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1.2 網際網路概述
- 1.3 網際網路的組成
- 1.6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 1.7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1.2 網際網路概述
1.2.1 網絡的網絡
- 網絡是由若幹結點和連接配接這些結點的鍊路組成的
- 網絡和網絡可以通過路由器連接配接起來變成一個更大的網絡
- 網絡把許多計算機連接配接起來, 網際網路把許多網絡連接配接起來
1.2.2 網際網路發展的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 從單個網絡ARPANET向網際網路發展
- 第二階段: 建成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主幹王、地區網和校園網(或企業網)
- 第三階段: 逐漸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網際網路、
1.3 網際網路的組成
- 邊緣部分:由所有連接配接在網際網路上的主機組成,由使用者直接使用,用來進行通信和資源共享
-
核心部分: 由大量網絡和連接配接這些網絡的路由器組成,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連通性和交換)
1.3.1 邊緣部分的通信方式
- 客戶-伺服器方式(C/S): 客戶是服務請求方 伺服器是服務提供方
-
對等連接配接(P2P):兩個主機通信時,每個主機即使伺服器又是客戶
1.3.2 核心部分的交換技術
路由器:一種專用計算機,實作分組交換的關鍵構件,負責轉發收到的分組
-
電路交換:建立連接配接(占用通信資源)——通話(一直占用通信資源)——釋放連接配接(歸還通信資源)
特點:在通話期間,兩個使用者始終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資源, 但平時傳輸線路是空閑的,是以傳輸效率很低
-
分組交換:采用存儲轉發技術。
整個資料段為封包, 封包拆成n個等長的資料段,每個資料段前加上首部(標頭)構成分組(包)
1.6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1.6.1 性能名額
- 速率: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資料的速率(b/s, bit/s), 指額定速率或标配速率
- 帶寬:機關時間内傳輸的最高資料率(b/s)
- 吞吐量(throughput):機關時間内某個網絡的資料量
- 時延: 資料傳輸的時間, 總時延為以下四個時延之和
- 發送時延:主機或路由器發送資料幀所需要的時間, 資料幀長度/發送速率
- 傳播時延: 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信道長度/傳播速率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
- 時延帶寬積: 傳播時延*帶寬
- 往返時間RTT:發送到接收的總時間
- 使用率
1.7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 網絡協定:簡稱協定, 為進行網絡中的資料交換而建立的規則
- 網絡協定三要素
- 文法:資料與控制資訊的結構(格式)
- 語義:控制資訊、動作和響應的内容
- 同步:事件實作順序的詳細說明
- 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各層及其協定的集合
- 五層協定體系結構
- 應用層:通過應用程序間的互動來完成特定網絡應用。應用層協定定義的是應用程序間通信和互動的規則:HTTP,SMTP,FTP。應用層資料互動的單元是封包
- 運輸層:為兩個主機程序間的通信提供通用的資料傳輸服務。
- 傳輸控制協定TCP: 傳輸機關是封包段
- 使用者資料報協定UDP:傳輸機關是使用者資料報
- 網絡層: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 将運輸層産生的封包段或使用者資料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 使用IP協定
- 資料鍊路層:将網絡層交下來的IP資料報組成幀, 在相鄰結點間的鍊路傳送幀
- 實體層
- TCP/IP的體系結構: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IP、網絡層接口