖突,此時基于AARRR營運模型搭建的移動應用統計分析平台便發揮了作用,我們可以通過自定義事件去做A/BTEST,通過具體資料看最終業務轉化,以資料為支撐去決策A和B到底哪個最合适,最重要的是可以基于AARRR營運模型分析具體業務狀況,最終實作業務的良性發展;是以,未來APP發展的方向是:資料驅動産品設計和營運。
通過上述AARRR營運模型,我們了解到,擷取使用者隻是營運的第一步罷了,好故事還在後面,如果隻重視推廣,不重視營運中的其他幾個層次,任由使用者自生自滅,那麼應用的前景必然也是暗淡的,覺得有興趣還想了解更多有關APP推廣知識的ASO優化技巧的夥伴們,歡迎來優派網,優派網作為國内最大的APP推廣社群平台,提供以ASO優化為核心的交流社群,同時提供ASO線上教育訓練與ASO技術支援服務,是學習APP營銷推廣的首選平台。
轉載于:https://my.oschina.net/u/2449602/blog/50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