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料來看,中國彩電企業們在2022年過得不是那麼好。
據奧維雲網公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3634萬台,同比下降5.2%,零售額規模為1123億元,同比下降12.9%。實際上,中國彩電市場自2016年達到頂峰之後已經連續下滑多年,規模的萎縮也逼着存量玩家加快技術研發的腳步,倒逼行業誕生了一系列尖端顯示技術。
從2022年的趨勢來看,Mini LED、8K、超大尺寸面闆、高重新整理率等技術名額已經成為高端機型的标配,甚至有下放至中端産品的趨勢。不過,廠商的這番努力是否帶來了收獲?這一組最新的市場資料,或許有更直接的參考價值。
中怡康資料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彩電市場量規模達到848萬台,同比上漲5.3%。對于這一成績,行業認為這是市場回暖的積極信号,低迷多年的彩電市場,終于見到了希望。同時還有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廠商們積極布局的特色賣點取得了預期之外的效果,的确有更多消費者為其買單。
(圖檔來源:Veer.com)
隻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賣點”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他們之間的“吸引力”也的确有高低之分。
8K+OLED,沒有那麼吸引人
從中怡康資料整理的資訊來看,不同産品賣點之間的吸引力有着明顯不同,從中我們也能窺見電視行情的新風向。從資料來看,“Mini LED”和“高重新整理率”是第一季度中,線上+線下市場裡最受歡迎的産品賣點,相較于其他産品賣點更能吸引到消費者;“量子點”這一顯示技術同樣吸引力不俗,但“8K”和“OLED”這兩項顯示技術,對市場的吸引力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圖檔來源:中怡康資料)
針對如此資料,市場信号已經非常明顯:布局Mini LED和高重新整理率、量子點技術的廠商,更有機會在未來的市場中搶得先機。而8K和OLED兩大技術,廠商可以先放一放了。
不過,這樣的形勢變化似乎有迹可循,自2020年開始“Mini LED”和高重新整理率螢幕已經成為彩電行業中的“弄潮兒”,包括TCL、創維、三星、康佳等電視大廠均推出了自己的Mini LED産品線,并在技術研發、産品營銷等環節傾注重金。
(圖檔來源:TCL官網)
作為一種背光技術,Mini LED的到來讓螢幕擁有更高的螢幕亮度、更高的對比度、更好的色彩顯示和更低的功耗使得顯示效果擁有全方位的提升,直覺的體驗優勢,相信是消費者青睐Mini LED技術的核心原因。
更難得的是,電視上使用的大尺寸Mini LED顯示屏這些年來成本有所下降,已經逐漸從之前的“數萬元級别”回落至“萬元級”甚至“萬元内”,消費者體驗Mini LED技術的門檻降低,吸引力自然随之增強。
比如,我們在某電商平台上搜尋“Mini LED電視字樣”,可以見到主流品牌的中等尺寸産品價格來到了5000元上下,成本效益顯得非常突出。
(圖檔來源:京東)
在Mini LED之外,另外一個受到熱捧的産品賣點“量子點技術”也是直接和畫質相關,能讓電視在色域覆寫率、色彩控制精确性、紅綠藍色彩純淨度等各個次元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不難看出,對電視這個品類來說“視覺刺激”依然是推動消費者消費的最核心動力,盡管我們說電視的産品疊代進步已經進入瓶頸期,但消費者依然會用錢包為畫質更好的産品投票。
隻不過,同樣能夠提升畫質的“OLED”技術卻無法吸引到消費者,這和OLED技術本身的特色有關。簡單來說,OLED顯示面闆的确擁有更出衆的顯示性能,但用在大尺寸裝置上其維護成本高、壽命短的缺點被放大。另外,Mini LED等背光技術的出現使得非OLED面闆也能擁有出色的顯示效果,此消彼長之下自然讓OLED技術不再受到盲目追捧。
至于8K分辨率技術,資料似乎已經證明一切。在目前内容生态不完善、8K資源依然欠缺的情況下,消費者沒有太多動力去追逐8K分辨率電視,而且更新到8K電視後體驗還不一定會有提升,甚至有降低的可能性。
主要原因是,現在影視資源大多以FHD分辨率為主,如果使用8K電視播放FHD内容,難免會出現畫面拉伸而導緻清晰度下降。當然,考慮到8K電視高昂的售價,體驗門檻過高也是消費者“不感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漸行漸遠的“智能化”
作為視聽影音裝置,我們可以見到消費者選購電視的第一訴求還是畫質,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否預示着過去幾年風風火火的“智能化浪潮”已經告一段落?
我們認為,這可能已經成為事實。
不可否認的是,幾年前華為率先推出“智慧屏”産品的确為行業拉開了智能化的序幕,而後絕大多數的電視品牌也的确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智能化改造,但随着改造的完成頭部廠商們并沒有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将重心再轉回到“畫質”這一點上。
最有意思的是,華為現在宣傳自家“智慧屏”産品時,相較于“智能”賣點反而将更多的篇幅放在了“畫質”上,看來“智慧屏”的鼻祖華為,也明白現在賣電視還是宣傳畫質更能抓住消費者。
(圖檔來源:華為官網)
至于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盡管以手機廠商為主的科技企業希望将智能電視打造成所謂的“家庭智能中心”,但實際上電視在家庭中的定位一直都非常明确,那就是“觀影工具”。
作為觀影工具,智能化帶來的使用便利性提升固然重要,但始終屬于“錦上添花”。再者,體驗智能化的進化繼續往上也很難帶來太多的提升,隻要達到一定的基準線,能夠提供平均水準以上的體驗便已足夠。
當然更重要的是,由智能手機廠商掀起的“萬物互聯”浪潮正在不斷降溫,家電産品并未如廠商預期那樣真正地連成一個整體,又或者說當真的一定程度打通後,整個生态的體驗感覺達不到消費者的預期。
因為這樣的種種原因,市場認識到現階段電視産品的智能化并不能真正地吸引消費者,也無法在短時間内建構起産品優勢,智能化自然就成為了“空中樓閣”。
小雷認為,智能化可能會在硬體極度同質化、觀影體驗無法帶來更多突破的情況下成為産品的差異化賣點,靠系統的操作體驗和多裝置的協同操作吸引消費者。但至少在目前階段,“智能化”無法成為電視的“金字招牌”,競争的主流賽道依然圍繞“畫質”這一核心賣點,面闆和顯示技術之間的競争仍是主流。
銷量回暖,是不是昙花一現?
前文提到,中國市場中電視的銷量已經出現多年下滑,而随着2023年第一季度的“回暖”,大家更關心的是這會不會是“昙花一現”。而在這三年的疫情中,我們的确見到了不少“昙花一現”的例子,比如過去兩年PC、平闆市場曾出現明顯回暖但在今年回歸到下滑的旋律中,誰也不知道彩電行業到底是已經走出下滑周期,還真的隻是“昙花一現”。
個人認為,從未來三到五年的長期趨勢來看,彩電市場依然會出現緩慢增長或負增長的反複狀态中,不太可能會出現顯著的增長,或“明顯回暖”。
最主要原因是,電視新品無法帶來“革命性”的觀影革命,而在原來的核心訴求“觀影”上,則隻是“好和更好”的差別。這意味着,消費者哪怕不更新電視也能獲得滿足基本觀影需求的體驗,在電視産品已經擁有較高普及率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換機意願并不明顯。
(圖檔來源:Veer.com)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從正常的面闆技術到OLED、量子點乃至如今大熱的Mini LED,分辨率從過去的HD到FHD到QHD,電視的觀影體驗并未出現徹底的變化,而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觀影體驗也出現了邊際效應。
而個别廠商押注的“智能電視”,在根本體驗上也談不上“從功能手機跨越到智能手機”這種程度,整體上很難吸引大量的存量使用者對現有電視進行換代更新。
但同時,一季度的市場回暖也說明了彩電市場并非一潭死水,而是在細分領域依然有諸多機會。比如這次資料中提到的,表現強勁的全新技術點們,憑借可辨識的産品優勢成功吸引到了換新消費者群體,并帶來了顯著的銷量增長。
對于整個彩電市場來說,增量一直都有,不過是多、少的問題;對廠商來說,鑽研畫質技術依然是未來發展的重心,雖然說發展的方向、道路的不同可能會導向不一樣的結果,但大方向沒有錯。
不過,對彩電行業來說還是需要找到能夠引爆市場需求的“超級痛點”,推動消費者“不得不”向上更新電視産品,以獲得更好的體驗。而對彩電這個長供應鍊産業來說,下遊産品的成功離不開上遊産業鍊的支援,相信這依然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