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作者:春河月亮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編者按:這是中國裡程最長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納斯,南至廣西東興,穿過新疆、西藏、雲南和廣西,完全建成後全程長達10065公裡。

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舉世聞名的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這是民族特色最濃郁的公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俄羅斯族、藏族、獨龍族、傣族、景頗族、壯族、京族……幾十個民族沿路而居。

這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公路,她從阿爾泰山奔騰而下,穿過雪山、草原、沙漠、冰川、熱帶雨林,最終抵達蔚藍大海。

這就是219國道!

從3月29日開始,新華社采訪小分隊沿着219國道,從雪山奔向大海。

随着行進式報道的開展,本期“我在現場”撷取記者在天山以北經曆的幾次扣人心扉的采訪,為您獨家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背器材爬雪山,邂逅守護“人間仙境”的蘇卡

記者的兩萬裡“山海之約”,始于G219國道起點的喀納斯景區。在這裡,有一個天下聞名的山村——禾木村,一座座原木壘起的木屋靜靜地矗立,小橋流水,炊煙袅袅……古樸的山村就像喀納斯湖一樣迷人。就在這個“人間仙境”,記者發現了比美景更加令人感動的故事。

雖已不是旅遊旺季,但清晨7點剛過,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旅遊者開始陸陸續續地爬上了禾木村後山的哈登平台,這裡是觀賞日出美景最好的位置。9點半左右,遊客們開始陸續下山,幾乎與此同時,在山腳下的馬場,禾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卡已經和觀光馬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們騎着馬,沿着馬道開始上山了。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3月30日,蘇卡(中)和馬隊隊員在禾木村後山的觀景平台上眺望村落。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不一會兒,蘇卡和幾名馬隊成員登上了平台,俯瞰全村,并商量優化馬隊未來發展的事。“參加馬隊感覺很好,天天掙錢!”馬隊成員阿德力對記者說,“旺季的時候一天能掙一千元左右。”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馬蹄行疾,記者卻步履蹒跚,背着數十斤的器材攀爬雪山,好不容易才追上馬隊。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3月30日,記者李響在雪地中采訪拍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記者發現,為了實作鄉村振興的目标,除了圍繞旅遊服務進行深耕細作,蘇卡還帶領村民成立山花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投資修建吉克普林滑雪場,總投資額數百萬元的布爾津縣(喀納斯景區)礦泉水廠項目也呼之欲出——皚皚雪原之上,被村民們譽為“守護者”的蘇卡正帶領着大夥在鄉村振興的路上“策馬奔騰”。

走訪馬隊、民宿、學校、商鋪……忙碌的一天,蘇卡腳步不停,記者快門不斷。晚上快8點時,太陽即将落山,寒風漸起。記者向蘇卡告别,勸他早點回家時才得知,他老婆和兩個女兒都在200多公裡外的阿勒泰,他是一個人在村裡工作。

“一年見不了幾次。要是忙起來,幾個月也見不了一次。”蘇卡說。

“那您的妻子和孩子不埋怨您嗎?”記者問道。

“我就說沒辦法。我是在這兒長大的,在這兒工作,為村民幹一點實事,就是這個,我就這樣給她們講。”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3月30日,蘇卡騎馬在村裡巡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當夕陽把最後一縷光線投射到蘇卡身上,他的頭發在風中閃着金色的光芒,這場景讓記者又想起了清晨蘇卡策馬奔騰的樣子。

或許,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每一次意氣風發的馳騁,都有着像蘇卡這樣奔忙的身影,以及這個身影後面更多默默奉獻的人,這也就是我們必将勝利的原因。

嘗塔城奶酪包,感受多民族之“甜”

順着G219國道向南,行駛了大約700公裡後,記者來到一座生活着25個民族的邊境小城——塔城市。這裡有一種食品正在風靡全國,它就是“塔城奶酪包”。記者忍不住一探究竟。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4月1日,在塔城市疆趣食品坊,員工們在制作“塔城奶酪包”。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在一家名為疆趣食品坊的食品廠,記者看到漢族、回族、維吾爾族、達斡爾族等多個民族的員工正齊心協力、分工協作,進行“塔城奶酪包”上市前的最後幾道工序:從業人員熟練地把烤制成型的面包切成四塊,每塊又橫向劃兩刀,接着,在劃開的面包裡抹上厚厚的奶酪以及葡萄幹、蔓越莓幹、核桃……最後,再撒上一層奶粉。

咬一口制作好的“塔城奶酪包”,面包的醇香、絲滑的奶香以及堅果的脆香、幹果的果香在口腔中碰撞交融,最終形成濃郁的甜香,給記者的味蕾帶來了“甜蜜的暴擊”。

奶酪包在各地都有,但為什麼塔城的奶酪包能風靡全國?記者采訪中發現,塔城市各民族長期在一起生活交往,飲食文化互相影響、借鑒、交彙,形成了濃郁的民俗風情,再加上塔城人對美食的熱情,最終培育出“塔城奶酪包”這種融合了多個民族食品特點的美食。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4月1日,在塔城市疆趣食品坊,食品廠創始人王會鵬(後右四)和部分員工在廠區内合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或許,照片拍不出味覺,但照片中的 “塔城奶酪包”,是美食之甜,甜在口中;更是民族融合團結之“甜”,甜在心裡。

夜訪“風口國門”,探尋阿拉山口之“心”

你能想象嗎?在219國道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天氣超過180天,連樹都無法挺起脊梁,隻能彎腰生長。這就是塔城向南、沿着219國道繼續行駛200多公裡後的“風口國門”阿拉山口。在這裡,有一群“風口國門衛士”。

采訪中,記者驚喜地發現,其中有三位是“一家子”,而且他們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xin”:小名新康的崔洪武、他的妻子劉欣以及他們的“孩子”——警犬康欣。忠心、愛心、責任心、進取心……在這裡的三天兩夜,記者探尋到了阿拉山口之“心”。

記者見到崔洪武的時候已是深夜。

4月4日淩晨時分,幾列來自哈薩克斯坦的貨運列車抵達。崔洪武和兩位同僚在寒風中出發開始檢查工作,将列車的每一個細節都精準過濾了一遍。

這樣的工作,28歲的崔洪武已經幹了10年。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4月4日淩晨,崔洪武(前)和同僚進行車體查緝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雖然已是春季,但入夜之後,氣溫降到了零度以下。再加上一陣陣不斷襲來的寒風,讓穿着羽絨服的記者需要不斷地跺腳才能勉強抵擋這徹骨之寒。

一列列火車緩緩駛入,又加速開走。崔洪武和同僚們不斷重複着熟練而又如機器般嚴密準确的檢查工作。

伴着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崔洪武結束了一夜的奔忙。幾乎與此同時,他的妻子劉欣在宿舍裡已經醒來,準備去執勤。兩人約好在食堂一起吃個早飯。一頓15分鐘的早餐,卻是這對小夫妻一天中難得的相聚時光。記者趕緊記錄下這個溫情的瞬間。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4月4日,崔洪武(左)和劉欣在機關食堂共進早餐。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我想到過艱苦,但是沒想到會有這麼艱苦。”回憶起2019年來到阿拉山口時的情景,劉欣笑着對記者說,“風能把我吹走,一點都不誇張,我那時候110斤。”

阿拉山口從此成了崔洪武和劉欣的交彙點。他們在這裡相遇,相知,相愛,并在2020年4月步入婚姻殿堂。半年後,警犬康欣也加入這個小家庭。

劉欣是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首批警犬女訓導員,康欣的主要工作是搜毒。“康欣對氣味很敏感,它一旦有重嗅的動作,我一般都會讓同僚重點檢查一下,反複确認到底有沒有問題。”劉欣介紹,緝毒犬主要靠嗅覺工作,帶犬民警身上的任何味道都可能對它造成影響,是以她從來不使用化妝品和護膚品。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4月4日,劉欣和警犬康欣進行車體檢查。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上午10點多,當第一輛入境貨車駛入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點,記者跟随劉欣和康欣開始工作。晚上19點多,劉欣帶着康欣回到犬舍,給它洗澡、喂食,整個流程要耗費三四個小時。直至深夜22點多,劉欣才回到兩人的宿舍。此時,崔洪武已經穿戴整齊,又準備出發了。

這就是這對“95後”小夫妻的一天,普通尋常的一天。

“對未來有什麼計劃?”記者問道。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4月3日,崔洪武(右)、劉欣和警犬康欣走在阿拉山口國門。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工作上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幹好,生活上計劃盡快要一個寶寶。”崔洪武說,他們準備把雙方父母輪流接到新疆來照顧,“這些年确實對父母虧欠太多,我工作10年,每一年的春節都是在這邊值班,沒有和老人一起過年。”

“是什麼讓你們選擇繼續留下來?”

“因為邊疆的條件很苦,是以我們的心貼得更近。因為阿拉山口的風很大,是以我們的根紮得更深。”

或許,他們和所有“風口國門衛士”一樣,都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和生活。走出兩人20平方米的宿舍,夜涼如水,長風四起的街道上幾乎空無一人,記者心中卻不斷有暖流湧起。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現在出發!開啟兩萬裡“山海之約”

4月6日拍攝的夕陽下的賽裡木湖。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結束阿拉山口的采訪,記者沿着219國道繼續行進,來到賽裡木湖,見到了綿延數十公裡的淡藍色“冰推”。冰封數月的湖面逐漸融化,廣袤的賽裡木湖正在奏響春天的序曲。

次日清晨,記者早起出發,擡頭看見“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内心瞬間洶湧澎湃:回望天山以北的數次采訪,正是有像蘇卡、阿德力、王會鵬、崔洪武、劉欣等一樣無數平凡人的默默奉獻和奮鬥堅守,才築就了大家今天的美好生活,未來也如春天般充滿希望。

4月7日,記者跨越天山山脈,前往南疆。正如風光壯美、飽含新時代中國故事的219國道一樣,兩萬裡“山海之約”,沿途的精彩報道仍在繼續。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李響

編輯:鄧堅、徐嘉懿、尹棟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