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可腦癱患兒并沒有這樣的幸運,因為上帝不僅關上了他們的門,就連窗戶也被“焊住”了,為什麼這樣說呢?究其根本就是因為總有人說:“腦癱是治不好的”。那小兒腦癱到底能不能治愈呢?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腦癱。
腦癱的全稱是“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後一個月内腦發育未成熟階段,由于非進行性腦損害所緻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而産生的綜合征。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有可能會失去對下位神經元的抑制和傳導功能,然而抑制功能缺失就會導緻痙攣、反射亢進、陣攣等現象;傳導功能受損可表現為肌肉無力、運動的選擇性控制能力下降、感覺障礙等等。如果患兒長期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肢體逐漸就會出現攣縮和變形,嚴重影響正常功能。
以上内容足以說明腦癱疾病的複雜性,但是腦癱能否治愈主要取決于患病程度、患病部位和患病時間等因素。雖說腦癱沒有從根本上治愈的方法,但可以從改善外部條件來治療。比如說對于原來不會走的腦癱孩子,通過幹預治療可以達到會走,即使走路并不好看,但這樣的進步對孩子後期的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腦癱——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那到底要多早呢?
幼兒時期,孩子的腦部發育尚不完全,身體各個機能還未完善,是以如果可以早期發現疾病并幹預的話治療效果就會翻倍,并且越早治療效果也會越明顯。
那這個“早”怎麼定義呢?臨床上認為,早期診斷是指患兒出生後6-9個月内做出的明确診斷。然而準确的診斷不僅需要到正規醫療機構明确,更需要的是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異常信号。一旦明确診斷後,我們隻要把握住最佳的治療時機,孩子是有極大可能恢複到接近正常狀态的。
除此以外,我們家長還必須明确一點:在腦癱的治療過程中,任何單一的治療方法都是具有局限性的,是以單一的治療方法并不可取。小兒腦癱的治療一定是一個“早期幹預+手術+康複訓練”的程式化系統治療過程,隻有這樣的綜合治療方法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治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