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留”餘承東

“去留”餘承東

本文收錄于#産業面孔#

意料之中,餘承東變了。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餘承東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身份亮相。一身筆挺西裝,說起話來半眯着眼,似乎和平時沒什麼兩樣。但在不少媒體人眼中,他确實變了:沒了往日“怼天怼地”的嚣張氣焰,甚至看起來“有點喪”。

就在前一天,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一紙公告,将“華為不造車”的時限再延長五年。這相當于直接給了在華為内部主張“造車”的餘承東一記當頭“棒喝”。

智能汽車賽道日新月異,傳統車企正積極轉型,新勢力在激烈厮殺,跨界玩家也籌備進場,華為的五年不行動,相當于直接封了“造車”之路。

“這隻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幹年後,大家都會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公告釋出當晚,餘承東在華為心聲社群留下這句話,字裡行間道盡不滿與心酸。

一時間,“餘承東怒而辭職”“餘承東跳槽小米”等消息不胫而走。盡管華為、小米對此已鄭重辟謠,稱這都是捕風捉影的猜測。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餘承東真委屈了。

1

“高調”。

和餘承東打過交道的人,基本都會用這兩個詞來形容他的行事作風。2016年,華為手機剛有起色時,他就敢放話“三年内幹掉蘋果、五年内超越三星”,并是以獲得“餘大嘴”稱号。對待“造車”一事,在華為内部,他也從未掩飾自己的野心。

然而,“餘承東一直想造車,但隻有他這一票同意,是以他也沒辦法。”早前,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采訪時打趣的一句話,曾引來一陣哄笑。

逗樂衆人的背後,餘承東“心裡苦”——

自2020年接手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以來,他一直希望盡快推動該業務線盈利,未來做中國的“第一”。然而,三年時間,累計上萬人,超過200億元的投入,換來的隻有“2022年華為汽車業務營收21億元,占華為總營收的0.3%”這樣不對等的成績。

“去留”餘承東

餘承東當然心急。

早在2011年負責華為手機業務時,同樣是從零開始,他在三年後的2014年,就憑借Mate7、P7等兩個“爆款”讓華為手機名聲大噪,銷售收入一路高歌猛進。

既然手機可以,汽車為什麼不行?

為了讓汽車更“賣座”,餘承東先是把手機銷售的經驗搬到了汽車上。同時被帶過去的還有他作為“餘大嘴”的習慣——說話不着調、愛吹牛、動不動就把“碾壓”“吊打”這樣的詞放在嘴邊。這與大衆印象中的企業高管“儒雅”“沉穩”的形象完全不比對。

比如,他曾說“現在還買燃油車,就像智能手機時代買功能機”“問界M7會完全超越豐田埃爾法、雷克薩斯LM等百萬級豪車的車型”“噴問界M7醜的人品味比較low”,等等。

本意是凸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打造的“AITO問界”車型的優勢,奈何卻總換來各路嘲諷。

“總有金句”“不缺話題”“每個字都踩在熱搜上”,這也是包括筆者在内的大多數媒體喜歡采訪餘承東的原因。前華為從業人員曾向筆者吐槽,團隊給他收集的媒體提問,他幾乎看也不看,總喜歡“即興發揮”。

結果就是,“老餘一張嘴,辟謠跑斷腿。”但也正是這些争議性的話語,幫助“AITO問界”在早期打響了知名度。

2

對餘承東而言,僅從口頭上助力“造車”還遠不夠。

今年3月,餘承東選擇走了一招“險棋”——在營銷管道中,默許供應商将“AITO問界”字樣改為“HUAWEI問界”。

餘承東此舉的真正目的,業内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有人說,他隻是單純想讓“AITO問界”進一步“蹭”上華為品牌的熱度,進而提振銷量——今年以來,問界車型銷量逐月下滑,2月銷量額僅3000多輛,環比減少約1000輛;

但也有人尖銳地指出,餘承東就是想趁任正非于2020年聲明“三年内不造車”的期限到來之際,再次試探他對“造車”一事的底線。

“去留”餘承東

在華為内部,餘承東一直是堅定的“造車派”。在他看來,要想讓汽車業務盡快盈利,比起銷售零部件或供應子產品化方案,還是直接“下場造車”最有“錢景”。

但無論如何,這一改,驚動了整個車圈。随着輿論不斷發酵,有媒體将此解讀為華為籌備“下場造車”的直接信号。曾産生與華為聯合造車念頭的傳統車企也對此深表擔憂,不願再與華為發展深度合作關系。

這是華為最不願看到的結果。近一年,包括徐直軍在内的公司高層反複強調,目前身處“制裁常态化”下的華為,最重要的任務是穩住現金流,更好地“活下來”。而“造車”恰恰是典型的重資産模式,行業門檻高,投資回報周期長,短期内無益于華為的穩健發展。

“餘承東這一步邁得太大,被噴慘了。”有華為内部人士透露。

在上周華為财報釋出會上,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更是罕見地點明“有人”在“造車”上反複做文章,不僅挑戰了公司的戰略底線,還加深了外界對華為的誤解。

“有些人、部門或合作夥伴在胡搞華為的名聲。這些事情查清楚後,華為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可不會被人随便利用。華為不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

字裡行間,直指餘承東工作失職。

任正非也再次釋出聲明。3月31日,他簽署了最新一版《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再次重申華為“不造車”,決策有效期五年。他還對華為品牌在汽車業務中的應用提出了嚴格的規定:

在車輛宣傳中不得出現“華為/HUAWEI”的字樣;

不能使用“華為問界”和“HUAWEI AITO”等相關詞語進行宣傳。

至此,餘承東對“造車”的試探,徹底被扼殺在襁褓中。

3

“華為造車”此路行不通,讓餘承東一時無語凝噎。在心聲社群寫下那句稍顯落寞的留言後,有不少人猜測,餘承東可能會成為第二個李一男,出走華為,獨立創業。

李一男曾是任正非極為看重的天才少年:23歲加入華為,不到四年就晉升為華為常務副總裁,一度被視為任正非的接班人。然而,2001年,不甘從研發部轉崗到市場部的李一男選擇辭職,獨立創辦港灣網絡有限公司。原以為這是一次好聚好散,不料很快,“李一男嘗試從老東家挖牆腳、動搖了華為基業”的消息就傳到了任正非耳中。最終的結果是,華為一紙訴狀将他告上法庭,“接班人”一夕成“叛徒”。

在“造車”一事上受了委屈的餘承東,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

筆者大膽揣測,不會。隻因餘承東與華為、與任正非之間的“羁絆”遠比外界想象的深。

1993年,時年24歲的餘承東加入華為。曆經3G産品線總監、無線産品線總裁、歐洲區總裁等職務後,2011年末,他被任正非一通電話喚回國内,正式接手華為手機業務。

“新官上任”的餘承東對人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還直接砍掉了低端智能手機和功能機業務線,目标直指高端市場。這也招緻了多個部門、多條業務線管理層的不滿。

而餘承東最開始打造的D1、P1兩代手機表現也不盡人意——發熱、卡頓、頻繁當機,導緻銷量低迷、差評如潮。據說,當時任正非在試用後一度大發雷霆,差點當衆把手機摔在餘承東臉上。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華為内部“倒餘”的聲音四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餘承東的工作能力,營運商和終端業務線幾乎每日有人遞“投訴信”。還有傳聞稱,不時就有華為高管把餘承東堵在辦公室,要求他主動離職。最後事情鬧到任正非那裡,這位華為最有威望的管理者一錘定音——“誰不支援餘承東的工作,就是不支援我!”

“去留”餘承東

如此,身處輿論漩渦的餘承東得以繼續出發。2014年,經曆三年鋪墊,華為Mate7全面“爆發”——上市三個月發貨200萬台,半年累計發貨量超400萬台。随後數年,華為手機銷售收入從75億元、93億元到3489億元,一路高歌猛進,成長為華為營收的最大支柱。

但即便取得了成績,公司内、外部對餘承東的質疑聲也從未停息。有的不滿他的能力,有的看不慣他“大嘴”的作風。有時,看不過眼的任正非也會對他進行一番“敲打”。即便如此,任正非始終看重餘承東的能力,評價他“能抓大放小,有戰略眼光”。

餘承東自己也曾在50歲生日時,在“朋友圈”發文表達過對任正非的感激之情——“感恩工作時遇到一個偉大老闆。”可見兩人之間,有種千裡馬和伯樂一般的惺惺相惜。

“去留”餘承東

“如果沒有任老,餘承東可能早就下課八百回了。”華為内部人士對筆者說。

現在,餘承東因為“造車”一事又挨任正非的“敲打”了。正如任正非所說——“我罵餘承東是因為愛他。餘承東太瘋狂了,多罵他能保證他不走彎路。”

對于老闆如此厚愛,一心撲在造車事業中的餘承東,不知會作何感想。

相關專題

産業面孔

【記者】許隽

【海報】吳穎岚 譚唯

【統籌】馬華

【作者】 許隽;吳穎岚;譚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