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一部地質學史詩
讀地理專科時,我的老師經常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房縣的“青峰”,說這裡有個大斷層,是非常有名的地震帶。地質學家李四光把這個大斷層命名為“青峰裂谷帶”。我那時覺得既驚奇又莫名的自豪,想到這麼著名的地理學名詞竟然出自我們房縣的青峰,确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近日在那裡走了一遭,不僅看到了向往已久的青峰裂谷帶,還領略了古河床的神奇,欣賞到龍潭坎的奇異風光以及龍王溝的神秘巨石。我突然覺得青峰這地方不僅山青、水美、石奇、洞異,更是一部内容浩繁的地質學史詩,它生動地記載着地質史上所發生的重大變遷。
龍潭坎勝景
龍潭坎實際上是兩個深潭夾着一座巍峨的龍形山,我們先在山脊上小心翼翼地行走,山脊很窄很陡峭,看着兩側的深潭不禁有些膽寒。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白皮松,這是一種罕見的植被,是某個地質時期留下的植物活“化石”。還有非常多的鐵樹,一位攝影愛好者告訴我們,他曾在這裡拍攝到“鐵樹開花”的奇異景象。
然後我們扶着“一線天梯”而下,眼睛不敢向下看,隻敢看到腳下的一步,這一步一坎,我才明白為什麼叫“龍潭坎”了。下了天梯,我們便看到龍潭了,潭深邃得有些仙氣,水綠得不可名狀,沒有一絲雜質,它似乎把人間所有的綠都偷偷的存放在這裡了。一匹瀑布從山脊挂下來,似乎有些溫柔,如身着白衣的仙女,旋轉着,舞動着,衣袂飄飄,翩然而下。據一位老大哥回憶,在修電站以前,這裡的瀑布可謂聲勢浩大,真的猶如銀河落九天,五裡之外都能聽見瀑流的轟鳴之聲。這裡廣為流傳的是仙女賃碗的故事,美麗的龍女,貧窮的帥哥山民,癡心求偶的醜陋财主,漂亮的碗碟,潭裡掀起的巨浪,寄托着人們懲惡揚善的願望。
倘若沿着山脊一直走的話,便可以走到分水嶺,那裡是房縣和丹江的分界線。在分水嶺上,可以眺望到武當山的全貌,那可能真的有點“會當淩絕頂,一覽武當小”之感。有位餘大哥告訴我,他幾十年前登上過分水嶺,還用鉛筆在筆記本上勾勒過武當山的輪廓,我想那感覺真是妙極了,可惜我們這次沒有飽那個眼福。
讓我們一飽眼福的是龍王溝的巨石,我想這一定是幾億年前地球的某次重大的造山運動留下的遺迹吧?龍王溝實際上是一個很長的峽谷,你也可以給它命名為“龍王峽”或者“龍潭峽”,整個峽谷都是由巨石堆疊而成,這真是一個石頭的世界,它們在這個峽谷裡盡情地秀着各自的風采,或站,或坐,或倚,或躺,或兀立,或翹首,姿态各異。有的圓潤,有的則棱角分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造出千姿百态的石頭。清流從巨石之間緩緩流過,我們在巨石的罅隙中小心地跳躍,幾十人在巨石上可以擺出各種姿态照相,還可以掬一捧清淩淩的水大膽地喝下去,甘冽可口,一直涼到心底。而峽谷兩岸,古木參天,岩體奇特,那些岩體有的像書頁,應該是頁岩吧?有的則壁立千仞,樹木虬枝在岩體上恣意盤旋。獨自坐在巨石上冥想:幾億年前某個時刻,這裡是怎樣的天崩地裂,岩漿噴湧,巨石穿空,自天而降,驚濤拍打着峽谷兩岸......滄海桑田,留下了今日的峽谷奇觀。
裂谷帶斷想
登上七級瞭望塔,這裡涼風習習,讓人思緒萬千,遙想着五十多年前,著名作家碧野曾經來過這裡,寫過一篇《月夜青峰》的優美文章。那時的青峰古樸而幽靜,而作家的心境沉靜而安适,因而筆下才會有那麼曠遠幽邃的意境。今天我們來到了這裡,大部分時間坐在車上,青峰鎮隻在眼前一晃而過,不能像碧野那樣感受一座古鎮的幽香氣息,難免有點遺憾。但到了青峰寨生态園,登塔望遠,心似乎安靜下來了。瞭望塔還沒有名字,叫“浮屠塔”抑或是别的名字都無關緊要,但确實是一個讓人懷思望遠的地方。我們在這裡,吃着生态園的新鮮草莓,大家都覺得這裡的草莓遠比别處的好吃,也許是青峰裂谷帶的獨有的水土才能産出這樣好品質的草莓吧?藍莓尚未成熟,料想也是難得的美味。還有青峰啤酒,由大斷層中的天然泉水釀制,味道别緻,這也許是青峰裂谷帶對當代人們最好的饋贈吧?
攀上塔的頂層,整個青峰盡收眼底,四周山巒疊翠。有人指着遠方的山峰介紹說那就是青峰山,青峰裂谷帶就在那裡,山上有紫陽洞,山下是古河床。
驅車來到青峰山下,心裡難免有些激動,這就是我仰慕已久的青峰大斷層嗎?在地質史上這裡曾發生過怎樣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過大地震嗎?火山一定是發生過,不然怎會有馬欄河畔的溫泉?這時,幾萬或者幾億年之前的某個時刻的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翻湧:在高聳入雲的山巅,草木茂密,猿猴在岩石上攀援,野兔和錦雞在林間奔走,巨蟒在古樹上纏繞,蟬在樹梢高唱,一片祥和甯靜。突然,午後的天空一道閃電從天際劃過,烏雲在山頂盤旋,沉積的山體仿佛是一頭巨獅,被這突如其來的風雲雷電喚醒,一下子張開了嘴巴,一條條火舌從這裡噴出,滾燙的岩漿氣勢洶湧地向山脈的周圍蔓延,逐漸形成一片片火海,狂暴的火浪張牙舞爪地向樹木生靈猛撲,火浪裹挾着翻飛的岩石漫天橫流,發出轟隆隆的巨響,響徹雲霄。天地之間,仿佛被一種前所未有的磅礴的力量推搡着,被排山倒海的氣勢壓迫着,無邊無際的烈焰籠罩着整個宇宙......
如今,這裡雖然遭受到采石的破壞,但山依舊巍峨雄偉,層巒疊嶂。據說這裡就是《封神榜》中的“青峰山”,山上有個紫陽洞,乃神仙洞府,紫陽真人曾在這裡修道成仙,他登仙的地方叫天池垭,後來有人在這裡建了登仙觀。站在登仙觀,可以望見遠處,有一座像巨筆一樣陡峭的山峰,叫文筆峰。
古河床幽思
我平生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古河床,整個河床就是一幅幅立體水墨畫,一幅幅時光镂刻的浮雕。
這是誰的巨幅潑墨?是誰的千鑿萬镂?依山臨水,順勢延展,高低錯落,不知邊際。河床上的那些石頭,或粗粝,或平滑,或方正,或嶙峋,或靜卧如龜鼈,或翻卷成巉岩......我想,曾經,它們掩藏在波濤之下,風雨不動,鎮靜自若,孤獨寂寞了許多年。那内在的硬度和韌度以及外表的沉默和安詳都讓人驚愕而歎息。
這究竟是怎樣的古河床?一匹又一匹堅硬如鐵的“島礁”,一波又一波跌宕起伏的“岩浪”,一片接一片黛青色的“岩花”,它們在歲月的河岸,經曆了多少年日月霜雪的洗煉,飽嘗了多少風雨雷電的鍛打,經受了多少喧嚣或落寞的腐蝕,依舊鎮定而隐忍,暗藏着青褐色的光芒。不浮華,不躁動,坦蕩粗放,特像一位隐士,像紫陽真人一樣的隐士,孤獨地守望着青峰山的黃昏和落日。
我們在這古河床上行走,想一直走下去。背景就是青峰裂谷帶,以及山上的樹木,還有清澈見底的河流,河流上的石步,石步上跳躍的羊群,這一切美麗而迷茫,空曠而渺遠。在這個晴朗的日子,畫卷般的古河床,一段黃昏,一處美景,一群人或立或坐,或近觀或遠望,周圍清朗如畫,遠處的山巒被鍍上一抹金黃色的光暈,很祥和,也很迷人。微風輕拂,我坐在古河床的石脊上,度過初夏黃昏時分的一段别樣的時光,内心的喜悅是如此的真實可靠,如同青峰山的一片綠葉被時間凝固下來,蒼翠明亮。我無法知道這古河床有着怎樣艱險的來路和去途,也不管它的遠方如何的曲折幽邃,我隻須儲存眼下的一份安閑與靜美,儲存這古河床的獨特的“畫石”般的面貌,心裡有一種不可言喻的眷戀,和對古河床無窮無盡的遐思。
匆匆一日,青峰這部地質學史詩,猶如畫卷一般在我眼前展開,翻卷,合攏。在這裡,我仿佛看到遠古洪荒時動植物王國:那參天的白皮松,開花的鐵樹,奔跑的麂鹿;仿佛親曆了一場“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造山運動;仿佛目睹青峰山火山口噴發,火紅的岩漿四處奔流;又猜想着滔天巨浪怎樣和岩漿交彙,融合,裂變,留下了今日這罕見的古河床......而今,勤勞智慧的青峰人正譜寫着新的詩篇:美麗誘人的生态園,青峰啤酒的生産線,以及具有地質學意義的龍潭坎、古河床等絕美的景點,為青峰這部地質學史詩增添更美的章節。
作者:楊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