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oT】 産品設計:競品分析思維(WHW模型)

流程搭台,架構唱戲。

競品思維能力要求有競品意識,要不斷去找對标對象,是一種戰略規劃工具。

競品分析架構:What、Who、How。

用産品思維做競品分析:

1)Who:使用者是誰?

競品分析文檔是做給誰看的?

讀者是哪些人?

可能是老闆、投資人、客戶、銷售員、産品團隊……

使用者關心哪些内容?

你想讓使用者了解什麼?

不同的使用者(讀者)有不同的關注點,競品分析報告要展現他們的關注點。

2)What:競品分析目的和目标

做競品分析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上司的決策提供支援,還是想學習借鑒對手,又或者想要達到市場預警的目的?

目前産品處于什麼階段?

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

想通過競品分析解決什麼問題?

要知道,競品分析要解決産品相關的問題才能展現其價值。

競品分析的目标是什麼?

如何判斷競品分析報告做得好不好?

不是看競品分析報告的内容是否豐富、PPT做得是否精美,而是取決于能否達到競品分析的目标。

使用場景是什麼?

競品分析報告在什麼場景下使用?

是發給别人閱讀,還是在會議上示範?

如果是在項目立項會議上給老闆與投資者看的,那内容上就要求做到精練、條理清晰,格式以PPT為佳。

平日裡,我們可以多準備一些産品素材,但并不是都要在會議上呈現出來,而是為了在别人提問時可以信手拈來,這些内容可以放在報告的附錄中。

你有多少示範時間?

這關乎你的PPT要準備多少内容。

如果是在産品團隊内部使用,則内容可以更豐富些,而且格式不限,Word、Excel、PPT、思維導圖都可以,依團隊使用習慣而定。

3)How:如何做競品分析

如何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

競品分析的輸出物是一份獨立的報告還是其他文檔的一部分?

商業計劃書、立項報告、産品戰略規劃報告中都有關于競品分析的章節。如果屬于其他文檔的一部分,其他章節可能是他人寫的,這樣就要考慮與其他部分的銜接,并且保持寫作風格一緻,以保證文檔能給人良好的整體體驗。

報告要按照金字塔原理,采用“總—分—總”的結構,且邏輯要清晰。特别是長達幾十頁的PPT,要把分析的結論要點寫在前面,提前告知使用者。

低成本驗證試錯

應用精益創業的思想,先做一個MVP(最小可用産品)低成本驗證試錯。先花一點時間填寫一頁紙的競品畫布,确認後再去做競品分析、寫競品分析報告,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返工的風險。

*** 市場分析與競品分析差別

做市場分析時,有時也會對競品做分析,是以市場分析報告中會包含競品分析的内容;做競品分析時,根據分析目标,也可能會做市場分析,即競品分析報告會包含市場分析的内容。

競品分析包含産品分析:做競品分析時,若目的是學習借鑒,那麼此時的競品分析就相當于産品分析。

産品分析包含産品體驗分析:進行産品分析時,可以對産品商業模式進行分析,也可以對産品的使用者體驗設計進行分析。

如果是對産品的使用者體驗設計進行分析,此時的産品分析就是産品體驗分析。

什麼是競品分析呢,示例:有個親戚請你幫忙推薦一款手機,你會怎麼做?

1)What:明确分析方向

了解他對手機的需求、預算、喜好。

比如:預算在2500元以内,主要用來看新聞、拍照。

2)Who:鎖定分析目标

鎖定幾個目标品牌,比如小米、華為、OPPO……

3)How:

分析次元:明确他關注的方面,比如價格、配置、外觀、拍照功能……

資訊搜集:通過多種管道去收集你所關注的資訊,比如上網搜尋、去實體店體驗、問一下身邊的人……

彙總分析: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比較分析,比如通過橫向比較确定成本效益最高、最符合他需求的一款手機。

輸出結果:向他推薦并說明理由。

*** 什麼是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六步驟

1)明确目标:明确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想解決什麼問題、競品分析的目标是什麼;

2)選擇競品:選擇你要分析的競品;

3)确定分析次元:根據你的競品分析目标,确定要從哪些次元分析競品;

4)收集競品資訊:從各種管道收集競品資訊;

5)資訊整理與分析:對收集到的競品資訊進行整理與分析;

6)總結報告:得到競品分析的結論,輸出競品分析報告。

What(内容)

開始做競品分析時要明确目标、考慮輸出成果。不清楚競品分析的目的與目标,會導緻做競品分析時抓不住重點,不清楚競品分析該做到什麼程度、何時算完成競品分析報告,做出的競品分析報告也很難滿足實際應用需求。

開始競品分析之前,要先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為哪個産品做競品分析

明确為哪個産品做競品分析,這樣競品分析的輸出成果才能有針對性地為該産品提供價值。

2)該産品目前處于哪個階段

在産品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做競品分析,在不同階段做競品分析的目标與側重點不同。

産品發展階段劃分:

在品類不同的發展期間,使用者對品類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對應的,競品選擇政策也是不一樣的。

    産品開發期 - 孕育期

    産品引入期 - 嬰幼兒

    這一階段,使用者對于品類的認知剛剛起步,絕大部分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這個品類的存在,是以,想要迅速占領市場,最佳的方式就是對标人們既有認知中的老品類,以老品類競品的身份出現更容易獲得關注。

    比如:

    家用轎車剛進入市場的時候就是綁定了馬車這個老品類,從使用者熟悉的馬車入手,告訴使用者自己是更快的馬車、不用馬拉的馬車,進而快速從馬車市場中搶取了市場佔有率。

    如果家用汽車僅僅一遍遍強調自己是XX牌汽車,使用者很可能因為聽不懂而無法與之有進一步的連接配接。

    3)産品成長期 - 青少年

    進入品類成長期就意味着,市場上消費者已經有部分使用者了解使用這個品類的産品,但是相對于成熟品類來說,這個品類的普及程度還遠遠不夠,品類的市場佔有率還需進一步擴大。

    對于在該品類内所處不同市場地位的品牌來說,選擇誰作為競品情況比較複雜。

    還是以家用轎車這個品類為例,假設A為該品類的上司品牌,他的競品很可能還是馬車,因為他此時依然是要擴大整個品類的市場,将擁有龐大使用者群的馬車作為競品是最容易出效果的。

    而對于品類内排名第二、第三的品牌而言,也許搶上司品牌A的潛在使用者(即已經知道家用汽車這個品類,對家用汽車這個品類有需求,但對品牌還沒有概念)就足夠了。

    又或者,你是品類市場中占比最小的品牌,那麼選擇誰做對手更好就不能一概而論,想要先活下去的,是一種選法,想要搏一把的,又是一種選法,具體可依據企業自身的經營政策。

    4)産品成熟期 - 中年

    目标市場絕大部分消費者已經熟悉這個品類,而且對品類的需求增長逐漸緩慢,總體的市場容量保持不變或者小幅增長,這種情況下,企業的主要競品可以以同行其他品牌為主。

    比如:在家用轎車這個品類上,有不同的品牌代表不同的特性,就是和别的品牌有什麼不一樣,沃爾沃代表安全,寶馬代表駕駛的樂趣,可能還有消費者認為,日系品牌代表省油等。

    5)産品衰退期 - 老年

    消費者對于品類的需求呈現出快速下滑,甚至出現新品類開始替代原有的老品類,且趨勢明顯,此時對于該品類下的企業來說,就不是選哪個品牌做競品的問題了。

    當務之急是要換一個賽道,尋找新的定位機會。

    比如:

    通過品類某些特性的創新,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或者通過品類分化占領新的市場機會等等。

    産品處于什麼時期決定你的競品政策。

3)目前産品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什麼

産品的哪些問題可以通過競品分析來解決?通過競品分析能夠解決産品的問題,競品分析才會變得有價值。

4)做競品分析的目的是什麼

換句話說,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

你想通過競品分析解決什麼問題?

想通過競品分析知道什麼?

如果是别人讓你做競品分析,首先需要清楚他的目的與意圖是什麼、想通過競品分析解決什麼問題以及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這裡建議用競品畫布進行分析,因為競品畫布會提醒你需要明确哪些問題。

“目的”“目标”是極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我舉個例子來幫助讀者了解這兩個概念的差别:

● 減肥的目的:為了身體健康或改善形象(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意圖)。

● 減肥的目标:1年内瘦身20斤(可衡量、可實作的結果,通過實作“目标”達到“目的”)。

競品分析常見的目的有三種:決策支援、學習借鑒、市場預警。具體會結合競品分析的目标進行介紹。

5)競品分析的目标是什麼?

為了達到目的,還要設定更具體的目标。

    1)競品分析的目的是決策支援

        常見的競品分析目标如下:

        ● 判斷是否該進入一個新市場,是否該做一個新産品;

        ● 幫助新産品找準定位,找到細分市場,避免與行業巨頭正面競争;

        ● 在産品銷售、競标時提煉賣點,幫助銷售人員賣出産品;

        ● 通過競品分析,制定産品的競争政策。

    2)競品分析的目的是學習借鑒

        常見的競品分析目标如下:

        ● 通過分析業界的成功産品,找到産品機會,先“抄”再“超”,進而得到“鈔”;

        ● 與業界标杆比較,發現差距,取長補短;

        ● 借鑒競品,幫助形成産品的功能清單;

        ● 為功能的原型設計提供參考;

        ● 學習競品的營運推廣手段。

    3)競品分析的目的是市場預警

        常見的競品分析目标如下:

        ● 宏觀環境預警:發現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異動;

        ● 行業環境預警:發現供應商、客戶、現有競争者、新進入者和替代者的異動;

        ● 競争對手監測:監測競品的市場表現、競品的推廣手段、新競争對手的出現。

6)競品分析的輸出成果是什麼?

在開始做競品分析時要先考慮輸出成果以及如何更好地輸出。

在大多數情況下,競品分析的輸出成果是一個獨立的競品分析報告,也有可能是其他文檔(如商業計劃書、産品規劃報告、産品立項報告)中的一部分。

Who(對手)

選擇正确的競争對手也是很關鍵的一步。

選擇不同的對手會得到不同的競争政策,獲得的分析結論也會差别很大。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競品分析的第2個步驟:選擇競品。

競品分類,競品可以分為很多類型:

1)品牌競品

品牌競品是指産品形式和目标使用者群相同,品牌不同的競品。

品牌競品與你的産品争奪同一個市場,有直接競争關系。

例如,小米手機vs華為手機,可口可樂vs百事可樂。

2)品類競品

品類競品是指産品形式不同,目标使用者群類似,屬于同一品類的競品。

品類競品與你的産品有間接競争關系,也會影響你的産品的市場佔有率。

例如,可口可樂與王老吉都屬于飲料品類,屬于品類競品;王者榮耀與魔獸世界都屬于遊戲品類,屬于品類競品。

3)替代品

替代品是指産品形式、品類不同,目标使用者群類似,能滿足使用者相同需求的競品。

替代品互相之間有替代競争關系,此消彼長。

例如,滿足人們出行需求的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轎車、自行車等,它們互相之間是可以替代的,上班可以坐公共汽車、開車,也可以騎自行車。

    替代品還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

    ●時間競争者:互相搶奪使用者的時間資源。例如,各種直播、新聞、短視訊、手遊等産品層出不窮,都在搶奪使用者的時間,而使用者的可用時間是相對固定的,是以這些産品是競争關系,互為替代品。例如,王者榮耀vs抖音。

    ●預算競争者:搶奪使用者的預算資源。例如,公司年底有抽獎活動,預計要花費100萬元來采購獎品,可選iPad、iPhone、小家電等,它們彼此成為預算競争者。

    ●跨界“殺手”:有些看起來毫不相幹的産品,由于能滿足相同的需求,也可能跟你的産品構成競争關系,甚至打敗你的産品!跨界“殺手”特别需要行業領先者警惕。跨界“殺手”的案例屢見不鮮:柯達膠卷vs數位相機,數位相機vs智能手機,ATM機vs移動支付,友善面vs外賣……

4)參照品

參照品是指跟你的産品可能沒有競争關系,但是值得你學習借鑒的産品。

比如,鋼琴少兒教育訓練機構與舞蹈教育訓練機構沒有直接競争關系,但可以學習對方的招生政策、營運推廣方式。

當然它們之間也可以考慮異業合作。

參照品可以跨界去找,很多創新是通過跨界學習借鑒而來的。

例如,微信紅包是從國内過年發紅包的傳統中得到的啟發;

嬰兒保溫箱的發明是從小雞孵化器得到的創新靈感;

可口可樂可以學習借鑒江小白的文案設計、營銷方式。

競品初選:

根據競品分析的目的初步選擇競品,競品分析的目的不同,要選擇的競争對手也會不同。

當競品分析的目的是“決策支援”或“預警避險”時,可以從“品牌競品、品類競品、替代品”中尋找競品,具體選擇原則如下:

    1)市場佔有率

    取同一個目标市場中市場佔有率比較大的前幾名,特别是排名第一位、第二位的産品。

    如果産品的形式是App,可以參考軟體下載下傳排行榜、App Store或其他軟體釋出管道的排行榜來選擇。

    2)大公司背景

    有的同類産品雖然目前不夠成熟,但如果有大公司背景,很有可能迅速做大,是以不能忽視。

    在米聊第一版釋出後的一次聚餐中,提及騰訊時,雷軍曾這樣說:“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據内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

    可惜2個月之後騰訊就釋出了微信,而米聊逐漸退出市場。

    3)使用者回報

    針對我們産品要滿足的需求,我們的目标使用者選擇了哪些産品來滿足那些需求?哪些産品的使用者數量最大?哪些産品最受使用者歡迎?

    4)跨界替代品

如果你的産品處于市場領先地位,除了關注同類競争者外,還要保持警惕,關注跨界競争對手。

當競品分析的目的是“學習借鑒”時,可以從“品牌競品、品類競品、參照品”去尋找競品,具體選擇原則如下:

    1)市場佔有率

    品牌競品、品類競品當中市場佔有率領先的競争對手,其能夠領先必有過人之處,要善于從領先的競争對手身上學習。

    2)跨界參照品

    跨界參照品可以給我們産品設計方面的啟發,幫助我們進行産品設計方案的創新。

    3)産品鼻祖

    産品鼻祖就是最早開創某一産品品類的産品,例如:

    微網誌類産品的鼻祖是Twitter;

    團購類産品的鼻祖是Groupon;

    移動支付的鼻祖是PayPal;

    手機紅包的鼻祖是微信紅包,其靈感來源是實物紅包,這是中國原創的。

    為什麼要選擇産品鼻祖做競品呢?

    該産品之是以能成為鼻祖,是因為它率先滿足了特定使用者群的某種需求,研究它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使用者、了解需求,有助于我們抓住該産品的關鍵成功因素。

    例如,在Twitter問世之前已經有成熟的部落格産品,但為什麼Twitter還可以異軍突起呢?Twitter産品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是能夠用140個字元發表使用者狀态嗎?

    140個字元的限制隻是表面現象,更深入地挖掘,我們會發現,140個字元的限制把使用者發表狀态的門檻大大降低了。

    寫一篇幾千字的部落格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門檻太高了,而140字以内的内容大多數人都可以輕松地寫出來,是以使用者的參與感很高,Twitter也是以流行起來。

    可見,Twitter這個産品鼻祖的關鍵成功因素是降低使用者的參與門檻。

    微信的朋友圈進一步降低了使用者的參與門檻,不需要文字也可以發朋友圈,它甚至把發表純文字的入口都隐藏起來,需要長按發表狀态的圖示才可以。

競品精選:

    競品的4個種類——品牌競品、品類競品、替代品、參照品,以及具體的選擇原則,但這樣初選出來的競品數量仍會比較多,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逐個進行深入分析,是以接下來,我們要從大量初選競品中精選重點競品進行深入分析。

    不能跳過“競品初選”的步驟!

    不要憑直覺直接選擇競品,這樣容易遺漏重要的競品,很多産品之是以失敗就是因為對競争對手“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在工作實踐當中,通常需要從初選競品中選擇3個左右的競品進行深入分析。

    那到底該選擇哪些競品進行深入分析呢?其實這是優先級的問題。

    請思考一個問題:

    上述4種競品——品牌競品、品類競品、替代品、參照品,你認為它們的優先級是怎樣的呢?

    表面看起來,競品帶來的威脅程度依次為品牌競品>品類競品>替代品>參照品,是以你可能會認為選擇競品的優先級順序也是品牌競品>品類競品>替代品>參照品。

    其實不然,根據競品分析的目的、産品的不同階段、産品所處的競争地位,它們的優先級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确定,沒有統一的原則。

    下面列舉幾個典型場景供讀者參考:

    ● 如果你做的産品處于競争激烈的“紅海”,已有很多“品牌競品”,若你的産品在市場上排名第4位,你要制定競争政策超越對手,那一般會選品牌競品的前3名。

    ● 如果你的産品在同類産品中遙遙領先,競品分析目标是監測對手并預警,除了注意品牌競品中排行第2位的産品,防止被超越,還要考慮從“品類競品”“替代品”中尋找潛在競争對手,特别是“替代品”中的“跨界殺手”。

    ● 如果你的産品還沒開始生産,現處于立項階段,那麼挑選競品時,眼界可以放寬一點,“品牌競品”“品類競品”“替代品”都可以考慮,關鍵是看看有哪些産品解決了使用者的相同需求。

    ● 如果你的産品具備“禮品”“獎品”的屬性,則要考慮“預算競争者”。

    ● 如果你的競品分析的目的是學習借鑒,最好選不一樣的競品種類,因為同一類産品通常同質化現象很嚴重,選其他競品種類更有可能激發新的想法。

    對精選出來的競品要做深入分析,但并不是說其他初選出來的競品就不用關注了。

    須知,行業環境與市場環境在動态變化,競品也是動态變化的。

    我們在不同階段做競品分析時選擇的競品可能是不同的,現在的競品是A,未來的競品可能是B,是以,對其他初選出的競品也要保持關注、定期回顧,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并對選擇的競品及時做出調整。

競品分析決定了營銷政策、推廣管道、閱聽人定位以及投放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能僅僅定位到“同行”。

企業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

一個企業做競品分析,是為了從競争者那裡搶使用者。

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是因為使用者,使用者才是關鍵。

使用者認為我們是什麼,把我們歸到哪一類,我們就應該在這個範圍内去找自己的競品,這之後,才談得上搶使用者。

粗暴定義競品是“同行”這個思路,是我們自己認為自己的歸類,而不是使用者的認知。

是以,談到競品分析,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重新定義使用者視角下的競品分類。

什麼是使用者視角下的競品分類:

示例:

你開了一家韓餐店,以炸雞為主,輔以炒年糕等南韓小吃。

也許在你的認知中,你的産品是餐飲,競争對手是附近的餐廳;

而在使用者心目中,你的産品是零食,當他想看球追劇的時候,你才會進入到他的視線,而這時你的對手,是久久鴨和樂事薯片。

是以,我們必須從使用者的視角去看我們到底在跟誰打對台——在這一步,我們并不是分析“分類”,而是在分析“使用者”:

How(方法)

産品視角:

産品視角是從影響一個産品成敗的因素進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

● 功能;

● 使用者體驗設計;

● 團隊背景;

● 技術;

● 市場推廣;

● 戰略定位;

● 使用者情況;

● 盈利模式;● 布局規劃;

● ……

這些分析次元是為了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競品做得怎樣?涉及功能、使用者體驗設計等次元。

● 競品是如何做到的?涉及團隊背景、技術、市場推廣等次元。

● 競品為什麼這麼做?涉及戰略定位、使用者情況、盈利模式等次元。

● 競品下一步會怎麼做?涉及布局規劃等次元。

下面我們逐一介紹每個分析次元的分析要點。

使用者視角:

使用者視角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看使用者在選擇産品時會關注哪些方面。

我們可以從使用者視角進行競品分析,對比評估我們的産品與競品的競争力,并制定競争政策。

從使用者視角進行競品分析時可以使用$APPEALS方法這一分析工具(如圖2-17所示)。

$APPEALS方法是IBM在IPD方法論中總結出來的客戶需求分析的一種方法。

它從8個方面對産品進行客戶需求定義和産品定位:

$-價格(Price)

A-可獲得性(Availability)

P-包裝(Packaging)

P-性能(Performance)

E-易用性(Easy to Use)

A-保險性(Assurances)

L-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of Cost)

S-社會接受程度(Social Acceptance)

1)$-價格

這個要素反映了客戶希望為一個滿意的産品/服務支付的價格。

主要根據以下方面進行評估:

技術、低成本制造、物料、人力成本、制造費用、經驗、自動化程度、簡易性、可生産性等。

2)A-可獲得性

這個要素描述了客戶能否友善地獲得産品與服務。

該要素考慮整個購買過程的便利程度,包括預售的技術支援和示範、購買管道/供應商選擇、傳遞時間、客戶訂制能力等。

3)P-包裝

這個要素描述了使用者期望的産品設計品質、特性和外觀等視覺特征。

對于包裝的考慮應該包括樣式、子產品性、內建性、結構、顔色、圖形、工藝設計等方面。

4)P-性能

這個要素描述了使用者對這個産品的功能和特性的期望。

産品的工作性能怎樣?

産品是否具備所有的必需的和理想的特性?

它是否提供更好的性能?

這一要素從客戶角度來衡量,如速度、功率、容量等。

5)E-易用性

這個要素描述了産品的易用屬性,主要考慮客戶對産品的舒适度、學習便利性、文檔、支援、人性化顯示、輸入/輸出、接口、直覺性等方面的要求。

6)A-保險性

這個要素通常反映了産品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品質方面的保證。

它包括保證、鑒定、備援度和強度幾個方面的要求。

7)L-生命周期成本

這個要素描述了客戶在使用産品時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主要考慮安裝成本、教育訓練成本、服務成本、供應成本、能源效率、價值折舊、處理成本等。

8)S-社會接受程度

這個要素描述了影響客戶做出購買決定的其他影響因素,主要考慮口頭言論、第三方評價、顧問的報告、形象、政府或行業的标準、法規、社會認可、法律關系、産品義務等對使用者購買決定起了怎樣的促進作用。

$APPEALS方法提供了一個分析架構,我們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産品類型對各個次元進行細分。

例如,汽車産品的$APPEALS分析架構:

以上是從産品視角、使用者視角介紹了常見的分析次元。

産品視角從産品的成功因素進行分析,常見的分析次元如下:

功能、使用者體驗設計、團隊背景、技術、市場推廣、戰略定位、使用者情況、盈利模式、布局規劃。

使用者視角從使用者選擇産品時所關注的方面進行分析,以$APPEALS作為分析架構。

上述分析次元加起來有近20種,我們不需要對這麼多分析次元逐一進行分析,可以把這些分析次元當作檢查清單(Check List),避免遺漏,也用于提醒我們不要局限于“功能、設計”這些分析次元。

如何選擇分析次元

選擇分析次元時,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據競品分析的目标、産品的關鍵成功因素選擇一些次元進行重點分析。

1)分析次元是由競品分析的目标決定的

例如,筆者在做一個企業級OA産品時,客戶希望增加一個類似微信朋友圈的“同僚圈”功能,競品分析目标是學習借鑒微信朋友圈的設計,分析次元是“使用者情況”“功能”“互動設計”“資訊架構”“UI設計”,筆者打算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微信朋友圈,來幫助筆者設計“同僚圈”。

在産品的營運推廣階段,我們的企業級OA産品是面向中小型企業的,每個客戶都是獨立安裝部署,運維成本很高,老闆希望将其改成SaaS模式,以降低成本。

而企業級SaaS産品的營運與網際網路産品的營運差異很大,我們在這方面缺乏經驗,希望學習一下業界的優秀案例。

競品分析目标是學習借鑒企業級SaaS産品的營運推廣方法,我們選擇了這一領域的明星産品Teambition作為參照品,分析次元是營銷組合策

2)不同的産品類型,分析的側重點也會不同

在實際的競品分析工作中,并不限于這些分析次元,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析目标、産品類型增加新的分析次元。

網際網路産品(to C)與企業級産品/行業應用(to B)有很大的差異性,如表2-2所示。

簡單來說,網際網路産品是“讓使用者爽”,企業級産品是“讓客戶赢”。

3)産品的關鍵成功要素不同,分析的側重點也會不同

不同的産品類型,關鍵成功要素是不同的。

比如,電商産品會比較關注物流、支付;

餐飲行業會比較關注地段、菜品等。

我們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産品的關鍵成功因素進行分類,如圖2-20所示。

圖2-20 産品的關鍵成功要素

●營運驅動。

大型的産品如淘寶、滴滴打車,發展中的産品如58到家、摩拜單車等,這種産品互動敏感性低,效率敏感性高。也就是說,要使這種産品成功,不是把産品App本身的使用體驗打造到極緻就可以,營運會更關鍵。

●技術驅動

像訊飛輸入法、無人駕駛汽車、搜尋引擎等産品,技術門檻比較高,技術是關鍵成功要素。

●體驗驅動

很多工具類産品,像墨迹天氣、有道雲筆記、美圖秀秀等,互動敏感性高,使用者更看重使用體驗。

●資源驅動

像12306這樣有壟斷資源的産品,或QQ和航旅縱橫等擁有關鍵資料資源的産品,就構成了競争壁壘。

在選擇競品的分析次元時,要結合産品的關鍵成功因素進行重點分析。

*** 輸出

正常的一些資料來源主要是一些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咨詢或報告公司,比如:艾瑞咨詢、Talkingdata、IDC、麥肯錫、易觀智庫、企鵝智庫、CNNIC、百度指數、友盟資料、App Annie等。

行業協會與企業官網也是不錯的選擇,一般是行業内的自律組織,很多行業協會都會定期在網站上釋出業内活動、重大新聞、大型會晤、科技進步以及行業資料。

很多官網都會詳細介紹拳頭産品,甚至提供完整的産品手冊(新手說明、常見問題、技術文檔等),你可以和自己的産品比對,快速找出優缺點。

通過分析産生有效的輸出,結論可以圍繞市場競争、産品定位、商業模式、營運政策和功能操作等。

1)市場地位

可以從市場佔有率、下載下傳量、使用者數量等多個角度去分析産品在目前行業處于什麼位置,目前行業中的标杆産品是什麼,自己的産品處于什麼地位,和标杆産品之間的差距又在哪裡。

另外還可以從使用者的心智模型去分析,看使用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産品的,你的産品并不一定是你眼中看到的産品,使用者怎麼看待你的産品就會怎麼去對待你的産品。

2)産品定位

關于産品定位 ,一般都是能夠用一句話來概括的,通常就是産品的第一個版本具有的功能,然後在有了一定的使用者基礎的情況下逐漸添加一些後續的功能。

對于産品定位的分析,可以從産品功能、使用人群、使用場景等角度分析。

3)商業模式

通常大家一說到商業模式都會說到怎麼賺錢,其實這隻是盈利模式,商業模式包含的範圍則更加廣泛。

商業模式:

盈利模式、業務模式、管道模式、使用者模式等。

賺錢隻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商業價值和使用者體驗之間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存在,企業應該盡可能的在商業價值和使用者體驗之間找到合适的平衡點。

4)營運政策

不同類型的産品采用的營運政策是不同的,可以針對競品采用的一些營運政策進行分析,看競品都有哪些營運政策,不同的管道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如何,競品的哪些營運活動做得很成功,哪些營運活動做的效果并不明顯。

對于競品做的好的營運活動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哪些坑是可以避免的,同時針對自己産品處于的階段和特點進行分析,對接下來的營運政策進行分析思考。

5)功能特色

利用卡諾模型将産品的功能進行分類的話,會分為基礎性功能、期望型功能、興奮型功能、無差異型功能、和反向型功能。

對于基礎型功能和無差異型功能的分析可以簡略的進行帶過,因為基礎型功能屬于沒有什麼差異化但是必須都要有的功能,而無差異型功能則是對産品并沒有造成什麼影響,是以對于這兩類功能可以簡略進行一下分析。

對于期望型功能和興奮型功能需要進行重點的分析,這兩類功能恰恰是能夠拉開産品層次的地方,可以分析對比競品中有哪些功能我們的産品是沒有的,競品中又有哪些功能是值得我們來進行借鑒和參考的,但是在借鑒和參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差異背後的原因,應該去參照産品定位,公司背景等方面去進行分析,而不是進行簡單模仿。

對于反向型功能,則需盡量的去避免,因為這些功能都是會給産品減分的,可能會導緻使用者抛棄産品,使用者的轉換成本是越來低了。

反向型功能有可能是因為産品的某些功能違背了最初的産品定位,也有可能是因為商業需求而添加的。

對比特色功能就是對比雙方的産品偏重方向,這個是拉開産品差距的地方。分析這個特色的價值,使用者為什麼喜歡,可複制性強不強等。

梳理競品的版本疊代和演化路徑,可以在安卓市場或者APP Store 中就可以查詢到。主要是找出它的關鍵時間節點、版本更新情況和當時的營運手段,最重要的是預測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