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尚大、李陸大:為善最樂的慈善昆仲

作者:閩南網

家鄉的道路崎岖不平,他們捐錢在家鄉修建橋梁,改善交通環境,在山地教育上如此落後,慷慨解囊幫助學生,建立了"慈山學園";他們的兄弟捐贈了如此多的項目,以至于他們堅持不給自己命名;他們的弟弟為祖先國家的扶貧事業捐贈了大筆資金,他們的名字被推薦用于命名小行星

輪廓

李尚達(1920-2008),原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市,印尼著名慈善家。

李祿達(1923-2007),原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市,新加坡著名慈善家。

李尚達,李魯達坤在大三時到泉州、廈門學習後,在學校學習當老師,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到印尼、新加坡等地做生意。在國外事業興隆之後,兄弟倆對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于20世紀80年代回國,捐出巨額資金修建學校、醫院、道路、橋梁等,為祖籍國的教育、醫療、交通、養老、扶貧等公益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尚大、李陸大:為善最樂的慈善昆仲

李尚達(右二)回到家鄉後,經常到慈山學校與師生交談。(陳湘南為圖檔)

李尚大、李陸大:為善最樂的慈善昆仲

李祿達(右二)回國後與安溪縣上司讨論家鄉建設(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舉例說明)

敢于冒險,為誠信經營在國外創業,創業成功

安溪湖人文學史上名學名校,是清代著名的李光帝。近代以來,也出現了一批愛國愛鄉的有抱負的人,李尚達、李魯達崇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1920年和1923年,李尚達和李璐達出生,父親李偉是當地名人,母親姚卡是節儉善良的家庭婦女。李偉十分熱心公益事業,在家鄉,為了友善當地學生上學,1923年,主動創辦慈山國小,李尚達、李路達的童年也在這裡學習。

1931年,他的父親突然因重病不幸去世。突如其來的變化,給這個和諧祥和的大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雖然家庭有一些不小的資産,但失去作為家庭支柱的父親後,維持家庭生計并不容易。然而,節儉的母親堅信閱讀天賦的真理,在家庭經濟上非常拮據,仍然堅持送孩子上學。

"我從小就很調皮,八九歲會打電話給朋友和賭博,偷自己的東西,知道我父母的親戚朋友那樣看着我,會搖頭歎氣。媽媽不知道為此哭了多少次,但她還是沒有死心,相信教育的作用,難是送我上學,最後讓我完成大學學業。大學畢業後,雖然成績不大,但幸運的是并沒有成為壞人。幾十年後,李尚達回憶起少年時代,心情非常激動。

李尚達先後就讀于安溪、廈門多所學校,在廈門雙十中學、集美中學完成中學學習,1947年從福建福州學院申請安溪藍溪中學任校長,而李魯達曾就讀于集美中學和廈門大學,畢業後受聘在集美财經學院任教。正是母親對教育的執着,老師對學生的熱愛,造就了兄弟倆的品格和才華,為今後熱愛教育、尊重老師的再教育、學習和教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8年,國内形勢發生變化時,李文達去了香港,在那裡他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并于1952年調到印度尼西亞。當他第一次來到印度尼西亞時,他在一家商業公司學習文員,并很快掌握了商業知識。很快,從小聰明,敢于與朋友一起創業,成立了進出口公司,經營當地産品和布料業務。在他的誠信經營下,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末,弟弟李祿達也離開家鄉,移居香港經商,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20世紀60年代,國際市場上的木材價格持續上漲,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可供開發。李尚達和李陸達崇有望抓住商機,将他們之前業務積累的資金投入到木材行業,并成立了和諧(木材)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地的木材種植,砍伐,加工和出口。随着公司業務的不斷發展,還經營鋼廠、房地産、棕榈油等行業。此後,兄弟倆發揮了閩南人"愛赢"的精神,事業蒸蒸日上,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分别成為印尼、新加坡兩位知名華人企業家。

李尚大、李陸大:為善最樂的慈善昆仲

在曙光職業大學,李尚達捐贈的慈山大廈。(黎明職業大學繪畫)

銘記家鄉回國捐資修建橋梁 修路 幫助學生

雖然住在異國他鄉,但李尚達、李璐大坤忠總是關心自己的家鄉。1985年,李尚達懷着一顆紅心,回到了近四十年的家鄉。"我出生在安溪,在安溪長大,一直期待着在我的餘生中回饋家鄉。站在家鄉的土地上,貧瘠、落後、封閉的處境,以及村民們脫貧攻堅的功夫,讓他感受到了交集。站在父親創辦、兄弟倆就讀的慈山國小校園裡,破舊的校舍給他帶來了悲傷的淚水,堅定了他建設家鄉的決心。

"我願意為家鄉付出适度的力氣,希望能對她有一點好處,擺脫貧困。此後,李尚達和弟弟李魯達在重建慈山國小的基礎上,共同建立了慈山學校國中,于1989年秋季正式入學,并共同建立了慈山金融中學(現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慈山分校)。1992年秋,李尚大力組織公衆讨論,接管了位于湖頭無仙山麓的安溪農業中學(現為安溪慈山農校),并捐贈用于教學樓建設和教學裝置采購。并積極尋求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業大學的指導,最終使學校重振旗鼓;這四所學校共同構成了今天獨一無二的慈山學園,經過30多年的不斷投資建設,規模越來越大。

同時,為了改善安溪山的交通狀況,兄弟倆要麼捐資,要麼捐資為家鄉修橋,先後幫助安溪開通龍門隧道到廈門,修建安湖高速公路,在湖頭修建振峪橋、昆珠橋,鋪設湖頭中山街和閘門路水泥路面, 修建長坑至衡陽路橋,捐款建飛橋、慈恩橋等鄉村湖面。

許多捐贈的公益項目都是以老師的名字命名的

自1990年以來,李尚達就把自己的生意留給了兩個兒子,每年回國三四次。每次從海外回來,他總是在學校和老師和學生一起度過幾天。"尚達先生每次回來,經常悄悄地去聽課,把學生從黑闆上讀出來的報紙,還饒有興趣地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娛樂晚會等活動,和老師同學聊天,聊了一兩個小時。慈山學校德育部主任陳湘男回憶說,李尚達經常對老師們說:"我從小就讀得不好,是教育的力量改變了我。我總是會感受到母親堅持讓我留在學校的重要性,而我的證據是,教育對社會的人們很重要。"

李尚達留言老師:"當老師必須努力的時候,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對于成績差的學生,要有更大的責任去教他,訓練他,愛他,不抛棄他。他親切地與同學們交談,并警告說:"你們不僅要好好學習,而且要學會做人,保持強壯的身體,這一點尤其重要。希望所有從慈山學校畢業的學生,将來都能成為造福國家社會的精英。"

李尚達捐贈的邢雪不僅限于安溪本地,捐贈的項目雖然很多,但從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994年,曙光職業大學準備在中心城東海建新校區,他主動承擔了新校區一期建設的全部費用,先後建成了教學樓,師資隊伍為中國小教師吳龍江、陳偉超、張勝才、廈門大學原校長王德耀, 著名華僑領袖黃丹吉,福建省老領袖名南,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今天能有一點成績,可以說是老師給我的。這些建築大多以我的老師的名字命名,既是對過去對我有很大影響的老師的紀念,也是對今天教學老師的鼓勵......"他深情地說。

此外,李尚達還為華僑大學捐款建校舍,協助著名音樂家蔡繼軒建福建音樂學院,支援廈門大學設立醫學院,緻函福建省相關上司,提議将廈門集美原5所大學合并, 集美大學成立

"鐵觀音"是安溪特産,過去因為茶葉沒有直接出口權,茶農收入低,生産積極性不高,安溪獨有的優勢無法發揮,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為此,他親自撰寫了題為《為了我的安溪人》的調查報告,利用各種機會向中央和省級上司反映。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幫助下,安溪終于在1996年獲得了國家授予的茶葉出口權,極大地促進了安溪茶産業的發展。

李尚大、李陸大:為善最樂的慈善昆仲

安溪土地醫院建成,極大地友善了周邊人士就醫。(黃志洋作插圖)

在舉辦老人宴會三十多年後,我們捐出巨額資金幫助西部貧困人口

作為慈山幼稚園的創始人,李魯達非常關注幼稚園的發展,每次回到家鄉,都會參觀幼稚園并提出相關建議。在幼稚園工作20多年後,現任校長王麗娜清楚地記得,為了滿足更多孩子的需求,李魯達在2006年再次慷慨捐資擴建學校,一個月内兩次回國,對擴建學校做出具體點評。"陸達先生說話輕聲細語,聽從好誘惑,思考得非常仔細、深思熟慮。他擔心孩子冬天要學會冷,要求建造教室時一定要做保溫層,擔心孩子在課間玩耍不安全,要求樓梯的拐角縫隙、走廊欄杆的間距不能太大,為了避免孩子在課堂上受到外界的幹擾,要求必須做好建築隔音工程......"

除了捐贈經濟援助外,李魯達還熱衷于參與家鄉的各種公益事業。"我母親曾經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餓了,他會患上又冷又冷。是以,當我們有能力時,我們必須幫助他人。"李祿達緻力于他母親的教導。自1988年以來,他在家鄉元旦前後舉辦了十多年的"歡迎來到春節宴會",安溪縣所有60歲以上的人都可以去參加宴會。自1996年以來,他在家鄉舉辦了一場支援元旦的崇拜活動,邀請那些花了數年時間共進晚餐的老人,并向他們送上慰問金,并且已經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沒有中斷。

李魯達還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如大型、曆史悠久的安溪文廟和清代著名的李光帝閱覽室和年久失修的故居,他得知捐贓修建,使古迹重獲榮耀。除家鄉外,他一直是廈門中山醫院擴建的堅定支援者,捐資建立醫院藥劑中心,并将醫院的年收入用于改善員工福利,鼓勵員工盡最大努力為患者服務。

1994年,李魯達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慷慨捐贈100萬美元,幫助西部貧困地區。為表彰李魯達對中國扶貧事業的貢獻,中國扶貧基金會鄭重推薦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并在國際小行星中心準許後,将1980年金牛座首次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李魯達星"。"中國是我的家鄉,我在這片土地上出生和長大,這是我的根。當我開始做一個小小的海外創業成就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把家鄉和家鄉的父親和鄉親們奉獻給一支薄薄的隊伍。我所做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為家鄉的發展提供幫助,創造更多的支柱材料,為中國增添光彩。1996年,在"李陸大興"的命名儀式上,他激情地說。

李尚大、李陸大:為善最樂的慈善昆仲

李尚達(左二)和李祿達(右二)兄弟之愛(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插圖)

慈善小朋友接過接力棒,繼續助力家鄉發展

李尚達、李璐大坤中不僅帶頭支援家鄉建設,還帶領海外華人親戚關心和捐獻家鄉的建設,他們的孩子都在講道。

1991年底,李尚達帶着兒孫們回到了湖邊。次年,他和家人一起回到家鄉,參觀慈山學園。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經營慈山學園,做得更好。他如釋重負地說:"我在家鄉做過一點好事,一直統一認識了孩子,事業的接班人,我無後顧之憂,快樂而安逸。"

李克強去世後,他的子女在香港成立了李尚達慈善基金會。他的兒子李傳宇、李龍宇聽從父親的教誨,繼續關心和支援家鄉教育、文化、交通、養老等各項公益事業的發展。自2009年以來,李傳宇、李龍宇昆中先後捐資建設慈山學校,支援安溪崇德中學、君民中學發展、慈山農校改造,設立虎頭西李教育基金和上東區福利基金,建立虎頭上大公園和上大路。2019年,李傳宇多次回鄉,考察慈山學校體育館建設、慈山農校一、二期改造工程、綜合教育訓練建設工程,以及慈山農校僑建工程三期建設工程建設情況, 實踐教育訓練綜合體。

"善良的喜悅!"你可以幫助别人是件好事,你在内心深處感到舒适,精神上也是如此。2006年,孫子大學畢業時,李露達在父母的留言闆上寫道。2005年底,李魯達回到家鄉,看到了家鄉虎頭醫院的老樓和狹窄的院子,決定建一家醫院,以改善虎頭鎮及周邊鄉鎮人民的醫療條件。在醫院準備期間,他突然去世,家人決定完成他未完成的醫院建設,免費提供醫院建設用地,并捐贈資金用于醫院建設。經過三年多的緊張建設,醫院于2011年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為了紀念李魯達對家鄉醫療衛生的關心,醫院被命名為安溪路達醫院。

"醫院的建成和使用,大大改善了虎頭鎮及周邊鄉鎮人民的醫療條件,為安西'北線'近40萬人提供了全方位的醫療、急救、預防和醫療服務。安溪路達醫院院長黃志陽表示,醫院120急救站為安溪"北線"茶村提供急救綠道,為虎頭鎮範圍内24小時院前急救服務。

今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虎頭李親元旦慶祝活動如期舉行。當天中午,當地60歲的李某親來吃晚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尊重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彥宏對老的敬意是父親李祿達發起的,也是父親的願望,寄托在家鄉深深的感激之情。這樣的活動将繼續舉行,以便尊重老人,尊重代代相傳的最好的傳統美德。李璐的長女李明宇說。□我司記者徐文龍、通訊員葉毅林偉斌

專家評論

林紹川(泉州華僑史學會副會長)

李尚達、李璐大坤忠的事迹、感動與欽佩,也讓我們看到了兩點,一是教育的成功,二是傳承的慈善精神。

兄弟倆的母親堅信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在失去家庭支柱、社會動蕩、孩子年幼淘氣等諸多困難中,依然堅持送孩子上學、教育洗禮,為他們未來的成功和成功奠定了基礎。其次,年輕時,他們都就讀于名僑陳家軒創辦的集美中學,深受"嘉裕精神"的影響,在學習老師的教誨期間,使他們聲名鵲起,慷慨解囊,為助教、鋪橋、扶貧獻身,全身心投入到民族和家鄉公益事業中。

更重要的是,兄弟倆經常帶着兒孫回國,通過宣講,向孩子宣講這種無私的慈善精神,讓他們知道自己在中國的根源。兩人死後,子女恪守父親的意願,繼續關心和支援祖籍國和家鄉各種公益事業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