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提到馬龍·白蘭度時,也許你會首先想到他在《教父》中的經典表演。
他還獲得了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但我今天想推薦的是,它在同一年上映,并為他赢得了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的奧斯卡提名。
1972年,19歲的瑪麗亞·施耐德(Maria Schneider)和48歲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表演了被稱為電影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激情,重新整理了當時電影的規模。
是以這部電影一直備受争議,有人說這是一部背信棄義的電影,有人說它是一部大師級的,表達了現代人的困惑,給人一種不知所措。
其實劇情很簡單,一個來自美國的中年男人剛剛在巴黎的一間空房子裡失去了妻子保羅,遇到了一個法國女孩珍妮。
兩人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名字,就開始了一段無盡的性愛之旅。
後來,男方真心動女,卻被女生開槍打死。
據說這部電影起源于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自己的性幻想。
他夢見在街上看到一個不知名的美麗女人,並與她發生肉體關係,甚至不知道她是誰。
瑪麗亞的外表給了他一種夢中情人的感覺,是以她成為了電影女主角珍妮的角色。
這部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保羅和珍妮的訂婚。
但問問對方的名字和一切,不要接受人類文明,隻是做愛,他說。
然而,後來,保羅在與讓娜的關系中,逐漸從妻子死亡的陰影中走出來,就像一個新的生命。
他找到了讓娜,并說他想和她住在一起,因為他愛她。但讓娜無情地射殺了他。
多麼荒謬,是他提出了這個提議,但最終執行的是她。那麼,"巴黎最後的探戈"這個标題的含義是什麼呢?
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曾經表示,舞蹈是一種隐喻。
也許探戈是愛情的隐喻,跳舞兩個人喜歡愛情中的互相依存,互相争鬥。
保羅說探戈是一種儀式,讓娜在探戈後結束了保羅的生命。
在最後的糾纏中,保羅光芒四射,容光煥發,他似乎想再做一次。
他對她說了一句著名的經典台詞:
我,曾經靠運氣生活,沒有資産,沒有朋友,我想如果我沒有遇到你,我會用一把硬椅子和痔瘡舒服地度過餘生,讓無聊的故事更加無聊。
讓娜冷靜而理性地轉身離開,保羅死了。
他說他愛她,想知道她的名字,是以他讓娜簡短地說出她的名字,然後開槍打死了他。
珍妮不愛他,而是一個新的保羅陷入瘋狂,他就像魔鬼一樣,即使帶着那瘋狂的愛。
珍妮或許怕被那種熱情燒得灰飛揚矯,是以她最終選擇了平凡的生活,和她年輕的男友簡單的生活,遠離這個神秘的老人。
最後,讓娜獨自一人在暗處練習準備對警察說:"我不認識他,他想強奸我,是以我殺了他......"
事實上,她不認識他,她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無論當時的争議如何,幾十年後,它都是一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書。
這部電影拍了馬龍·白蘭度,甚至有人評論說,即便是後來的《教父》和《摩登啟示錄》也沒有這麼精彩的表演。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出演這部電影的瑪麗亞卻成了性感的象征。
不幸的是,直到她去世,她都沒有擺脫這種形象。
電影中死去的是保羅,幸存下來的是讓娜。回到演藝界,是馬龍·布蘭德玩得很開心,瑪麗亞摔倒了。
現實總是一種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