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選型寶訪談:什麼是人人可用的BI平台?

前言

無智能,不商業。在智能商業時代,BI正逐漸成為企業的标配。

然後,曾幾何時,BI還隻是資料達人和IT高手的專屬工具。傳統BI系統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重、緩慢、不接地氣,并導緻很多BI項目最終淪為面子工程,無法為企業創造真正的價值。

那麼,在今天這樣一個崇尚靈活和平等的“移動+雲”時代,能否讓BI在專業和強大的同時,更加輕盈、時尚、易用,讓你、我、他,都能随時随地從資料中發現趨勢和見解,感受資料的力量,共享頓悟的喜悅?對企業來說,如何讓新一代BI系統更快、更好地落地,真正為企業的戰略規劃和業務創新提供驅動力呢?

帶着這些問題,選型寶直播采訪了兩位資深專家-郭傑、高雲龍。今天,我們就将兩位專家的精彩見解整理成文字分享給大家。

什麼是BI?

今天的新一代商業智能平台有哪些特點?

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價值?

高雲龍:BI的全稱是Business Intelligence,中文叫“商業智能”。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在1996年提出的,當時将商業智能定義為一類由資料倉庫(或資料集市)、查詢報表、資料分析、資料挖掘、資料備份和恢複等部分組成的、以幫助企業決策為目的的技術及應用。

關于BI,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組織和專家都有很多不同的了解。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一種定義:BI是把企業中的資料變成資訊,把資訊變成知識,把知識變成決策,再把決策變成行動的過程和方法。

郭傑:從上世紀60-70年代Business Objects、Cognos等早期BI工具的出現,到Microstrategy、Information Builders、TIBCO等廠商加入競争,再到SAP、Oracle、IBM等IT巨頭通過并購與整合,占據BI上司者地位,商業智能在曆史上經曆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後,随着以Tableau、Qlik、Power BI為代表的一批現代商業智能工具的出現,BI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新一代BI以靈活型、自助式等特點,重新定義了BI的使用者體驗,并引領了商業智能的轉型和革命。

在靈活和自助之外,新一代BI的驅動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由過去的IT人員驅動,變成更多由業務人員來發起和驅動。過去需要花幾個月甚至一年時間來實施的BI項目,今天可以縮短到以天為計算機關,進而大大縮短了項目周期,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BI的适用範圍非常廣泛,應用場景也非常多,如:客戶智能、人力智能、供應鍊智能等等。對企業群組織來說,BI可以帶來很多價值,比如:提升銷售業績、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等等。當然,BI帶來的最根本價值,還是提升企業的競争力。

企業應該怎樣選擇BI / 資料分析系統?

如何讓BI在企業快速落地?

高雲龍:企業實施BI并不需要很高的門檻,可以說,每個企業都可以實施BI。企業實施BI的先決條件,我認為隻有一個,那就是你要認清自己的動機和資料分析的價值。

BI在企業的實施和落地路徑,我認為有兩種。第一種是自上而下推進。如果企業的上司者能夠充分認識到資料分析的重要性,率先垂範,積極帶動,那麼,實施BI所需要的組織架構、基礎設施、流程規範等,都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

第二種就是自然生長,自下而上地展開。企業可以先從一個小的領域或部門做起,逐漸積累經驗、不斷産生價值,并供其他部門借鑒參考。在這種方式下,企業的資料分析文化,也會像星火燎原一樣,快速普及開來。

在BI系統的選型方面,我認為,今天的IT采購決策者,首先要按照現代商務智能(Modern BI)的标準去選擇BI平台。現代BI和傳統BI相比,在資料準備、内容創作、分析和展示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別,如果按照傳統BI的标準去選型,就隻能選到過時的産品。

現代商務智能平台更強調業務使用者的深度參與,是以,在選擇BI平台時,一定要考慮到三種角色的需求:1、IT和商務智能專業人士;2、内容的建立者;3、一線的資料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