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為孩子起一個好的名字,是父母給孩子的一份大禮。因為一個人的名字幾乎要陪伴一生,名字代表着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福,即便是現代社會,起名字依舊是父母的必修課。
而作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全才、文壇巨匠,宋代名士,集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等各種才能于一身的的蘇東坡,是如何為孩子起名的呢?
蘇東坡一生育有四子,長子蘇邁,次子蘇迨,三子蘇過,四子蘇遁。
蘇東坡的四個兒子
蘇邁,蘇東坡與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孩子;
蘇迨,蘇東坡與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的孩子;
蘇過,蘇東坡與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的第二子;
蘇遁,蘇東坡與紅顔知己王朝雲的孩子。
四個兒子的名字也表達了蘇轼的心路曆程及人生處境的轉變。邁(邁進)、迨(等待、到達)、過(跨越)、遁(歸隐)。将邁、迨、過、遁融貫連起來看,可以看到蘇東坡從儒家的積極入世,慢慢轉向道家的隐逸。這種思想的轉變不僅展現在蘇轼的文學作品中,也展現在為孩子起名的寓意之中。
四個兒子的名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走之旁”,或“走之底”。“辶”讀(chuò),是漢字偏旁,源于“辵”(chuò)字,字義有忽走忽跳的意思。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蘇東坡已經預知未來自己的人生會起起伏伏,飽經風雨,幾乎一生都處于貶官或被貶途中,具體可參考筆者往期文章《蘇轼颠沛的23000公裡人生路》。
一、邁
“邁”字在字典中有以下釋義:
1、擡起腿來跨步;擡腳向前走。如邁步、邁進、邁腿。
2、遠行;如遠邁。
3、年老;如老邁,年邁。
4、豪放;如豪邁。
5、超過;如《三國志·高堂隆傳》:三王可邁,五帝可越、邁世(超越時代);邁秀(超逸秀拔);邁績(超絕的功績);
6、通“劢”。勤勉;見《左傳·莊公八年》:臯陶邁種德。邁德(勉力樹德);邁仁(勉力實行仁政);邁古(勉力學古);
7、超然不俗;《晉書·裴楷傳》:風神高邁,客儀俊爽。邁氣(豪放的氣概);邁達(豪爽曠達);邁俗(超脫世俗);邁秀(超逸秀拔);邁峻(豪邁峻拔);邁往(超脫凡俗)。
8、量詞。英裡的音譯(1英裡=1.6093 千米。用于機動車行車速度)(【英】:mile)。
“邁”字
蘇轼當時為兒子取名時可能取義為邁進、豪邁、超然不俗。正如蘇轼當時的意氣風發與即将建功立業的蓬勃豪邁之勢。
蘇邁于嘉祐四年(1059年)出生于眉山,此時蘇轼23歲,蘇邁母親王弗20歲。
至和二年(1055年),蘇轼娶眉山青神姑娘王弗為妻;次年,弟弟蘇轍娶同裡史瞿之女。在古代,父母也都想着孩子們早日把婚戀問題解決了,不耽誤正事。蘇老泉先後安排妥當兩個兒子的婚事後,于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帶着20歲的蘇轼及17歲的蘇轍一行三人赴汴京(今河南開封)趕考。
當時仁宗特别重視為國求才,考試亦是非常嚴格,曆經四輪筆試。先考曆史政論,再考經典古籍,入圍之後還要在皇帝的親自監考下考詩賦,最後考策論。
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八日,蘇轼兄弟都以優等成績考中進士。蘇轼因文風灑脫豪邁深受當時文壇泰鬥及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蘇轼的文章本來要評為第一名的,但因歐陽修以為該文章是他的朋友曾鞏所寫。為了避嫌,歐陽修把本來列評第一名的改為第二名。
歐陽修雕塑
主考官錄取學生,便自動形成師生關系,考中的門生要去拜谒老師緻敬,并要寫信緻函感謝恩德。當歐陽修讀到蘇轼來信,便激動的對同僚說:“讀蘇轼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當時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領袖褒貶之間足以關乎一學人榮辱成敗。回到家中,歐陽修還興奮地對兒子說:“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因為歐陽修等大佬的極力推薦,蘇轼此時名動京師,就連仁宗對皇後說:“蘇轼、蘇轍兄弟倆就是我為後代選的兩個宰相”。蘇轼此時就是北宋史即将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他才氣縱橫,壯志淩雲,就像一匹在草原上奮蹄飛馳的駿馬,有征服八荒之勢。
草原上奮蹄飛馳的駿馬
蘇轼仕途剛要啟動,接到母親程夫人病故的消息(蘇轼考中進士當年1057年)。程夫人和兩個兒媳婦在眉州老家還未聽說來自京城三蘇應試的好消息,便離開人世,父子三人随返鄉奔喪,需守孝兩年三個月之後才能返京任職。回鄉居喪守禮期間,蘇轼和妻子王弗每天相伴,恩愛有加,紅袖添香,琴瑟和鳴。兩年後,嘉祐四年(1059年),夫妻倆喜添一子--蘇邁。
蘇家一家老小于嘉祐四年十月啟程,蘇轼和王弗帶着兒子邁邁,舉家前往京都定居,并于次年2月抵京。轼轍兄弟倆和蘇家妯娌兩個一路上歡聲笑語,輕松愉快,充滿希望。他們由農村向大都市邁進,恭候朝廷任命,開啟人生新篇章,建功立業,實作階層躍遷,不可謂前途無量。
是以,當兒子出生後,蘇轼為兒子取名蘇邁,應該就是初當人父的蘇轼此時的心情及人生際遇之寫照,大步向前邁進,征服八荒,前程似錦,不可限量。
前程似錦,未來可期
二、迨
迨(dài)基本字義
1、等到,達到: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又如:迨及(達到)。
2、趁、乘:迨吉(男女嫁娶及時)。“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趁着他們沒有完全擺好陣勢時攻擊他們)。
“迨”字
蘇迨是蘇東坡與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的孩子,熙甯三年(1070年)出生于汴京(今河南開封)。這一年,東坡34歲,閏之22歲。
蘇迨出生前後,正直朝中為新政争執激烈之時,朝廷政治鬥争由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凡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一律貶谪撤職,朝中政治生态受到破壞。
朝中政治鬥争風起雲湧
禦史中丞呂誨因聯名上書彈劾王安石,而禦史台慘遭清除,多個禦史被貶谪邊遠之地。蘇轼弟弟蘇子由于熙甯二年(1069年)八月被貶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尚書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範純仁遭流放。熙甯三年(1070年)九月,司馬光被調至陝西外任。
蘇轼為兒子蘇迨取名時,可能取意“迨”之等待,達到之意,等待朝局明朗穩固,撥開迷霧,政治清明之時,蘇轼再卷土重來,施展抱負。
此時,蘇迨哥哥蘇邁亦10歲有餘,這十年之中蘇轼家庭生活及職場工作發生很多事情。
治平二年(1065年),30歲的蘇轼經受中年喪妻之痛,愛妻王弗香消玉殒,年齡永遠定格在了27歲。
愛妻王弗香消玉損
次年,治平三年(1066年),31歲的蘇轼再遭喪父之痛。當時,蘇洵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蘇轼述其志寫完《易傳》。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師,時年58歲。
熙甯元年(1068年)七月,蘇轼居喪期滿并續弦,娶了王弗表妹王閏之(王季章),閏之早已仰慕蘇轼已久,承接姐姐遺願,也願意照顧蘇轼及其六歲的孩子。同年臘月,蘇轼攜眷啟程返京都。
神宗熙甯二年(1069年),蘇轼抵達京都。同年,王安石被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工作,然後蘇轼就被卷入北宋政壇旋渦之中。
熙甯二年九月,青苗法正式公布,這一舉措影響全國每一個村莊每一戶農民,也是引起朝中争論的主要焦點。王安石最初設想是不奪民一利而富國,春耕時貸款給農民,購買農具和麥苗,收割時官方收麥子以供均需,且有利息。但因為官僚階層的強制壓榨剝削,變成了強買強賣,變成了與民争利,變法看似強國但沒強民,并且使得農民家破人亡。
王安石新法内容
蘇轼此時任職史官,官階微小,僅限于執筆為文,與行政關聯不大,但依舊看不慣朝中為變法之事弄的烏煙瘴氣。熙甯三年,王安石正式挂相位,權傾朝野,大力推行新政變法。而自熙甯三年(1070年)二月起,先後多次上奏折攻擊青苗法,懇求皇帝改變主意,朝中已有大臣相繼因為反對變法都已去職,蘇轼也知道即便自己不遭禍端,至少被罷黜亦是早晚之事。
之後他又上書第三封奏折指責新政多個弊病,告訴神宗千萬不可用威權懾服百姓,力言皇帝因推行新政已失去民心,皇帝及當朝當權者已不為清議所容。并在熙甯四月擔任開封府推官之時,出科舉考試題目《論獨斷》,徹底激怒王安石等一派當權者。雖然皇帝對他的忠言還稍加贊許,但王安石及一些群小之輩極盡污蔑。
古代奏折示例
王安石的一個親戚兼随員謝景溫就污蔑蘇轼,稱蘇轼扶病故父親靈柩還鄉期間,濫用官家衛兵,偷運私鹽從中牟利。皇帝也就相信了,對司馬光說“似乎蘇轼人品欠佳,卿對他評價過高”。司馬光立即辯駁回皇上:“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嗎?我對轼知之較深,即便轼非完美之人,亦比隐母喪不報的畜生李定好得多。陛下知謝景溫系安石親戚,控告也是王安石煽動指使也。”
當時,蘇轼本可以從奏院監官升任太守,但因反對新政,遭王安石及謝景溫反對,蘇轼于熙甯四年(1071年)十一月調任杭州通判,亦如蘇轼前期所預料,遭罷黜無非早晚而已。
是以蘇轼對王安石等一排新派人物的彈劾不屑一顧,連上表自辯都不肯,接到調令,高興地趕赴風景秀麗的杭州,赴崗上任。到哪裡都是為民請命,還可遠離朝中無休止的紛争,何樂不為。
就像為兒子取名“迨”,等待一下,等待時機,再卷土重來未嘗不可。
等待時機綻放
三、過
過(guò)基本字義:
1、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過江、過程。
2、經過某種處理方法:過秤。過磅。過目。
3、超出:過于。過度。過甚。過獎(謙辭)、過量(liànɡ)、過猶不及。
4、重新回憶過去的事情:過電影。
5、從頭到尾重新審視:把這篇文章再過一過。
6、次,回,遍:把檔案看了好幾過兒。
7、錯誤:過錯。記過如:人恒過,然後能改。——《孟子·告子下》。
8、沖刷;漂洗。如:過水(用水漂洗)
9、傳遞;如他這個人喜歡過嘴,你說話可要注意。
10、怪罪,責難;如: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得去,已至軍矣。——《史記·項羽本紀》。
11、交往,相處;如:稍喜過從近,扶筇不駕車。——宋· 黃庭堅《次韻德孺五丈新居病起》,過從甚密。
12、來訪;前往拜訪;探望;如: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戰國策·齊策四》
13、過去(過後);如三伏已過;雨過天晴;
“過”字
蘇過,蘇東坡與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的第二子,亦是蘇轼的第三子,熙甯五年(1072年)出生于杭州。這一年,東坡36歲,閏之24歲。
“過”字可能取意過程,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
熙甯四年(1071年)十一月,蘇轼從京城調任杭州通判,通判相當于知州的副職,主要對地方官起到監察作用,輔佐州政。被貶遭黜是在蘇轼意料之中,也有心理預期。次年(1072年),蘇過出生。從京都到杭州,從一線繁華大都市,到二線城市降級任職,好在杭州也是風景秀麗之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哪都是過日子,享受當下,享受過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美景
正如這一年熙甯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蘇轼遊覽西湖見此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一口氣作詩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意思是做不到隐居山林,就先做個閑官吧,我本來就沒有家,不安身在這裡又能去哪裡呢?何況就算是故鄉,也沒有像這裡優美的湖光山色。就在杭州安身過活,享受杭州的秀美湖光,享受和杭州人民的融洽生活。
杭州的生活也确實快活惬意,有風景、有美女、有喜歡他的杭州人民,飲酒賦詩,暢遊西湖,蘇轼與杭州互相賦能,杭州賦予他靈感、浸潤他心神;蘇轼則用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成為道盡西湖好處的千古佳句,西湖之美與蘇轼之才情互相交融,融為一體。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雖說通判無過多權利為當地搞建設,但他詩人的身份就足以赢得杭州人民的心,亦如杭州的美麗與溫情赢得蘇轼的心。元豐二年(1079年),蘇轼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杭州人民沿街設香案,祈禱蒼天許願蘇轼早日獲釋。杭州把蘇轼當成親人,蘇轼也把杭州當成了第二故鄉。
十八年後,元祐四年(1089年),蘇轼再次回到杭州任杭州知州,這一次蘇轼與杭州人民更加親切,彼此之間又多了一層厚愛,蘇轼為杭州疏浚鹽道,解決杭州居民用水問題;建立安樂坊,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修西湖,築蘇堤,穩谷價。蘇轼與杭州早已不可分割,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裡提及“你若指出蘇東坡是四川人,杭州人會不高興,杭州人心裡認為蘇東坡生于杭州,除去京都之外,何嘗離開過杭州”。
蘇轼的兒子蘇過誕生于杭州,蘇轼在杭州的生活過的亦不失精彩,既然做不到歸隐山林,就在此過活,享受過程,享受當下。
享受過程,享受當下
蘇過的童年也多是随父親在頻繁的遷徙搬家中度過。2歲随父從杭州往密州(山東諸城),4歲随父至徐州(江蘇),元豐二年(1079年),7歲時一家人又赴湖州(浙江),不久烏台詩案發,蘇轼被押抵汴京,蘇過同二哥蘇迨留在湖州母親身邊;8歲随父至黃州(湖北黃岡),蘇轼在黃州俸祿微網誌,養家糊口困難,甚至躬耕東坡親自下地種菜,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這也使童年的蘇過過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培養了他後來淡泊甯靜的人生哲學。12歲常州(江蘇),同年父親蘇轼重親返京被重用;16歲在回到出生地杭州,23歲随父來到惠州,王朝雲逝世後,蘇轼飲食服用一應生活所需,均由蘇過承擔。26歲又随父至海南儋州,三年間蘇過一直擔負起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蘇過陪父親時間最長,受到父親的指點也從未間斷,被時稱為“小東坡”。
蘇過的名字,亦如其剛出生時蘇轼在杭州的享受當下,享受過程,又冥冥之中如其意“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不斷地遷徙奔波。
四、遁
基本字義
1、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遁,避也。——《廣雅·釋诂三》
2、隐,消失:遁迹。遁隐。遁隐(避世隐居)。
3、逃走;一曰逃也。——《說文》晉将遁矣。——《國語·楚語》
4、遷移。如:遁思(遷移;離去)
5、隐避;隐居。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遁”字
蘇遁,系蘇東坡與第三任妻子王朝雲的孩子,元豐六年(1083年)出生于黃州。此時,東坡47歲,朝雲21歲。
遁,指遠離政治旋渦、消遁、歸隐的意思。蘇遁既寓有遠遁世外之義,同時也反映出蘇轼谪居黃州後的心灰意冷,無意官場生活。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轼上任湖州知州,七月發生“烏台詩案”,蘇轼險些被新黨置于死地,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轼赴任湖州時呈寫到任謝恩表--《湖州謝上表》,因謝表中“陛下知其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引起他人注意,認為蘇轼污蔑朝廷,開始彈劾蘇轼。
因為蘇轼當時在文壇影響力巨大,其對新法抵制不利于推行新政。而在王安石勢力下蹿升起來的一群庸才則見風使舵,上書彈劾蘇轼。
電視劇中上朝場景
禦史台官員舒亶找了幾首蘇轼關于青苗貸款的詩,随同彈劾表章上奏朝廷曰:蘇轼近謝上表有譏切時事之言,陛下躬履道德,立政造士,以幸天下後世,可謂堯舜之用心矣。轼在此時以垢得之虛名,無用之曲學...,臣獨不知陛下何負于天下與轼輩,而轼敢為悖慢無所畏忌以至如是。
禦史中丞李定(曾隐瞞母喪,被司馬光罵作禽獸不如)則上表稱“轼急于獲得高位,心中不滿,譏谄權要”,“伏望陛下斷自天衷,特行典憲”。說蘇轼譏諷朝政,說應被斬首。
監察禦史何正臣上奏稱蘇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一道道奏折如雪花般湧上朝中,加上變法本身就神宗力推之事,皇帝也無意要蘇轼性命,但倒也願意調查一番。
宋神宗畫像
七月二十八日,蘇轼被免去湖州太守官位,并被押解回京。八月十八日送進禦史台監獄。蘇轼在獄中飽受折磨,曾一度認為“吾命将休”,讓獄卒将其寫的兩首訣别詩交給蘇轍,給弟弟交代後事,願來世還做手足。
而監獄外亦有正直之臣不斷上書為蘇轼求情。宰相吳充為蘇轼辯解道:“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轼何也?”時已閑居金陵(今南京)的王安石也上書勸說神宗:聖朝不宜誅名士。蘇轼弟弟蘇轍奏自己願意還納一切官位為哥哥贖罪,請朝廷赦免兄長。
太皇太後曹氏亦親自向孫子神宗過問此事:“聞轼以作詩系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于詩,其過微矣。吾疾勢已笃,不可以冤濫緻傷中和,宜熟察之。”“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轼、轍也,而殺之可乎?”
蘇轼、蘇轍兄弟倆畫像
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聖谕下發,蘇轼被貶谪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次日(除夕夜),在獄中度過132天的蘇轼被釋放。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和長子蘇邁離開京都,啟程前往黃州,家眷暫且有弟弟蘇轍照顧。
烏台詩案就是蘇轼人生中的一場惡夢,從死裡逃生,也是人生及創作曆程中的一個轉折點,貶谪黃州的生活,使蘇轼從“緻君堯舜”的積極仕進轉變從自然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政治熱情有所減退,在煉獄般的痛苦煎熬中,不斷調試内心,尋求更好方式整合人生目标,讓自己心安自适。
在創作風格上,也由前期的大氣磅礴、豪放奔騰轉變為初到黃州短暫的愁悶孤獨、通透洞明、灑脫不羁、空靈隽永。
在“烏台詩案”之前,熙甯八年(1075),蘇轼時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在一次的圍獵活動,而創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無不彰顯出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慷慨意氣和立志報國的壯志豪情。
蘇轼密州行獵賦
詩案之後,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初一至黃州,家眷五月二十九到黃州,蘇轼寓居定慧院随僧蔬食,曾作《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達貶谪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不願随波逐流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當然,蘇轼亦四處遊山玩水以放松心中無盡憂愁,元豐五年(1082年),創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灑脫、超凡脫俗;同年七月,再創宋詞登峰造極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有志報國,但壯志難酬,感慨人生如夢、歲月流逝,有一種洞明世事後的通透感。
元豐六年(1083年),王朝雲為47歲的蘇轼生下一個兒子-蘇遁,莫大撫慰了蘇轼近年連遭貶谪的心情。
蘇轼為孩子取名蘇遁,一說蘇遯,“遯”是遁的異體字,意思通“遁”,出自《易經》第三十三卦《遁》,爻辭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九五:嘉遯,貞吉。
《易經》第33卦天山遁(遁卦)
蘇轼為三天洗禮(北宋習俗,孩子出生後3天需要洗身)的兒子做了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人們養子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一些,而我确希望希望孩子蠢一點笨一點,隻要無災無難,賜封個公卿就好。這裡的愚魯,指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聰明。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大智若愚,穩重一些,不要像自己被小聰明耽誤。
可惜天不遂人願,遁兒在遁兒十個月大時中暑,沒多久便病亡于金陵,靜靜地在朝雲的懷抱離開了世間。
蘇轼東坡極度悲痛并自責不已,認為遁兒的死是受自己連累:“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耳。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愛妻朝雲也承受着骨肉陰陽兩隔巨大的哀痛,終日恍惚,卧床不起。蘇轼詩雲:“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朝雲甚至想着與兒子一起離開這個世間,孩子的衣服依舊懸挂在衣架上,心中遲遲不願接受孩子已離世的事實。
從古至今,國人取名或表明己志,或自述抱負,而蘇邁、蘇迨、蘇過、蘇遁這四個名字,則囊括了蘇東坡一生官場起伏動蕩,展現着東坡對人生的感悟,寄寓着對孩子成長的期許,也是東坡先生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